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备课
教学目的
教育目的与教学目的是普遍与特殊的关 系。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什么样人才的 总要求,反映社会成员在教育上总的需 要。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 目的而提出的的要求,反映的是教学主 体的需要。教育目的引导着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必然受制于教育目的。通常, 教育目的要转化为教学目的,使社会需 要具体化为教学主体的需要。
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不断总结课堂教学经验,改进教学 方法,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充 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 和主动性,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备课:
(1)备教材及教学方法: (2)备实验及演示: (3)备习题及例题: (4)备板书及板画: 通读全章,精读该节,把握
该节教材的地位和前后联系;不仅备教法,也要备学法。
重视板书的设计
有些新教师在备课时把这一问题忽 视掉了,课堂上的板书有的过于简单, 有的过于杂乱……。板书的作用不能小 看,因为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直接交流 的时间很少,主要依靠语言和板书来表 达,讲授学生一听就过去了,而板书是 体现教学内容体系的,而且可以停留, 学生可以边看边思考。
重视板书的设计
操作要熟练;可见度大; 要注意科学性,防止假像。
备题型与数量;备解题格式;
内容与格式均需简明扼要,
备运算结果;备解题方法。 直观醒目; (5)备学生实际: 解决思维障碍;既兼顾大多数,又 因材施教。
追求完美,但力戒完美主义
新教师可能会说,我们教学存 在那么多问题,我们哪敢追求完 美。但事实上新教师课堂教学上 很多问题是过于追求完美造成的。 在听课过程中,经常会见到有的 新教师怕卡壳,不敢离开教案。 怕卡壳就是完美主义在作怪。
备课意义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 提。对教师而言,备好课 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 针对性,有利于教师充分 发挥主导作用。
备课分类
① 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在 学期(或学年)开始以前制订。它的作 用在于明确整个学期 (或学年)教学工 作的任务和范围,并作出通盘的安排。 它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总的说明, 包括教材、学生基本情况的分析,教学 目的、教学总时数,预定复习、考试和 考查时间等;二是教学进度计划表。
设计教法 教师在专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基 础上,要考虑用什么方法使学生 掌握这些知识以促进他们能力、 品德等方面的发展,要根据教学 目的、内容、学生特点等来选择 最佳的教学方法。
集体备课 运作方法 教师集体备课是以教研组为 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大 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 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 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 系列活动。
一定要吃透教材
学习本门课程学生必须掌握哪些东 西,在把握教材总体知识结构的同时,弄 清哪些是影响整体内容的关键性内容。还 要弄清哪些是难点、疑点,根据学生的原 有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哪些是他们感到 困难的,会提出疑问的,我们要做到心中 有数。同时还要清楚所教学科与相邻学科 的关系和联系。
一定要吃透教材
一定要吃透教材
二是绝对不要照本宣科,有些教 师把书背得滚瓜烂熟,一字不漏地 在课堂上背了一遍,这种“死记硬 背、囫囵吞枣”的办法是课堂教学 的大忌,也是新教师常犯的毛病之 一。
一定要吃透教材
“化”的第二要求就是要把我们 的思想、激情;把我们对学生、 对事业、对祖国爱的情感,融到 我们的教学内容中去,这是教师 在教学中需要永远追求的,希望 新教师一开始就应该注意向这个 目标努力。
4、编写教案正文,教案正文应体现整个教学进程, 它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复习旧课,从而导入新课, 并讲清新课的目的和意义,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2)教学步骤和讲课内容,包括师生双边活动及设 计教学方法等; 3)布置作业;作业布置应数量适当、难易适度 4)板书设计; 5、每次课上完,应根据教与学互动情况,在教案 首页上填写教学体会,以便积累经验,改进教学。
一定要吃透教材
教材包括教学大纲、教科书和一切教学 必需的材料。作为教师要努力做到对所教 教材达到“懂、透、化”的程度。意思是 对教材所涉及到的内容首先自己要“懂”, 弄清楚每个概念和每条基本理论以及他们 的来龙去脉。其次是要懂得“透彻”。做 老师和做学生不同,我们要在“懂”的基 础上弄清楚哪些是教材的重点、难点。
了解学生
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 熟悉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其次,要 了解班级情况,如班风等;再次, 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掌握他们的思 想状况、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和学 习习惯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了解学生
心中要有学生。为了使教学切合实 际,有的放矢;为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全 面深入地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是教育好 学生的前提。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 时代特点;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兴趣、 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 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习惯等。
一定要重视“再背课”
“再备课”是每次课后在教案的备注栏 里记下教学中的观察、思考、学生的反应、 效果的比较、教后的评析、教学中的新感 受、新认识等,随时发现备课和讲课中的 新问题。长期以来,我们许多教师重视课 前备课,而忽视课后的“再备课”。每个 有志于搞好教学、教研的新教师都应注意 养成“再备课”的好习惯。
了解学生
