梅尧臣河豚鱼诗及其相关争议作者:曹韧基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3年第03期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是宋诗名篇,后世诗学批评多有讨论者。
考察此诗的创作以及后世对其的认识,会发现很多有趣的问题。
一、河豚诗与宋诗风气梅圣俞的这首诗可能是文学史上第一次以诗歌的形式写河豚鱼。
其写作背景,我们大致可以从诗题中得到了解。
景祐五年(1038),范仲淹知饶州,梅圣俞从建德县任上卸下,应范仲淹之邀,同游庐山,在宴席上,有人讲起吃河豚的事,梅圣俞遂就此而成诗一首。
至于诗中是纯为记录那位客人所谈论的内容还是记录当时梅自己的所感所想,我们不得而知。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樽俎酒席之间作诗,本不是稀罕事,然而很少有人就“其状已可怪,其毒亦莫加。
忿腹若封豕,怒目犹吴蛙”的丑恶之物进行大篇创作的。
这个现象值得关注。
欧阳修《六一诗话》记载:“此诗作于樽俎之间,笔力雄赡,顷刻而成。
”我们知道,梅尧臣写诗“苦于吟咏,以闲远古淡为意,故其构思极艰”(同上),考察其创作历程,结合欧阳修的话,景祐五年,恰是其诗歌创作的中前期,所谓古淡诗风已大致形成,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梅圣俞突然写出了一首迥异自己诗歌风格的作品来呢?是否可以理解为樽俎之间谈笑议论这样的创作环境让梅圣俞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抱着一种轻松的心态,所以能够“顷刻而成”而不是“构思极艰”?自梅圣俞的这首诗问世后,以河豚入诗词者如雨后春笋,最著名的有东坡的《惠崇春江晓景》:“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东坡甚至还会用河豚作为比拟来形容其他事物的特征,如《四月十一日初食茘枝》:“似开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
”又如《戏作鱼》:“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
寄语天公与河伯,何妨乞与水精鳞。
”严有翼也有描写河豚的作品:“蒌蒿短短荻芽肥,正是河豚欲上时。
甘美远胜西子乳,吴王当日未曾知。
”(引自《艺苑雌黄》。
《诗林广记》以此诗为洪驹父作,《菊坡丛话》等皆从之,《全宋诗》两存)而曾子固《金陵初食河豚戏书》,范石湖《河豚叹》、《次韵唐子光教授河豚》所受的影响更大,明清时期,这样的作品更是多如牛毛,不胜枚举。
梅尧臣写了这首诗之后,很多的日常饮食都被引进到诗歌表现的范围之内了,比如欧阳修的《初食车螯》,很明显就是受到了这首河豚诗的影响,《扪虱新话》就评论说:“梅圣俞河豚诗云:‘但言美无度,谁知死如麻。
’欧公食车螯诗亦云:‘但知美无厌,谁谓来甚遐。
’然已觉牵强,不似梅诗为切题。
”东坡的诗集中也时时可见诸如《虾蟆培》、《鳊鱼》、《食雉》之类的题目。
甚至远比河豚丑恶的事物也成为了诗歌描写的对象,圣俞集中就有《扪虱得蚤》、《八月九日晨兴如厕有鸦啄蛆》、《聚蚊》这样典型的作品。
再看他的好友欧阳修的集子,同样也有着《和圣俞聚蚊》、《马啮雪》、《风吹沙》这样的作品。
欧阳修的学生东坡同样如此,《鸦种麦行》、《次韵太虚见戏耳聋》这些作品的语言风格、审美特征都与圣俞此诗有着或明或暗的联系。
由此可见,宋初,在诗歌转掖的关键点上,梅圣俞带进诗坛的,除了他古淡的诗风之外,还有日常化的诗歌题材取向、以丑为美的审美趣味。
作为宋初文坛盟主的欧阳修,在谈到诗歌创作的时候,无疑是坦承了梅圣俞对于自己的影响,他在《再和圣俞见答》中说:“嗟哉我岂敢似子,论诗赖子初指迷。
”而后来者苏东坡,传承了欧阳修的衣钵,对梅圣俞同样是敬仰尊崇,对于梅欧以来的宋诗风气进一步发扬蹈厉,比如梅圣俞在河豚诗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此诗作于樽俎之间,笔力雄赡,顷刻而成”的风采,形成了一种游戏之作的风格。
试举几例说明:《竹坡诗话》载东坡两首戏作小诗,皆与食肉有关,一首是《戏答佛印》:“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
