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易经与二十四节气

易经与二十四节气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易经与二十四节气篇一:二十四节气与农耕五日为一候,三候即十五日为一气。

月的第一个气称为节,第二个称为气(又称中气)。

一个月为一个节、一个气,一年即分为二十四节气。

从春开始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其中表示温度的节气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表示降水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怎么确立的呢?古人发现太阳的位置是变化的,才有了寒暑往来,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

他们发现一年中昼夜长短是有变化的,日照时间在变化,通过日圭测量日影,发现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冬至”就确立了。

一年中有几个重要的节点,分别是“冬夏二至,春秋二分和四立”。

冬夏二至即冬至和夏至,分别是日照时间最短和最长的时节。

“四立”则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太阳照射的地球的热在一年四时中“升浮降沉”,周而复始,如环无端。

降者,夏时太阳照射的地面的热降入土中;沉者,降入土中的热沉入土下之水;升者,沉入土中的热升出土上;浮者,升出土上的热又同与夏时照射到地面的热,同浮于地面之上。

立秋为降之起点,立冬为沉之起点,立春为升之起点,立夏为浮之起点。

所以我们在冬天感受到的地下水,比如井水是温的,而夏天的井水很凉。

植物经秋而叶落,植物个体的热下降也;经冬而添根,植物个体的热下沉也;经春而生发,植物个体的热上升也;经夏而茂长,植物个体的热上浮也。

而植物的气何不是同自然之气同升同降的呢?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矣。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春三月,从立春开始算起,春打六九头,冬至以后第三个节就是立春了,立春后的三个月为春。

此谓发陈,发是生发,升发,植物开始发芽冒尖,天地之气是升的。

比如大家会在春天的时候放风筝,理论上来说,只要有风,风筝都应该能飞起来,但是只有在春天,在即使没有风或者风小的情况下,风筝也能飞起来。

这是春天的气给我们可以看到的具象表现,而我们看不到的在植物体内,它们经过冬天的收藏的“气血”也升,往上走,慢慢的我们看到有新芽新叶出来了。

发陈发的陈就是前面的冬天收藏的“气血”,养的精蓄的锐。

立春后的一个节气是雨水。

降水由雪变成雨,雨量开始慢慢增多。

土壤表层夜冻日化,开始返浆,有利于小麦返青。

下面一个节气是惊蛰。

惊蛰时节,蛰伏在土里的小虫子开始醒来出来活动了,这时候春雷开始震响,惊了蛰虫,天气也渐暖,农业活动可以开始准备,草木萌动了,桃始华。

惊蛰以后的节气是春分。

春分以前,地下的热多于地上的热,春分时,上下平分,昼夜等长,即曰春分。

民间有谚语说“春分,春分,麦苗起身。

”这时候水分的蒸发量增加,地面要做好保湿工作。

民间有“十年九春旱为常规”的说法。

春分以后是清明节气。

经春分以后,阳热再生于地面天空,则地面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过了清明,雨量开始增多,北方的小麦开始打结,注意肥水的供应。

“清明前后整秧田”,清明桐始华。

谷雨节气雨水亦多,利于五谷生长。

“谷雨麦怀胎”谷雨的时候小麦开始任穗了。

《黄帝内经》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这时候,植物花叶层层叠叠,一片繁荣。

秀是指植物怀孕了,开始孕育。

春华秋实之间有个重要环节就是秀,不秀则不能实。

天地气交,天气下降为雨,植物开花结果了。

立夏开始进入夏三月。

立夏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是小麦的出水期.“立夏不出头,节草未老留”,就是立夏如果还没有出穗,就会没有产量,要长草了。

立夏过了是小满节气,正是小麦灌浆的时候,籽粒开始饱满,灌浆以后小麦就成熟了。

这时要防止倒伏。

芒种节气地面阳热满,雨水足,麦穗生芒,将成熟也。

有芒的作物成熟,夏播的作物播种的时节。

夏至为一年中日影最短的一天,白昼最长。

至即极。

夏至以后,白昼渐短。

杂草和庄稼都生长很快,有“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的说法。

暑即炎热的意思,小暑表示虽热,但还没有大暑热。

这是作物茁壮成长,雨水进一步增多,即将进入伏天。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此时地面上的热量最多,大雨时行。

