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生合理使用手机主题班会教案设计【2篇】

小学生合理使用手机主题班会教案设计【2篇】

小学生合理使用手机主题班会教案设计【2篇】小学生合理使用手机主题班会教案设计背景:在当今讯息繁杂的社会环境中,专注已经变成一种宝贵的资源与财富。

商家们正在争夺人们的注意力,而孩子们也不例外。

因此,管理好自己的注意力已经成为每个人都需要提升的能力。

为了引导学生珍视自己的注意力并尝试管理自己的注意力,设计了此次主题班会。

目标:1.学生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的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资源,自己的注意力很宝贵。

2.学生能反思自己平时对注意力的管理情况。

3.学生能重新尝试管理、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将自己的注意力用于自我发展上。

理念:体验教育是教育对象在实践中认知、明理和发展。

这里的“体验”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行为体验,是一种实践行为,是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二是内心体验,是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是升华的心理过程。

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本次主题班会就是基于体验教育的理念来设计。

形式:活动体验、讨论交流、内心体验、实操对象:六年级学生准备:班会设计教案、班会课件过程:一、开始阶段:激趣导入引出话题一)小调查:1.你玩网络游戏吗?一周玩几次?还有谁也玩?二、体验阶段:学生体验不同场景下使用手机的感受一)学生分组,每组分别体验以下场景下使用手机的感受:1.玩手机游戏2.看电影3.研究4.与朋友聊天二)每组学生分享他们的体验和感受。

三、讨论交流阶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使用手机一)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你认为什么时候应该使用手机?2.你认为什么时候不应该使用手机?二)学生分组讨论以上问题,并汇报讨论结果。

四、内心体验阶段:学生思考自己的注意力管理情况一)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你平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多长?2.你平时注意力分散的原因是什么?二)学生写下自己的思考结果,并与同桌分享。

五、实操阶段:学生制定注意力管理计划一)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结果,制定注意力管理计划。

二)学生分享自己的注意力管理计划,并互相提供建议和支持。

六、总结阶段:回顾班会内容,强调注意力管理的重要性一)回顾班会内容,强调注意力管理的重要性。

二)鼓励学生落实自己的注意力管理计划,提升自己的专注能力。

六)PPT出示:注意力管理的方法。

(列举几种方法:规划时间、设定目标、减少干扰、锻炼专注力等)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管理我们的注意力。

(PPT出示:注意力管理的方面)八)最后,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注意力管理的流程图。

(PPT出示流程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平时注意力的使用情况,明确注意力管理的方法和方面,帮助学生制定注意力管理的计划,提高注意力管理的能力。

四、总结阶段:强化认知一)过渡语:我们已经了解了注意力的特点、注意力管理的方法和方面,也制定了注意力管理的计划。

接下来,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的主题。

二)注意力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我们必须管理好它。

三)注意力管理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如规划时间、设定目标、减少干扰、锻炼专注力等。

四)我们需要制定注意力管理的计划,让自己的注意力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有助于自我成长。

五)最后,我们要意识到,注意力是由自己控制的,只有我们自己才能管理好它。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对于注意力管理的认识和重要性,让学生明确自己需要管理注意力的必要性和方法,从而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六)当我们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我们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而在做不感兴趣的事情时,则很难集中注意力。

但是,当我们面对那些虽然不太感兴趣,但却非常有意义、必须完成的任务时,我们该如何集中注意力呢?七)根据心理学研究,人类天生喜欢追求愉悦感。

我们之所以喜欢玩游戏,是因为游戏胜利后会带来满足感和愉悦感。

此外,游戏中的不确定奖励也会增加我们的兴趣。

然而,如果我们无法通关,就会失去兴趣。

因此,商家会让游戏易于通关,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八)因此,在研究时,我们可以将研究任务分解为小目标,就像游戏中的小关卡一样。

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会有一种满足感和愉悦感,从而增加我们的兴趣和注意力。

九)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不仅追求愉悦感,还具有一种本能:逃避恐惧。

当我们面临威胁时,会立即集中注意力。

例如,当发生火灾时,我们只会想着逃生,而不会想着玩游戏。

十一)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威胁的力量,给任务设置一个时间期限和威胁对象,以增加我们的危机感和专注力。

例如,在考试中,时间限制会让我们更加专注。

十二)除了调整自身内在,环境、噪声、信息干扰和他人打扰等因素也会影响我们的注意力。

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消除这些干扰,例如选择安静的环境、画线和批注等。

十三)最后,为了保持专注,我们也需要注意休息。

专注会消耗我们的精力和体力,疲劳的大脑会让我们的思维变得迟钝。

因此,我们需要良好的休息,例如利用课间时间进行休息。

午休”这一段,可以改写为:“在每天午饭后的半小时内,人们会感到昏昏欲睡。

如果强行研究或思考,效率会很低。

即使闭眼休息20分钟,也能让大脑得到恢复,以便更好地工作。

”保证夜晚睡眠质量”这一段,可以改为:“睡够8小时不仅重要,早睡早起也是关键。

”总之,我们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来管理自己的注意力”这一段没有格式错误,也没有需要删除的内容。

可以不做改动。

在“总结阶段”中,“此次主题班会,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句话可以改为:“你在这次主题班会中学到了什么?”注意力是自己的一种宝贵资源,只有珍惜自己的注意力,学会管理自己的注意力,才能更快地成长。

