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房屋建筑与构筑物的勘察与评价

房屋建筑与构筑物的勘察与评价


9.4.2围护结构的型式及适用范围
围护结构常用的形式包括有放坡开挖、悬臂式 围护结构、重力式围护结构、内撑式围护结构、拉 锚式围护结构、土钉墙围护结构等。
9.4.2围护结构的型式及适用范围
9.4.3 围护体系的选用原则
9.4.3 围护体系的选用原则
围护体系的选用原则是安全、经济、方便施工, 选用围护体系要因地制宜。
9.4 基坑工程 9.5 桩基础
前 言
对于建筑物的岩土 工程评价常见问题 岩类分布区重点研 究问题
Text
4.不良地质作 用防治的建议
3.设计与施 工方案的建 议
1.区域地壳稳 定性问题
2.地基稳定性
9.1 区域地壳稳定性
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的目的是评价地震、现代 火山、断层位错和地壳运动等形成的山崩、滑坡等 灾害对工程建筑安全的影响程度,从而选择相对稳 定的地区作为工程建设的基地和场址。地震烈度高、 活动断裂发育、高应力地带以及由断裂活动引起的 滑坡、山崩、地裂缝区等均是不利于工程建设的地 区。
9.5.1.2 桩型的选择
不同的桩具有各自的优点,有其适用的条件,选择桩型应根据穿 越土层条件、桩端持力层类型、地下水位、建筑结构类型、上部荷载 性质、施工设备、施工环境、桩的供应、工期要求、经济合理等等条 件综合评定。 预制混凝土桩、灌注桩和钢桩优缺点比较详见课本P212
9.5.2 桩基承载力计算
液化会引起土体和建筑物产生严重的破坏,其破坏形式 主要有四种:一是涌砂,涌出的砂掩盖农田,压死农作物,使 沃土盐碱化,同时河床、渠底和井筒淤塞;二是滑塌,土层产 生大规模的滑移,导致建于其上的建筑物破坏和地面裂缝;三 是沉陷,指地面下沉,同时在沉陷区边缘产生大量边缘裂缝; 四是浮起,砂土液化使某些构筑在地下的轻型结构物如同罐体 类结构浮出地面。
单桩负摩阻力标准值:
9.5.4 桩负摩阻力
当降低地下水位时:Fra bibliotek当地面有满布荷载时:
9.5.4 桩负摩阻力
群桩中任一基桩的下拉荷载标准值按下式计算:
9.5.4 桩负摩阻力
9.5.5 桩基础的勘察与评价
9.5.5.1 桩基础的勘察
9.5.5.1 桩基础的勘察
9.5.5.2 桩基础的评价
对于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现行《建筑桩基技术 规范》规定:一级建筑桩基应采用现场静载试验,并结合静 力触探、标准贯入、经验参数等估算,综合确定;对三级建 筑物桩基,如无原位测试资料时,可利用承载力参数估算。
(1)静载试验
9.5.2 桩基承载力计算
9.5.2 桩基承载力计算
(2)静力触探法
用静力触探法预估单桩承载力的方法参见本书第7章相关 内容。
9.3.2 土中应力计算
土中应力分为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由上覆土 体自重引起的应力称为自重应力,由建筑荷载引起 的应力称为附加应力。 各应力公式及参数含义详见课本P196
9.3.3 地基沉降计算
地基沉降的计算常采用分层总和法,即将压 缩层范围内的地基土层分成若干层,分层计算土 体竖向压缩量,然后求和得到总竖向压缩量,即 总沉降量。分层总和法是一类计算方法的总称, 常用的有单向压缩法、规范法、考虑先期固结压 力沉降计算等。 各计算方法详见课本P199-P202
第9章 房屋建筑与构筑物的勘察与评价
迪 拜 塔 高 8 2 8 米
第9章 房屋建筑与构筑物的勘察与评价
台 北 1 0 1 大 楼
第9章 房屋建筑与构筑物的勘察与评价
环 球 金 融 中 心
第9章 房屋建筑与构筑物的勘察与评价
双子座大楼
目录
9.1 区域地壳稳定性 9.2 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9.3 地基沉降计算
9.1.4.1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
地震震级 M 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是 以地震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 E 总和来衡量的。 震级与震源释放能量之间存在如下关系式:
lg E 11.8 1.5M
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各类建筑物遭受地震破坏的 程度。
9.1.4.2 地震效应
地震效应包括有地震力效应、地震破裂效应、地震液化 效应和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效应。
9.5 桩基础
桩基础施工现场
9.5.1 桩基类型与选择
9.5.1.1 桩的类型
(1)按桩的承载性状,分为摩擦型桩和端承型桩两大类。
(2)按桩的使用功能分为:竖向抗压桩、竖向抗拔桩、水平受荷桩、 复合受荷桩。 (3)按桩身材料分为:混凝土桩、钢桩、组合材料桩。 (4)按成桩方法分为非挤土桩、部分挤土桩和挤土桩。
9.1.1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内容和方法
9.1.2 控制区域地壳稳定性的因素
地壳演化的动力主要来自重力均衡和热对流。 重力均衡就是在具有流动性的地幔物质和地壳中的某 一等深面上,其上部物质造成的静压力处处相等。
