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生活垃圾焚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编制说明《上海市生活垃圾焚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编制组二零一三年六月项目名称:上海市生活垃圾焚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编制单位:同济大学,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编制人员: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羌宁刘涛,陈檬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孙毅,王向明,孙焱婧科技标准处项目管理:胡颂目录1.任务的来源及工作过程 (1)1.1任务来源 (1)1.2 工作过程 (1)2.制定本标准的必要性 (3)2.1垃圾焚烧处理的发展状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3)2.2 国家和本市的行业相关政策和要求 (5)2.3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清洁生产和垃圾焚烧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最新进展52.4上海地区现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6)3 指导思想和编制原则 (8)3.1 指导思想 (8)3.2 编制原则 (8)4 废弃物焚烧工艺与产生的污染物及其控制技术分析 (10)4.1 废弃物焚烧工艺简述 (10)4.2 焚烧工艺主要大气污染源及污染物 (10)4.3 焚烧工艺主要气体污染物控制措施 (12)4.4 上海现有生活垃圾焚烧炉状况 (20)5 国内外焚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23)5.1 欧盟2000/76/EC焚烧导则 (23)5.2 美国垃圾焚烧排放标准 (25)5.3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生活垃圾焚烧大气污染排放标准限值 (26)6 本排放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及确定依据 (27)6.1 适用范围与排放控制指标的确定 (27)6.2 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制订依据 (27)6.3 生活垃圾焚烧厂技术要求 (36)6.4 大气污染物监测要求 (39)7 实施本标准的技术、经济、管理可行性分析 (41)8 实施本标准的环境、社会效益分析 (43)1.任务的来源及工作过程1.1任务来源目前,我国的固体废物管理制度体系正在进一步完善。
随着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原有的国家标准《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5-2001)已不能完全适应环境保护发展的要求。
2009年9月上海市环境保护局下达《上海市生活垃圾焚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研究》任务,由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和同济大学共同承担。
1.2 工作过程课题组在承接任务后,对国内外相关的生活垃圾焚烧技术的发展趋势、焚烧烟气排放标准及国内外生活垃圾焚烧装置大气污染控制水平和最佳实用技术进行了调研,2010年1月进行了第一次工作汇报,听取了有关部门对标准研究重点的意见和建议。
2010年3月完成了欧盟、美国、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北京等国家和地区的焚烧标准的收集和比较工作,掌握了国内外制定类似标准的方法和程序,确定了本标准修订的重点。
同时还收集本市生活垃圾焚烧装置的基本信息,分析研究了本市现有生活垃圾焚烧装置的技术装备水平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并针对《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5-2001)在本市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
课题组还调研了本市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的一些规划信息,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于2010年4月形成了《上海生活垃圾焚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的初稿。
2011年根据当时国家有关标准发展形势,形成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焚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研究》研究报告。
2013年5月上海市环保局根据当前大气污染控制形势的要求以及国家相关焚烧标准仍未出台的现状,要求加快地方大气污染控制标准的制定工作,尽快为本市大气污染控制工作提供有效抓手。
编制组成员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了本市现有生活垃圾焚烧厂的相关资料,并将标准适用范围与拟修订的国标体系进行了接轨,即将原拟纳入危险废物焚烧标准的其他非危险废物及焚烧共处置设施的大气污染物排放要求调整到生活垃圾焚烧标准中。
同时,在编制标准时除制定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外,还增加了一些与大气污染控制有关的技术要求,并分别于2013年5月31和6月3日进行了两次工作汇报,6月8日召开了一次初步征求意见会议,6月17日召开了专家咨询会,在此基础上形成目前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焚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
2.制定本标准的必要性2.1垃圾焚烧处理的发展状况及主要环境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利用焚烧垃圾进行发电。
最先利用垃圾发电的是德国和法国,目前发展最快的是美国、德国和日本。
现在美国有垃圾发电厂400多座,其中最大的垃圾发电厂装机容量达65MW,可日处理垃圾4000吨。
焚烧是欧洲处置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方式,但是不同国家焚烧处理垃圾所占的比例差别十分大,欧盟成员国城市垃圾焚烧所占比例差异从0-76%。
其中荷兰比例最高,占76%,丹麦56%,德国和法国分别占29%和26%。
在欧盟15个成员国和挪威及瑞士这17个欧洲国家中,有420家生活垃圾处理厂。
目前,大约25家新焚烧厂正在试运转期,另20家处于计划阶段。
日本由于土地资源紧缺,更是不遗余力的发展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垃圾焚烧发电处理率达75%,是世界上用焚烧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比例最高的国家。
不但大城市的生活垃圾采用焚烧进行处理,市、町、村的生活垃圾也基本上采用焚烧来进行处理,1997年后日本开始全面改造已有大型焚烧设施的烟气处理设施,逐步关停二噁英排放量大的小型、非连续运行焚烧厂,代之以建设现代化大型焚烧厂,2005年日本垃圾焚烧电厂的处理规模多在500 t/d左右,基本上配置有一条备用焚烧线。
