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问
瓦疃中心小学:张艳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问?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分层次设计提问,循序渐进引导吸收。
数学知识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层次性。
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必须在了解学生和透析教材的基础上从新奇的角度切入,分层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吸收知识,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相应的思考和提升。
教学“分数乘整数”时,为了能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对分数乘整数产生更深刻的印象,于是设计了如下问题:3个5是多少?如何用算式表达?
同理3个3/10 是多少? 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和研究并找出规律:从而得出分数乘整数意义。
最后通过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观察得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最后再分层次练习让学生根据算理讲解并计算出来。
如此设计层层深入,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分数乘整数的算理,突破教学难点,加深了印象。
立体整合,步入练习的“你中有我”。
练习设计要顾及整合性,课程标准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强调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整合同构。
数学本身与其它学科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因此,我们的数学练习也应考虑到整合性。
开放课堂,倡导练习的“百家争鸣”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
课堂练习是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培养思维品质的具体措施,练习要刻意减少指令性的成分,增加练习的开放性,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广阔、更灵活。
重复了所谓开放性的练习其实是相对于条件完备、结论确定的封闭性的问题而言的。
其特征是一般没有现成的算法与确定的答案,要求解题者去假设、猜想、验证,并要求解题者善于联想、敢于创新,具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能使思维辐射到与问题相关的一些知识点上。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尽管我们有时精心创设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试图启发学生提问,但是会提出问题的学生还是少得可怜,学生怕说错被同学、老师取笑,有问题也不敢说,要使学生在数学课
堂上乐于提问,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提问的热情,吸引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
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恰当的姿势和手势、巧妙地设计各种启发式的问题,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等因素,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有效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想探究问题的欲望,特别是精巧问题,能够吸引学生集中精力,积极思维,触动感情,提高兴趣。
加强实践,跳出练习的“纸上谈兵”。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数学教学如果脱离实际,那数学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谈不上学生有意义地学习数学和获得有意义的数学知识的目的。
倡导数学练习设计的实践性,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这不失之为一种好的练习方法。
如学习《千克和克的认识》后可以布置让学生到调查物品的重量:一袋洗衣粉、一个鸡蛋、一袋大米、……这样的练习设计,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学生的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坚持课堂提问的多样性。
一是激趣性的提问。
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则学生听来索然寡味。
若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创造愉悦的情境,则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维。
倒如:在几何里讲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可提问“为什么射击运动员瞄准时,用手托住枪杆(此时枪杆、手臂、胸部恰好构成三角形)能保持稳定?”看似闲言碎语三两句话,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使学生在轻松喜悦的情境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阶段,这种形式的提问,能把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有趣。
二、是发散性的提问。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教师若能在授课中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教学知识和方法,这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善于提问。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
老师的提问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问,变“学答”为“学问”,要让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学会提问,并逐步提高问题的质量,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
教师应当从小培养学生从生活、生产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敢于向教师提出问题,让他们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他人的回答提出异议或给予评价,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从而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从心理上处于期待状态,产生了一种渴望掌握知识的内在要求,开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所学知识中去。
只有将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提问很好地结合,提问的方法灵活得当,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客观而委婉,循循善诱,逐步教会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敢问、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