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文言文阅读(A)限时:40 分钟总分:38 分、(2019河南安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19 分)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暠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 不敢对B. 暠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 屈不敢对C. 暠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 不敢对D. 暠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 屈不敢对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储副” ,太子, 皇帝所指定的继承人, 所居常被称东宫。
B. “刺史” ,官名, “刺”为检核问事之意,主要职责是监督中央官员, 维护兵权,澄清吏治。
C. “阙” ,原指古代王宫、祠庙门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又可作为朝廷的代称, “谒阙”指入朝觐见皇帝。
D. “烽燧” ,烽火台。
春秋时,白天放烟叫“烽” ,夜晚举火叫“燧”。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种暠为人谨慎, 老成持重。
在承光宫任职时,中常侍不按正常礼法来迎接太子,种暠以死相抗,受到杜乔的钦佩和皇帝的赞赏。
B. 种暠声名远播, 安土定边。
乌桓人反叛朝廷,听闻种暠上任后闻风降服,到边界去迎拜他;匈奴进犯,他恩威并用,使边境安然。
C. 种暠轻利重义, 刚正不阿。
他用父亲死后留下的家财救济宗族与乡里穷人,不与追求名利之人交往; 发现太守有不法行为, 及时上报。
D.种暠为政有方, 深得民心。
他传播朝廷恩泽,尊重并传播不同部族的乡俗, 使他们感念和服从汉朝的恩德; 他从凉州升迁时人们极力挽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 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 惶惑不知所为。
译:(2) 而二府畏懦, 不敢案之, 冀由是衔怒于暠。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答案A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常侍”应该是“来”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 据此可排除B、D两项; “何以知非奸邪”意思是“怎能知道不是奸邪呢” ,语意连贯, 中间不需要断开, 据此可以排除C项。
故选A。
2. 答案B “监督中央官员”错误, 主要监察对象为地方官员。
3. 答案D “尊重并传播不同部族的乡俗”理解有误, 原文为“宣恩远夷,开晓殊俗, 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 ,即“向远方的少数民族宣扬皇恩, 移风易俗, 岷山地区杂居部落都归服汉之大德”。
4. 答案(1) 当时太傅杜乔等人心中怀疑, 不想依从, 但惶恐迷惑不知道怎么办。
(2) 但二府怯懦畏惧,不敢查办此事,梁冀从这件事后对种暠怀恨在心。
解析(1) 疑:怀疑。
从:依从。
惶惑:惶恐迷惑。
(2) 案:查办。
由是:从这件事后。
衔:怀恨。
母题拓展①√ ②√ ③× 应为“阻挡” ④√ ⑤√ ⑥× 应为:名词活用,充当动词,“入侵” ⑦√⑧√【参考译文】种暠字景伯, 河南洛阳人。
他的父亲为定陶令, 有财产三千万。
他的父亲去世后,种暠将这些财产都用来救济宗族和周围乡里贫穷的人。
对那些追求名利之人, 种暠都不与他们交往。
汉顺帝末年,( 种暠) 担任侍御史。
种暠被提拔在承光宫监护太子。
中常侍高梵从宫中驾单车出来迎接太子,当时太傅杜乔等人心中怀疑, 不想依从, 但惶恐迷惑不知道怎么办。
种暠于是手持利剑挡住车,说道: “太子是国家储君,有关百姓命运。
今天常侍来而没有诏书符信, 怎能知道不是奸邪呢?今天宁死不从。
”高梵无话可说, 不敢对答。
杜乔回去后十分感叹,为种暠能临事不惑而自己不能感到惭愧。
皇帝也称赞他持重, 赞扬了很长时间。
后来出任益州刺史。
在益州任上三年, 向远方的少数民族宣扬皇恩, 移风易俗,岷山地区杂居部落都归服汉之大德。
当时永昌太守以黄金铸花纹蛇,献给梁冀,种暠追查逮捕他,并急驰上报,但二府怯懦畏惧,不敢查办此事,梁冀从这件事后对种暠怀恨在心。
正好碰到巴郡人服直聚集党徒数百人,自称“天王” ,种暠与太守应承率兵前去征讨,没有攻克他们,而许多官吏、士卒被伤害。
梁冀因此陷害他。
传令逮捕种暠、应承。
太尉李固上疏援救(他们两个), 说: “臣听说征讨盗贼被伤,本不是种暠、应承之意,实在是因为县吏畏惧法律, 害怕犯罪,压迫、驱赶太深太苦, 然后才招致这种不审慎。
”梁太后看了奏疏后, 便赦免了种暠、应承的罪,仅仅免去官职而已。
后来凉州羌人发生动乱, 朝廷就派种暠为凉州刺史, 深得百姓的欢心。
当种暠又被朝廷征召升迁时,官吏百姓到朝廷乞请让种暠留下,梁太后感叹道: “没听说刺史像这样得人心的。
”于是便同意了。
(后)又被任命为匈奴中郎将。
当时辽东乌桓反叛, 他又转任辽东太守,乌桓人望风降服,到边界迎拜他。
(朝廷)征拜他为议郎,升迁他为南郡太守,后又应召入京任尚书。
正遇到匈奴侵犯并、凉二州, 汉桓帝提拔种暠为度辽将军。