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还有一首《猪肉颂》:“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着火,少着水。
火候足时他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两首诗语言浅近平白,颇似平常所谓“打油诗”。
本来打油诗只是民间流行的一种诗体,到了宋代大量诗人写有类似的作品,像东坡这样的才气纵横的作者,即使游戏之中的作品,也不会忘记用典,比如第一首中的“远公沽酒饮陶潜”、第二首中的“火候足”。
要追求这种游戏风气的源头,梅尧臣那首樽俎之间顷刻而成的河豚鱼诗不能不说与此有些关系。
梅圣俞的诗歌影响了宋代诗坛转掖的两位关键人物,其对整个宋诗风气的影响也就可想而知了。
元人龚啸评价圣俞云:“去浮靡之习,于昆体极弊之际,存古淡之道,于诸大家未起之先。
”(《四部丛刊》本《宛陵集》,《跋前二詩》)二、欧阳修的评论与对河豚诗的争议作为梅圣俞的好友,欧阳修对梅的这首河豚鱼诗大加赞赏,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两则这样的资料。
一则是他的《书梅圣俞河豚鱼诗后》:“予友梅圣俞于范饶州席上赋此河豚鱼诗,余每体中不康,诵之数过,辄佳,亦屡书以示人为奇赠。
翰林东阁书。
”里面提到的那种“诵之数过,辄佳”的神奇效果我们现在已经难以体会,也难以核实是否真是如此了。
另一则与此相关的资料,至关重要,后世的评论多是围绕这则材料展开的,此即《六一诗话》中的一条:“梅圣俞尝于范希文席上赋河豚鱼诗云:‘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
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
’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絮而肥。
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
故知诗者谓只破题两句,已道尽河豚好处。
圣俞平生苦于吟咏,以闲远古淡为意,故其构思极艰。
此诗作于樽俎之间,笔力雄赡,顷刻而成,遂为绝唱。
”欧公这则材料,从两个方面肯定了梅圣俞的这首河豚鱼诗,一是“只破题两句,已道尽河豚好处”,原因是欧公认为这两句既准确地扣住了河豚鱼食用的时令、风物,同时文辞清新协畅;二是这首诗与梅圣俞平生“苦于吟咏,以闲远古淡为意,故其构思极艰”的作诗风格迥异,而是“作于樽俎之间,笔力雄赡,顷刻而成”,所以得到了欧公的激赏,被评为“绝唱”。
后世论者的批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围绕梅诗首两句的时令、风物是否准确,是否存在“为文造情”、“为情造景”的嫌疑展开的。
比如孔平仲《珩璜新论》云:“永叔称圣俞河豚诗云:‘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
河豚于此时,贵不数鱼虾。
以谓河豚食柳絮而肥。
圣俞破题两句便说尽河豚好处。
’乃永叔褒誉之词。
其实不尔,此鱼盛于二月,至柳絮时鱼已过矣。
”孔毅父显然认为梅圣俞犯了基本的常识性错误,将不在同一节令的几种事物写到了一起,颇有点“雪中芭蕉”的意味。
其实孔毅父这段话背后想要说的是既然有这种常识性错误的存在,无疑梅圣俞这首河豚鱼诗连一首合格的诗都算不上,哪还能被称为“绝唱”呢?欧阳永叔的那段话也只能被理解为碍于朋友的情面而作出的“褒誉之词”了。
类似这样的质疑,我们从陈岩肖《庚溪诗话》、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叶梦得《石林诗话》、朱弁《曲洧旧闻》等等诗话笔记中都能看到。
然而,在质疑的同时,也有很多批评者从实际出发去求证梅诗首四句的真实性。
比如上文提到的陈岩肖《庚溪诗话》就作出了这样的解释:“盖此鱼由海而上,近海处先得之,鱼至江左则春已暮矣。
江阴毗陵无荻芽,秣陵等处则以荻芽芼之,然则圣俞所咏乃江左河豚鱼也。
”这样的解释也确实颇合乎实际,所以逐渐为批评者所接受,以后对前四句的真实性提出质疑者几乎没有,反而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肯定。