Joey于1923年提出:地幔放射物产生的热引起地幔的全部 熔融,使地壳产生对流热脉冲,高的对流传导热导致地幔迅速 冷却和再固结。
9.4.4 基坑的设计计算
9.4.4.1 基坑降水
(1)止水帷幕常用的有三种形式:深层搅拌法水泥土止水帷
幕、高压旋喷注浆法止水帷幕和素混凝土地下连续墙止水 帷幕。 (2)降水措施常采用井点降水,常用的有轻型井点、电渗 井点、喷射井点、管井井点和降压井点。
9.4.4.1 基坑降水
9.4.4.2 围护结构的内力与变形分析
(1)等值梁法 (2)弹性地基梁法
9.4.4.3 稳定性分析
(1)整体稳定性分析
(2)抗隆起稳定分析
安全系数表达式
9.4.5 基坑勘察要求与评价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主要考虑地基承载力和建筑物沉降, 而基坑工程设计要求围护体系能起到挡土作用。一是围护 结构保持稳定,并能控制其变形和发展;二是止水体系能 不漏水,地下开挖能够干作业。基坑工程的勘察应能满足 上述设计内容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的要求。勘察的 范围和深度根据场地条件和设计要求确定,勘察深度一般 宜为开挖深度的2-3倍,勘察的平面范围宜超出开挖边界外 2-3倍,对周边以调查研究、搜集原有勘察资料为主,在深 厚软土地区,勘察深度和范围应适当矿大。 基坑工程的勘察包括工程地质勘察和水文地质勘察两个 方面的内容。
9.1.2 控制区域地壳稳定性的因素
9.1.2 控制区域地壳稳定性的因素
地热和热对流是 地壳构造运动的 重要动力源。
9.1.2 控制区域地壳稳定性的因素
控制地壳现代活动性的因素
9.1.3 稳定性分级和评价
地壳稳定性分级与地震指标表
9.1.4 地震及液化评价
地震可直接导致建筑物和地基破坏,同时诱导 滑坡、山崩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生,危害人类及工 程的安全。因此地震是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和分级 中最重要的因素。 我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之一,处于世界两大地 震带之间(东临环太平洋地震带,南北接欧亚地震 带),地震相当强烈,烈度在Ⅶ度以上的地震区约 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9.1.4.3 液化效应
(1)影响液化的因素
影响液化的因素包括下面三个方面: 1 )砂土的相对密度 2 )地震强度及其持续时间 3 )饱水砂土的埋藏条件
(2)砂土液化的判别
1 )初步判断
9.1.4.3 液化效应
9.1.4.3 液化效应
2 )进一步判断 详见课本P185 3 )液化等级
9.1.4.4 场地分类
9.1.4.5 地震影响
建筑的设计特征周期即设计所用的地震影响系数特征 周期,应根据其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确定。
9.1.4.6 地震场地的勘察与评价
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时,应进行场地和地基地震 效应的岩土工程勘察,并提出勘察场地的设防烈度、设计 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特征周期分区。
9.4 基坑工程
基坑工程实例
9.4.1 基坑围护体系的作用
对 基 坑 围 护 体 系 的 要 求
一是保证基坑四周边坡的稳定性,满足 地下室施工有足够空间的要求。
二是保证基坑四周相邻建筑物、构筑物 和地下管线在基坑工程施工期间不受损 害。 三是保证基坑工程施工作业面在地下水 位以上。
Company Logo
(3)土的物理指标
9.5.2 桩基承载力计算
9.5.3 桩基沉降计算
9.5.4 桩负摩阻力
下列情况下会出现负摩阻力: 1)桩周土在自重作用下固结沉降或浸水导致土体结构破坏, 强度降低而固结。 2)外界荷载作用导致桩周土固结沉降,比如在桩附近地面大 面积堆载而引起地面下沉。 3)降水导致有效应力增大而固结。
9.1.5 活断裂
9.2 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地基承载力的定义:指地基土单位面积上能够承受 荷载的能力,在进行工程设计时必须限制基础底面 处的压力,使其低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以保证地 基土不会发生剪切破坏而失去稳定。
理论公式:
9.2 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9.2.3 承载力修正
9.2.3 承载力修正
9.2.4 岩石地基的承载力
岩石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可根据平板载荷试验确定,根 据平板载荷试验成果p-s曲线确定岩石地基承载力
9.2.4 岩石地基的承载力
9.3 地基沉降计算
9.3.1 土的压缩性
地基在荷载作用下,土层产生压缩变形,使建 筑物产生沉降。土在压力作用下体积减少的特性称 为土的压缩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