“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

篇二: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风俗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春节春节代表着新的开始与新的希望,春节是中国民间传统中最为隆重和盛大的节日。

历朝历代,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所有的中国人都有把春节看作是喜庆团聚的好日子。

春节,古称元旦。

据民间习俗,从腊月二十四起到新年正月十五闹元宵止都称春节。

现在春节的庆祝活动一般从大年三十(二十九)开始。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清扫一新,贴春联、贴年画、守岁、放鞭炮、拜年等活动丰富多彩。

扫尘: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产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办年货:一到腊月,人们都要上街采办过年的物品,买年画,准备过年的春联。

吃团年饭:团年饭意为一家团圆。

腊月的最后一天要全家团聚吃一顿丰富的年饭。

凡家中在外地工作或学习的家人都会尽可能赶回家团聚。

这顿饭要吃得欢欢乐乐,菜肴吃食也具有吉利的象征意义,如鱼(年年有余)、整鸡(大吉大利)、青菜(清洁平安)、年糕(年年高)等。

吃饭时,不要说丧气的、不吉利的话,不能失手打破碗碟杯盏,不要碰翻椅凳,因为这些会被视为不吉利的征兆。

守岁:除夕之夜,灯火通明,家人围坐一起畅谈,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除夕之夜,在我国北方家家都要包饺子。

鞭炮迎新:“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

”古代燃放鞭炮是为了驱鬼祛邪,而如今则表示节庆欢乐,鞭炮越响,来年家庭财源会越兴旺。

拜年:新年伊始,人们走亲访友,登门拜年互致节日祝贺,联络感情。

拜年的习俗各地并不相同,但一般初一上午不走亲访友。

出去拜年要穿戴整洁。

出门遇到熟人、朋友要恭贺新年,说些吉利话,即使是遇见平时与之开惯了玩笑的人也不能随便开玩笑。

见到长辈要行拱手礼。

走亲访友要携带礼物。

过年时,招待宾客的食物有讲究,通常以谐音讨口彩,比如吃柿子苹果,喻意事事平安;吃年糕则意味着年年高升。

春节期间,人们还经常走上街头,参加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逛花会等娱乐项目。

春节期间也要注意喜庆有度。

这一期间热闹的时候比较多,不应为了自己开心而打扰了邻居们休息。

春节不仅要拜年,有时候也要恭喜人家喜迁新居。

看看新房的格局,参谋一下崭新的家具,如果您是访客,也会有这样的“猎奇”心理。

但参观前应该征得主人的同意,等待主人的邀请,而不要主动直接提出参观请求,令主人不好拒绝。

如果受到主人邀请参观,也要跟在主人身后,不要自己去打开房间门,尤其是卧室和主卫的门。

因为有很多城市都不允许燃放烟花,有的人也没有放鞭炮的喜好,所以过年送礼最好不要送鞭炮。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叫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灯节”。

自唐朝开始,民间就有元宵之夜观灯的风俗。

现在元宵节有很多节俗活动。

吃元宵是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

古时候人们把元宵这种食品叫汤圆、汤团或团子。

元宵的形状是圆形,又含着一个“圆”字的同音字,象征着团圆、美满、吉祥、和睦的家庭,所以人们多取其意,这一天要吃元宵。

灯会在夜间举行,一般从正月初十开始就行动起来,人人动手,家家户户扎花灯、点花灯,特别是到了元宵节的夜晚时分,更是举烛张灯,结彩为戏,供人观赏,所以元宵节又称“灯节”。

在明清时,花灯的样式最为繁多,数不胜数。

现在政府、民间都会组织大型灯会。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相传爱国诗人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怀抱石头投汨罗江自尽,两岸百姓知道后,纷纷划船打捞他的尸体,并向江中投放粽子,使鱼虾饱食后不吃他的尸体。

此传说历代沿袭下来,演变成如今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节日的习俗礼仪有:挂菖蒲、艾叶:民间特别是农村家庭,门窗上要挂菖蒲、艾叶,用以驱鬼辟邪保平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