新加坡的垃圾焚烧发电处理率已达100%。
目前欧洲90%以上的焚烧厂采用的垃圾焚烧炉技术是机械炉排焚烧炉。
流化床焚烧炉、旋转窑焚烧炉和热解气化技术虽有应用,但较少。
其他废弃物也常添加到生活垃圾中在机械炉排焚烧炉中进行处理,这些废物包括:商业垃圾、工业非危险废物、污泥和某些医疗垃圾。
而日本的大型城市垃圾焚烧厂基本采用机械炉排炉,技术十分先进,烟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非常先进,焚烧厂没有恶臭问题,二噁英的排放远远低于0.1ngTEQ/Nm3。
发达国家在利用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的同时还非常重视防治二次污染,为了达到合格的排放标准,还增设昂贵的烟气处理系统以去除烟气中的有害物质,因此现代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相对低的环境污染。
如欧洲的现代垃圾焚烧厂高度重视烟气处理,而且处理方法日趋完善,烟气处理部分的投资占全厂建设投资的比重逐步提高,甚至高达40~50%。
不同净化系统的组合,可以满足目前最严格的烟气排放标准,如荷兰、德国等国所执行的标准。
我国属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速度加快,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导致城市垃圾量不断增多,2010年我国垃圾清运量已达1.58亿吨,并且每年以约4%的速度增长,据建设部相关部门统计,目前城市垃圾实际无害化处理率还不到20%,垃圾污染环境、危害群众的问题还非常突出。
因此对于很多土地资源比较紧缺的地区,发展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就成为一项具有吸引力的方法。
由于生活垃圾焚烧技术具有占地小、处理时间短、减量化显著、无害化较彻底以及可回收余热等优点,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较快发展。
1988年深圳建立了我国第一座引进日本三菱进口设备和技术的垃圾发电厂——深圳市政环卫综合处理厂日处理垃圾3×150吨,装机容量4MW)。
2000年珠海建立第一座以国产设备为主的垃圾发电厂——珠海垃圾发电厂(日处理垃圾3×200吨,装机容量6MW)。
随后浙江宁波、杭州、上海江桥和御桥、山东荷泽、广东南海、山西太原、重庆、湖南长沙、天津、广州等多个城市的垃圾发电厂相继建成。
据2008年9月底的统计资料,全国共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厂100座,其中建成56座,在建44座,超过70%的生活焚烧厂集中在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广东、浙江、江苏和4个直辖市位居前四位,四地合计占全国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总量的近六成。
上海目前生活垃圾的年产生量已跃上700万吨的台阶。
随着上海城市规模的不断增大和环保要求的提高,可供垃圾填埋的场地越来越少,采取焚烧处置(尤其是分选垃圾的焚烧处置),相比于填埋这种本市目前主要的生活垃圾处置手段,在节约土地资源,保证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置和再生能源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分类后垃圾的焚烧处置仍将是未来上海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之一。
上海市目前投入运行的2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平均日处理能力2500吨,一台新建的日处理能力30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厂已于2013年5月基本建成处于试运行阶段。
对照现行的国家标准,总体上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情况较好。
但由于城市范围的扩大,原有垃圾焚烧厂周围的土地性质正不断发生变化,公众对垃圾焚烧过程的二次污染问题日益关切,现行的国家标准的要求已落后于上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2 国家和本市的行业相关政策和要求2000年5月29日,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科技部发布《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在具备经济条件、垃圾热值条件和缺乏卫生填理场地资源的城市,可发展焚烧处理技术。
2006年1月4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
2007年6月3日,国务院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大力推进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在经济发达、土地资源稀缺地区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
2006年10月8日,建设部发布《全国城镇环境卫生“十一五”规划》:东部地区的垃圾处理应以卫生填埋为基础,在具备条件的城市,鼓励采用以焚烧为主或与生化处理技术多种方式进行有机组合;在西南地区,现阶段可以卫生填埋处理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加大焚烧或生化处理技术的使用比例。
2008年3月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建成垃圾发电装机容量50万千瓦。
重点在经济较发达、土地资源稀缺地区,特别是南方地区的大城市(主要是直辖市、省会城市和沿海及旅游城市)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
上海正面临垃圾产量持续增长和填埋土地资源枯竭的双重压力,探索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的新途径的需求已非常迫切,上海规划在老港建设一座6000吨/日焚烧厂,2013年已建成一期工程,规模3000吨/日,2015年将建成二期工程,规模3000吨/日;在金山、奉贤、崇明、青浦等区域也将规划建设不同规模的生活垃圾焚烧厂。
2.3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清洁生产和垃圾焚烧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最新进展城市生活垃圾的快速增长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发展普遍面临的棘手问题,为了寻求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发达国家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重视对城市生活垃圾污染防治的研究,逐步形成了填埋、堆肥和焚烧有机结合的综合处理模式。
20世纪80~90年代开始,德国、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逐步引入“避免和减少垃圾产生”的减量化观念,从垃圾处理处置的末端治理向产生源的减量和分类为特征的源头减量与循环利用方向转变,从垃圾的全量焚烧向以能源转化为目标的焚烧资源化转变,从原生垃圾填埋向有机垃圾零填埋目标的转变,从填埋、堆肥和焚烧有机结合的处理模式向可持续的生活垃圾管理模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