在了解的基础上,还要有研究。在 研究后,要做出比较准确的预见。要预 见到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有哪些困难, 预见到他们对自己所开课程的态度、结 合教学的内容帮助他们解决那些思想问 题等。注意准备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考虑如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学会做人。
了解学生
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 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选用 恰当的教学方法,讲清基本概念、基 本知识、基本原理,确保演示、实验、 实习到位,注重培养学生基本技能, 避免出现照本宣科、满堂灌的现象;
课的类型
一节课内完成 单一课: 一个教学任务
按教 学任 务分 一节课内完成两个或 综合课: 两个以上的教学任务
每次课(每两节课)备课程序:
1、明确本次授课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求; 2、确定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 3、考虑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来讲清重点、突破 难点,包括设计如何提问、举例、演示和实 验等;
每次课(每两节课)备课程序:
教学目标的确立
①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主线
(立足于让学生学会) ②充分体现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立足于让学生会学) ③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 (立足于让学生乐学)
教案
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 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教案是上课的重 要依据,通常包括:班级、学科、课题、上课 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 内容、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有的教案还列 有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影、投影、录 像、录音等)的使用、作业题、板书设计和课 後自我分析等项目。由于学科和教材的性质﹑ 教学目的和课的类型不同,教案不必有固定的 形式。
备课分类
②单元(或课题)计划。在一个 单元(或课题)的教学开始以前制 订。它的作用在于对一个单元的教 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包括单元 (或课题)名称、教学目的、课时 分配、课的类型、教学方法、电化 教学手段和教具的利用等项目。
备课分类
③课时计划(教案)。上每节课之前 制订。它对每一节课进行缜密的设计, 是教师讲课的依据,直接关系到课的质 量。它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项目:班级、学 科、课题、教学目的、上课时间、课的 类型、教学方法、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 等。有的还列有教具、板书设计和课后 自我分析等项目。上课进程中,对原定 课时计划,有时根据具体情况可做适当 调整。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 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 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 体情况 ,选择最合适的表 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 生有效地学习。
备课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 课两种。个人备课是教师自己 钻研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活 动。集体备课是由相同学科和 相同年级的教师共同钻研教材, 解决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教学 方法等问题的活动。
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是教师对单元教学过程 的计划安排,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 教师实施授课的效果如何,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案设计的质量。 为减少教师备课的工作量,提高教学 工作效率,教学方案的设计内容应简 单明了,准确到位,真正起到授课依 据的作用。
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是教学实施的方案设 计,教无定法决定了教学方案 设计的多样性。我们应通过研 讨,吸取长处,提高教学方案 设计的质量水平和效率,进而 提高课堂教学的授课水平。
浅谈备课
努力上好课是每一位刚刚走上 讲台的年轻教师的心愿。新教师们 都知道,上课的质量多是由备课的 质量决定的。但如何备好课却不太 清楚,怎么才能让新教师少走一些 弯路,使教学获得更佳效果,我这 里总结了以下几点,希望能对新教 师们有所帮助。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 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 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 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 有效地学习。备课分个人备课和 集体备课两种。备的内容有教材, 学生,自身经验等方面。
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现在我国各校占主导地位的教学 方法是讲授法。许多新教师也多是这 样学下来的,我讲你听,我讲什么是 什么,我讲什么考什么。但我们考虑 过没有,这样讲的效果怎样?学生愿 不愿意听?为什么有那么多学生想法 逃课?
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这些当然不全是讲授法的错, 该讲的还得讲,只不过从学生的要求、 内容的需要以及整体效果上的考虑, 我们应该加一些案例教学法、讨论法、 读书指导法等,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丰 富起来,这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需 要,也应该是对我们每个教师的要求。
追求完美,但力戒完美主义
新教师内容不熟是正常的,忘了可 以看一眼,但不要离不开,哪怕是讲 错了,意识到了立刻就改或灵机一动, 问学生,我这样讲对不对?都可以, 可能效果会更好。“这种公开承认缺 陷并且随机加以解决的习惯在那些模 范教师身上最为常见。
追求完美,但力戒完美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