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市场失灵的含义和表现(原因)含义: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无法达到社会福利的最佳状态表现:(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2、政府干预的手段(1)立法手段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3、收入分配职能(机制,手段)(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第四章1、教育支出:义务教育是纯公共物品,高层次教育属于混合物品2、我国近年来教育经费的变化(哪些地方做得好)我国近年来的变化趋势1基本特征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的比重高。
2全国教育经费占GDP 的比重、预算内教育经费每年均大幅增长。
3自1998 年以来,连续五年中央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重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
4除了政府投入外,目前已经形成政府投入、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收取学费和杂费及其他经费等多种形式、多元化的教育资金来源。
第五章1、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范围特点:追求宏观效益,注重社会效益,有能力投资大型的、长期的项目范围:社会公共性、公益性和基础性的投资领域,高新技术重要能源和资源以及稀缺资源的开发领域。
第八章1、税收的转嫁与归宿的概念:纳税人通过经济交易中的价格变动,把所那税收转移到他人负担的行为和过程2、税收的转嫁方式:(1)前转(又称顺转)指纳税人通过提高商品价格或要素的价格,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2)后转(又称逆转)指纳税人通过压低购进商品或要素的价格,将税负转移给商品或要素的提供者:(3)其他方式:混转、消转、税收资本化3、税收转嫁的一般规律:(1)商品税比较容易转嫁,但所得税一般不易转嫁(2)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商品课税容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商品课税比较不容易转嫁。
第十章1、商品课税(特征和功能)(1)特征:课征普遍;以流转额为计税依据;实行比例税率;计算和征税方便(2)功能:可以稳定便利的取得财政收入,是收入能力较强的一个税类;抑制消费,增加储蓄和投资,2、所得课税(特征和功能)(1)特征:税负相对公平;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一般不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干扰较小;有利于维护国家权益;课税有弹性(2)功能:筹集资金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社会公平分配和稳定经济的杠杆。
第十二章1、国债的限度(评价指标体系)(1)政府承债能力指标:国债依存度、国债偿债率(2)社会应债能力指标:国债负担率、国债借债率2、国债的功能: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节经济运行第十三章1、政府间财政关系及处理的理论依据:(1)财政职能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分工:①资源配置的职能分工②收入分配的职能分工③经济稳定的职能分工(2)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行为目标的差异性:2.1中央政府行为目标:①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协调发展②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③实现收入的公正、合理分配2.2 地方政府行为目标:政治目标、社会目标、经济目标(3)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①中央政府负责提供体现国家整体利益的公共支出项目。
②地方政府具体负责实施的社会事务和地方性公共产品应由地方政府负担。
③对具有跨区域“外部效应”的社会事务和公共项目与工程,中央政府应在一定程度上参与④调节地区间和居民间的收入分配是中央政府的职责。
第十四章1 、财政的政策目标:1) 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2) 实现充分就业3) 经济适度增长4) 国际收支平衡5) 收入合理分配6) 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2、财政政策的工具1) 税收2) 公共支出3) 政府投资4) 国债3、财政政策的类型(1)根据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来划分: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2)根据调节国民经济总量的不同功能来划分: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中性财政政策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第一章1、公共物品与公共需要1.1公共物品的含义:是指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产品和劳务1.2公共物品的特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第二章1、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衡量财政支出的效益方法)(1)“成本一效益法”:项目效益是经济的、有形的,可以用货币准确计量(公共工程项目)(2)“最低费用选择法”:项目成本是易于计算,效益不易衡量而且不可能以任何形式进入市场交换。
(多用于教育、卫生、文化以及政治、军事等支出项目)第三章1、财政支出的分类(1)按财政功能分类(按政府职能分类):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刑侦管理费、其他支出。
(2 )按支出用途分类(政府职能分类的具体化):类、款、项三级科目(3)按经济性质分类(以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相交换为标准):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4)按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5)按政府层次分类:中央财政支出、地方财政支出2、反映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指标(1)财政支出增长率: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同期财政支出增长的百分比,即所谓“同比” 增长率(2)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
弹性系数大于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3)财政支出增长拜边际倾向: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之间的关系,即GDP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或财政支出增长额占GDP增长额的比例。
