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培养的意义及操作流程_图文

血培养的意义及操作流程_图文

Everts R.J., Vinson E.N. Adholla P.O., Reller L.B. Contamination of catheter-drawn blood cultures. J. Clin Microbiol. 2001;39:3393-3394
血培养标本的储存和运输
• 血培养瓶应在短时间内送至实验室,延迟上机 会延缓甚至阻碍病原菌生长,造成假阴性。
• 参编单位: • 医学微生物协会, 临床微生物协会 苏格兰 微生物协会, IBMS, Welsh微生物协会 • 统一由卫生防护署 (Health Protection Agency)领导
何时需要血培养
怀疑患者有血流感染的症状和情况有:
• 不明原因的发烧(>38℃)或体温过低(<36℃) • 严重的局部感染,如脑膜炎、心内膜炎、肺炎、肾盂肾炎
应用厌氧瓶的原因
• 保证足够的采血量 • 便于解释血培养结果是污染还是真正感染 • 保证兼性厌氧菌的生长 • 保证厌氧菌的培养
血培养瓶的接种顺序
• 如果用注射器及针采血,应先接种厌氧瓶避免空 气进入。
• 如果用蝶形针采血,应先接种需氧瓶,以免装置 里的空气传送到厌氧瓶中。
• 如果抽取的血液量少于推荐量,血液应先足量接 种需氧瓶,剩余的血液应该接种到厌氧瓶中。
血培养瓶都会呈阳性
血培养组合的累积检出率,随采样次数增加而增加
Weinstein MP., Lee A., Mirrett S., Barth Reller L. Detection of Bloodstream Infection in Adults: How Many Blood Cultures Are Needed ? J Clin Microbiol 2007;45:3546-3548
Weinstein M.P. Current blood Cultures methods and systems:clinical concepts, technology, and interpretation of results. Clin Infect Dis. 1996;23:40-46
不同临床症状时采血方法的推荐
• 症状
• 推荐采血方法
• 可疑的急性初期菌血症或真 • 从不同的解剖学位置连续地 菌血症: 脑膜炎、骨髓炎、 采集两对或三对血培养 关节炎、肺炎
• 不明原因的发热(例如:隐 匿的脓肿,伤寒、布鲁氏杆 菌病或其它诊断不明的发热 综合症)
• 从不同的解剖学位置连续采 集两对或三对血培养。如果 经24-48小时培养后结果是阴 性,从不同的解剖学位置再 次连续采集多于两对的血培 养
应用抗菌药物之前采血培养是最理想的。如果患者已 经开始应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则应该在下一次用药 前采血培养。 • 患者寒颤发热前1小时,在此期间,应同时(或间隔 30-60 min)采集2-3套血培养,只有在怀疑患者有感 染性心内膜炎或其它血管内感染(如导管相关性感染 )时,才有必要间隔较长时间多次采集血培养。
血培养的意义及操作流程_图文.ppt
明确血培养的临床意义
• 血培养查病原菌对诊断以下疾病很重要:
– 菌血症 – 感染性心内膜炎 – 临床不明原因感染 – 假体植入后感染〔人工关节、人工瓣膜〕 – 脉管导管相关性菌血症 – 化脓性关节炎 – 肺炎
• 血培养是最好的工具帮助它们合理用药、减少 死亡率
败血症 (SEPSIS)
血培养的作用
• 证实感染性病原体 • 做进一步的鉴定和药敏试验 • 指导正确的抗菌药物使用
血培养操作规范
• 何时需要血培养 • 血培养标本采集的时机 • 血培养采集的量及套数 • 规范的皮肤消毒及培养瓶的准备 • 血培养标本的储存和运输 • 血培养报阳时间及阳性标本的处理
血培养操作规范
CLSI血培养的原则和操作程 英国HPA 的血培养的研究
• Cockrill2004年报告:163位病人,血培养仪
采血套数及血量 检出率
1套(20ml) 65%96%
血培养采集套数及血量
• 由于多数病例中,细菌和真菌均一过性存在于血液中,单次血培养 检测的敏感性有限
• 取两对以上血培养是必要的 • 污染通常只出现在一个血培养瓶中,对于真正的血流感染,多个
序推荐(Approved)指南
及操作程序
• Proposed Guideline 2006年10 月出版:M47-P
• Approved Guideline 2007年5月 出版: M47-A
• 2005-09-08出版:BSOP 37 第5版
• /pdf_sops.asp
优质的标本采集的要点
• 每一对瓶血培养应该从身体的不同部位采取 • 用来培养的血应该是静脉血而不是动脉血 • 根据推荐,应该避免从静脉或动脉导管抽血,因
为通常这些装置污染率较高 • 采集标本前的皮肤消毒非常重要 • 尽可能快地(最好在2小时内)将标本送到临床微生
物实验室,进行培养。如果有任何耽搁,应暂时 在室温下保存 • 所有的血培养瓶上都应标明患者的情况(包括日期 ,时间,采样位置和诊断)