典型的如王士禛《渔洋诗话》:“坡诗‘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东坡的这首诗在其时令风物的真实性上也曾遭到如同梅圣俞河豚鱼诗一样的质疑,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云:“此二月景致,是时河豚已盛矣。
欲上之语,似未为稳。
”)非但风韵之妙,盖河豚食蒿芦则肥。
亦如梅圣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
’无一字泛设也。
”至此,“无一字泛设”的结论终结了对于这首诗时令、风物上真实性的讨论。
自然,这首诗也就有了进入好诗序列的资格。
而事实上自宋而下,虽然围绕这首诗颇有争议,但对它尤其是其首两句交口称赞者代不乏人,如阮阅《诗话总龟》记载:“梅圣俞河豚诗曰:‘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
河豚于此时,贵不数鱼虾。
’刘原甫戏曰:‘郑都官有鹧鸪诗,谓之郑鹧鸪;圣俞有河豚诗,当呼为梅河豚也。
’”赵翼《陔余丛考》说:“诗亦有破题,《六一诗话》谓,梅圣俞河豚诗开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只此破题已道尽河豚好处。
”又说:“圣俞以咏河豚诗最工而称为梅河豚也。
”再比如翁方纲《石洲诗话》:“宛陵以河豚诗得名,然此诗亦自起处有神耳。
”这样的文献很多,不烦赘举。
欧公的第二个观点定圣俞此河豚诗为“绝唱”,历代也颇有争议。
最具代表性的是明人刘绩。
他在《霏雪录》中写道:“唐人咏物诗,于景意事情外别有一种思致不可言传,必心领神会始得。
此后人所以不及唐也。
如陆鲁望《白莲》诗云:‘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还应有恨无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妙处不在言句上,宋人都晓不得。
如东坡咏荔支、梅圣俞咏河豚,此等类非诗,特俗所谓偈子耳。
”他认为,咏物诗应该要追求一种“不可言传”的“思致”,并举陆龟蒙的诗为证。
细读陆诗,确有一种神韵和思致,含蓄婉约,写物又似写人。
东坡歌咏荔枝的作品很多,比如《四月十一日初食茘枝》、《食荔枝二首》,不知道刘绩具体指的是哪一首。
然而用刘绩提出的标准来衡量东坡和圣俞的这几首诗,确实不具有那种“思致”。
有的地方语言也显得平白浅近,确有“偈子”的味道,比如河豚诗中的“其状已可怪,其毒亦莫加”,再如东坡《四月十一日初食茘枝》“南村诸杨北村卢,白花青叶冬不枯”。
刘绩的批评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指出了圣俞、东坡诗歌中存在的一些缺陷。
除了刘绩之外,还有很多人持同样的观点,比如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公(欧阳修)许河豚诗为绝唱,惟首二语‘春洲生荻芽,春岸飞芦花’差可无忝,余则有韵之文耳。
”还有陈衍的《宋诗精华录》:“此诗绝佳者,实只首四句,余皆词费。
然所谓探骊得珠,其余鳞爪之而听之而已。
”然而,宋诗胜处本不在韵而在气。
如果我们从“气”这个角度去看圣俞的这首河豚诗,就能体会这首诗的好处,正如张宗泰《再跋诗林广记》中所云:“梅圣俞河豚鱼诗,虽乏形象玲珑之妙,亦无粗俗鄙俚之习。
”其实这首诗中转折跌宕,前四句破题之后一转而写河豚的“怪状”和剧毒,“持问南方人”又一转,写面对这种鲜美却有剧毒的河豚时人们痴迷的态度,“自思空咄嗟”又一转,以韩愈和柳宗元的事例将河豚与笼蛇、虾蟆对比,劝人们少食河豚,最后以《左传》中的“甚美恶亦称”作结,画龙点睛,轻轻五字将全诗收住,虽是“顷刻而成”,但是章法丝毫不乱。
比喻、想像运用灵活,挥洒自如,格局开阔,一气而下,欧公“笔力雄赡”的评价还是恰当的。
所以,陈岩肖《庚溪诗话》就说:“圣俞诗多古淡,而此诗特雄赡,故尤爲人称美。
如曰:‘忿腹若封豕,怒目犹吴蛙。
烹炰苟失所,入喉爲镆铘。
’又曰:‘退之来潮阳,始惮餐笼蛇。
子厚居柳州,而甘食虾蟆。
二物虽可憎,性命无舛差。
斯味曾不比,中藏祸无涯。
甚美恶亦称,此言诚可嘉。
’真佳作也。
”由此可见,圣俞此河豚诗胜处本不在“韵”,而在其“雄赡”且又结构谨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