3、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随之提高。
随着实际收入的上升,公共支出的增长会快于GDP增长4、影响财政支出的因素:(1 )经济性因素: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的选择和政府干预政策等(2)政治性因素:政局的稳定性、政体结构的行政效率、政府干预政策(3)社会性因素:人口状态、文化背景等第五章1、基础设施投资(必要性、范围和方式)(1)必要性:①基础设施为不同的生产者提供共同的生产条件,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的性质。
②基础工业是处于国民经济上游的生产部门。
③基础产业一般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需要的投资多、建设周期长。
(2)范围:交通运输、机场、港口、桥梁、通信、水利和城市供排水、供气、供电等设施;(3)提供方式:①政府筹资建设,或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费。
②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或地方主管部门筹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
③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提供方式。
④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
⑤BOT 投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
2、农业的投资(必要性、范围和方式)(1)必要性: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②农业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③在农业盈利率较低的情况下,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商业银行也不可能见大量信贷资金投向农业。
在这种情况下,财政就担负着向农业投资的重任(2)范围:1.以立法的形式规定财政对农业的投资规模和环节,使农业的财政投入具有相对稳定性。
2.财政投资范围应有明确界定,主要投资于以水利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和培训等方面。
3.注重农业科研活动,推动农业技术进步。
(3)财政加大对“三农”投入的主要措施(方式)1.深化以税费改革为中心的农村综合改革。
2.从2004 年起,调整粮食风险基金使用结构,实行“三补贴”政策。
3.大力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增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科技进步、综合开发等方面的投入。
4.着力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5.加大农村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投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6.大力推进农村综合开发投资参股经营试点,带动社会资金柔如农业和农村综合开发。
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意义1、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
2、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覆盖面的社会广泛性、参与上的强制性、制度上的立法性、受益程度的约束性3、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以养老、失业、医疗三大保险为基本项目,以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为辅助项目的社会保险体系。
2、各种缴费比率第七章收费:性质、作用与税收的区别1、收费的性质:政府收费主要是使用费,按世界银行有关文件的说法,使用费是指“为交换公共部门所提供特殊商品和服务而进行的支付”2、收费的作用:(1)为了弥补市场失灵和矫正私人物品的外部效应上的特殊作用(2)有利于提高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3、收费与税收的区别二者与公共物品的联系不同,筹资主体不同,管理方式不同,法治性与规范性不同。
3、预算外资金预算外资金现状:(1)预算外资金增长过快;(2)预算外资金历年增长速度均超过同年的GDP 和预算内收入的增长速度,造成资金的严重分散;(3)预算外资金的结构发生了变化;(4)管理不严格;加强管理的措施:(一)预算外资金范围的重新界定;(二)部分预算外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三)严格控制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规模;(四)建立预算外资金收支预决算制度;(五)严格规定了预算外资金的使用范围;(六)积极、稳妥地推行税费改革;第八章1、税收的含义: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强制的无偿的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2、税收的三个特性:固定性、强制性、无偿性税收术语和税收分类(* )术语、分类3、税收术语(1)纳税人纳税人亦称为纳税主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纳税人既有自然人,也有法人。
负税人是指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在税收负担不能转嫁的条件下,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在税收负担可以转嫁的条件下,纳税人与负税人是分离的。
(2)课税对象课税对象亦称税收客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标的物,是征税的根据。
课税对象的确定解决对纳税人的什么征税的问题,它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
在现代社会,税收的课税对象主要包括商品、所得和财产三大类。
税目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
反映了征税的广度。
税源是指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从根本上说,税源是一个国家已创造出来并分布于各纳税人手中的国民收入。
课税对象与税源未必相同。
如:所得税的课税对象与税源都是纳税人的所得;财产税的课税对象是纳税人的财产,但税源往往是纳税人的财产收入或其他收入。
(3)课税标准课税标准指的是国家征税时的实际依据。
首先,课税标准要确定课税对象是按实物单位计量还是按货币单位计量,其次,课税标准还要确定课税对象的具体实物或货币计量标准。
确定课税标准,是国家实施征税的重要步骤。
(4)税基税基是按课税标准计量的课税对象的数量(是据以直接计算应纳税额的基数)。
(5)税率税率是税额相对于税基的比率或数额。
税率的高低既是决定国家税收收入多少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纳税人税收负担轻重的重要因素,它反映了征税的深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