血培养采集套数及血量
报告时间提前
• 出现阳性时间: 需氧瓶有9%比厌氧瓶早1天报告结果 厌氧瓶有5%比需氧瓶早1天报告结果
• 因此,只做需氧菌不做厌氧菌培养,将有19%的 菌株不能发现,另有5%的血培养延迟1天报告 阳性结果
Khanna P, Collignon P. Anaerobic bottles are still important in blood culture sets. Eur J ClinMicrobiol InfectDis, 2001, 20: 217-219
Bourbeau PP., Foltzer M. Routine incubation of BacT/ALERT FA and FN blood culture bottles for more than 3 days may not be necessary. J Clin Microbiol. 2005;43:2506-2509
Riley J.A., Heiter B.J., Bourbeau O.O. Comparison of recovery of blood culture isolates from two BacT/ALERT FAN aerobic blood culture bottles with recovery from one FAN aerobic bottle and one FAN anaerobic bottle. J Clin Microbiol. 2003;41:213-217
污染菌和感染菌的确认
• 主要依据检测出的细菌种类及阳性瓶的数量
Richter S.S., Beekman S.E., Croco D.J., Koontz R.P., Pfaller M.A., Doern G.V. Minimizing the workup of blood culture contaminants: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a laboratory-based algorithm. J Clin Microbiol. 2002;40:2437-2444
– 美国:确诊病例130万 – 欧洲和日本:确诊病例190万
• 每年治疗费用:
– 167亿美金-美国 – 67亿美金-欧洲
• 美国
– 导致死亡病种排名第十位 – 每年导致大约40万人死亡 – 败血症在10年间增加了139% – 非心内ICU病区最常见的死亡病因
• 在130万病例中,有78万例发生在ICU病区
多对血培养的采血方式
• 从不同部位采集 • 采集2对到3对
Wayne, P.A.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for Blood Cultures; Approved Guideline, CLSI document M47-A.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CLSI); 2007
血培养采血量
• 对于成人,每瓶血培养需要5-10ml血液。 • 对于儿童,每瓶需要2-4ml血液。 • 对于婴幼儿,采血量不应超过患儿总血量的1%。
血培养采集套数及血量
• CLSI要求每次采集2-3套标本,每套应包括一个需氧培养 瓶,一个厌氧培养瓶
• 成年病人不能只采1瓶血培养标本,采血量不足和只做1 套血培养所得得结果是很难正确解释的
• 如不能及时上瓶,培养瓶可在室温保存,但仅 能存放数小时。切忌将培养瓶冷藏或冷冻,冷 藏或冷冻会导致部分病原菌死亡。也不建议把 培养瓶放入培养箱中。
血培养报阳时间
• 当前推荐的连续血培养检测系统的标准培养时间为5天 • 大部分临床意义的致病菌都在培养的前3天检出 • 在培养的前2天,检出率为94%
败血症的检测
• 血培养是检测菌血症和真菌血症的最简单、 最准确和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确认机体血 流感染的病原学基础。
• 尽早做血培养检测和早期正确抗菌治疗是控 制败血症应首要采取的措施。
Vincent J-L, Sakr Y, Sprung CL, et al. Sepsis in European intensive care units: Results of the SOAP study. Crit Care Med 2006;34:344-355
血培养采集套数及血量
总结:
如果血培养只做需氧瓶培养,漏检的不仅 是严格厌氧菌,也会影响兼性厌氧菌的分离 率及报告阳性结果的时间
规范的皮肤消毒及培养瓶的准备
• 在血培养过程中,标本采集是决定性的步骤 。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必须采取标准的严格的 无菌措施。
• 一份被正确地采集而不被污染的标本是提供 准确、可靠结果的关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