种暠到军营后, 先宣扬汉朝的恩泽诚意,引诱胡人投降,其中有不愿意服从的,之后再加以征讨。
他诚心诚意地进行安抚,赏罚分明,因此羌胡、龟兹、莎车、乌孙等部族都来归降。
种暠于是就去掉报警的烽火,除去望哨楼,边境安然无警报。
延熹四年,种暠被升为司徒。
在位三年,六十一岁去世。
二、(2019 湖北黄冈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19 分)宇文之邵字公南,汉州绵竹人。
举进士,为文州曲水令。
转运以轻缣高其价, 使县鬻①于民。
之邵言县下江上山地狭人贫耕者亡几方岁俭饥羌夷数入寇不可复困之以求利运使怒。
会神宗即位求言, 乃上疏曰: “天下一家也。
祖宗创业、守成之法具在。
陛下方居谅阴, 谄谀奸佞之人屏伏未动,正可念五圣之功德, 常若左右前后。
京师者, 诸夏之视效,俗宜敦厚, 而忄佥薄浮侈是尚。
公卿大夫, 民之表也, 宜以名节自励, 而势利合杂是先。
愿以母题拓展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卖”。
( )②“愿以节义廉耻风导之”中“导”解释为“导向”。
()③“应在公逋负一切蠲除”中“逋负”解释为“拖欠公家的赋税”“蠲除”解释为“免除”。
()④“则民瘼除矣”中“瘼”解释为“疾苦”。
()解释为①“使县鬻于民”中“鬻”节义廉耻风导②之, 使人知自重。
千里之郡, 有利未必兴,有害未必除者,转运使、提.点.刑.狱.制之也。
百里之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之邵言/县下江上山/地狭人贫/耕者亡几/方岁俭饥/羌夷数入/寇不可复困之/以求利运使怒B. 之邵言/县下江上山/地狭人贫/耕者亡几/方岁俭饥/羌夷数入寇/不可复困之以求利/运使怒C. 之邵言县下/江上山地狭/人贫耕者亡/几方岁俭饥/羌夷数入/寇不可复/困之以求/利运使怒D. 之邵言县下/江上山地狭/人贫耕者亡/几方岁俭饥/羌夷数入寇/不可复困之/以求利运使怒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提点刑狱,掌管所辖地区司法、刑狱,审问囚徒,复查有关文牍,并负有监察地方官吏的职责。
B. 九族, 古代多指高祖、曾祖、祖父、父、己身、子、孙、曾孙、玄孙九代。
C. 致仕, 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仕, 即做官,任官职, 如“学而优则仕”。
D. 挂冠, 楚国龚舍、汉代逢萌均有解衣冠,弃官而去的事。
后因以“挂冠”指辞官、弃官。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宇文之邵为官爱民,不畏强权。
他担任曲水县令时,体谅民情艰难;面对转运使擅自提价强卖轻缣行为, 敢于据理批驳。
B. 宇文之邵进谏忠言, 言之有据。
他劝谏神宗应崇尚节义廉耻,勉励公卿大夫做百姓的表率; 奏疏用语能引经据典, 条理清晰。
C. 字文之邵胸有韬略, 明于治理。
他认为朝廷在吏治方面未能真正做到选拔贤才; 且上级部门对地方监管过严, 造成政令不通。
D. 宇文之邵位低言高,学富行笃。
他虽深处下位,但敢进良言;有学识,生性厌弃官场,辞官后过着勤做学问、乐于琴酒的生活。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 京师者,诸夏之视效,俗宜敦厚,而忄佥薄浮侈是尚。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吾闻志不行, 顾禄位如锱铢; 道不同, 视富贵如土芥。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答案B 注意动词“言” , “县”指的是曲水县, 作为后面句子的主语, 据此可排除C、D两项。
“怒”的主语是“运使” ,结合句意分析可知, 应排除A项。
故选B。
6. 答案C “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 任以官职”是“举荐” ,而非“致仕”。
“致仕”指交还官职, 即退休。
7. 答案D 结合文本内容“疏奏不报。
喟然曰: ‘吾不可仕矣。
'遂致仕,以太子中允归, 时年未四十”分析可知, 说他“生性厌弃官场”错, 他是因为不能施展才华才辞官归隐的。
8. 答案(1) 京城是中原百姓观察效仿的地方, 风俗应当淳朴厚道,然而崇尚奸诈刻薄、浮夸奢靡( 的风气) 。
(2)我听说(有些人做官如果)志向不能实现,便把俸禄职位看得轻如锱铢; 有违自己追求的道义, 就把功名富贵看作尘土草芥。
解析(1)“诸夏” ,原指周代分封的各诸侯国; 在这里可根据句意推测为“华夏百姓”“中原百姓”。
“之”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视效” ,效法,仿效。
“而” ,连词,表转折。
(2)“闻” ,听说。
“顾” ,看、视。
“锱铢” ,比喻极细微的数量。
“道” ,追求的道义。
母题拓展①√ ②× 应为动词“引导” ③√ ④√ ⑤√ ⑥√ ⑦√【参考译文】宇文之邵字公南, 汉州绵竹人。
考中进士后, 担任文州曲水县令。
转运使把轻缣的价钱抬高,让县衙强卖给百姓谋取利益。
宇文之邵说: “曲水县下临长江上接高山, 地势狭窄, 百姓生活贫困,种地的人没有多少,正赶上收成不好,羌族多次入侵,不可以因谋求私利再使老百姓困苦。
”转运使大怒。
正值神宗即位要求百官进言,(宇文之邵)于是上疏说: “天下是一家。
祖宗创建基业、保持成就的方法都在。
陛下正为先帝守丧,谄佞奸邪之辈隐藏着没有动作, 此时正可以缅怀五位先皇的功德, 时常好像他们就在自己的身边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