”这一段可以改为:“注意力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只有珍惜和管理好自己的注意力,才能更快地成长。

”为了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注意力,我们可以制定每日清单,来增加自己的愉悦感,强化自己的危机感。

每日清单为:必做之事清单、限制行为清单、可做之事清单。

”这一段没有需要改动的地方。

在开始阶段,我们为了强化自己的管理,还要制定注意力管理自评表格,每日对自己进行评价。

”这一段可以改为:“为了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注意力,我们还可以制定注意力管理自评表格,每天对自己进行评价。

”在“后续教育措施”中,“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每日清单,组员互相评价。

制定注意力管理自评表格,每日自己进行评价。

班级分享注意力管理表格,给予正面反馈。

”这一段没有需要改动的地方。

在“我的手机我做主!”主题班会中,“手机已经成为学生沟通、娱乐和研究的重要工具。

但它有时候却成了研究的杀手。

那我们究竟要如何教导孩子杜绝手机成瘾,加强自律性呢?下面请一起跟小编看看吧!”这一段没有需要改动的地方。

在“班会背景”中,“高一新生在刚入学时也须填写一份《关于学校手机管理及处理办法告家长书》。

”这一句话可以改为:“高中新生入学时需要填写一份《学校手机管理及处理办法告家长书》,规定学生不能携带手机进入校园。

”在“班会目的”中,“让学生能够认知到手机问题关键是能否自律和合理使用的问题”这一句话可以改为:“让学生认识到,手机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律和合理使用。

”让学生真切地了解因为自身的不自律可能会给他人带来许多方面的消极后果”这一句话可以改为:“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自律可能会给他人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让学生明确遵守学校‘关于手机使用方面的规定’,使学生能够自愿自律地管理好自己的手机。

”这一句话没有需要改动的地方。

引导学生从手机使用问题看自己的自律问题,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的各种细节都需要自律。

”这一句话可以改为:“引导学生从手机使用问题看自己的自律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各种细节都需要自律。

”在“课前准备”中,“拍摄有关‘学校没有禁止带手机情况下,学生在校使用手机情况’的视频。

”这一句话可以改为:“拍摄有关‘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的视频,以便进行讨论和辩论。

”班会过程环节一教师提出问题:“我怎样做自己手机的主人——我的手机我做主?”作为班会的主题。

首先,班主任宣布主题班会开始并呈现与主题相关的图片,并介绍今天的话题——手机。

接着,教师引出手机是通信工具和移动电脑,并强调全国有6.2亿人用手机上网,占所有上网人数的90.1%。

学生先分享自己的经历,讨论手机给他们带来的最大好处或便利是什么。

教师预设学生会说出手机的即时通话、娱乐休闲、便利生活、方便研究等各种好处。

最后,教师总结手机极大地改变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问题和质疑,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更好地引发班会主题——怎样做手机的主人。

教师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话来理解学生立场,更有助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环节二教师探讨问题:“如果学校没有禁止带手机,你带还是不带?为什么?”让学生(已分组)以自由辩论的方式阐述自己带与不带的原因,并试图说服对方接受自己做法的合理性。

教师总结:“手机带与不带”不是手机“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问题,而是“我”的问题。

最后,结论是个人是否合理使用手机,决定了它带来的是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意识到手机有“利”也有“弊”,引导学生关注个人的合理使用,帮助学生了解手机“带”与“不带”关键在于“我如何使用手机”,并帮助学生意识到:“我”怎样使用手机决定它带来的是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

环节三教师探讨问题:“你有没有遇到(或听说)某人因为使用手机而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不利影响的例子?”同桌互相分享经历,预设学生会提到某人对自己的学业、身体健康、人际关系、干扰他人、同伴影响等不利影响。

教师总结个人不加控制和约束地使用手机,会有多方面的消极后果。

接着,教师探讨问题:“如果学校没有规定校内禁用手机的规定,你会怎么做?”让同学们对号入座,选择自己的做法。

最后,教师强调个人的合理使用和规范行为,以避免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不利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探讨问题,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个人不加控制和约束地使用手机,会有多方面的消极后果。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个人的合理使用和规范行为,以避免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不利影响。

PPT上呈现了五种学生手机使用的可能性情况,从自律性依次减弱的角度分析了不同类型学生的手机使用情况。

教师让学生自己分析并对照,依次让各种类型的同学举手示意。

预设A-C应该都会有同学举手,D-E相对会少。

教师总结:不同的人对自己的约束程度各不相同,提出并解释“自律”一词的意思。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体会和分析不合理使用手机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教师从学生的主体意识出发,帮助学生形成道德情感的环节,让学生更易认可正确的观点;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自律程度,也为下一步引导学生认同学校的做法奠定认知和情感基础。

在手机禁令的讨论环节,学生4人一小组讨论如果学校取消“禁止带手机”的规定,个人、班级和学校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预设学生会说出某些学生学业会很受干扰、下课玩手机、健康和研究氛围受影响、群体压力、攀比心理、安全隐患等。

观看学生自制视频《学校没有禁止带手机后》后,教师总结:因为每个学生的自控力和约束力不同,学校如果不禁止带手机,不管学生选择“带”还是“不带”,都会深受影响,所以学校的“禁令”是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学生的利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