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权利的客体第一节概述一、权利客体的概念1、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有形或无形的利益)2、权利客体与处分客体权利客体:支配权或利用权的标的;处分客体:客体是权利或法律关系。
二、客体的范围因为是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因此客体的范围和权利的类型有密切的关系。
第二节物一、物的概念与法律意义1、指存在于人身之外,能够满足人们社会需要同时又能被人所控制的物质。
原则上是有体物,因为人类社会在早期阶段,所能利用的物质资料以有体物为限。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不仅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的物体,液体、气体包括可以为人们控制的电、热等无体物,也都进行交易的范围,因此也成为民法上的物。
——民法上的物的范围与交易的范围和深度成正比2、物的法律意义多数法律关系与物有紧密的联系。
物的法律意义主要由其在各种法律关系中的作用体现;而其作用是通过对物的类型的划分和适用不同规定来实现的。
3、几个问题(1)人本身:人本身虽然是物质实体,但并非权利客体;人格权的客体的人格利益,而不是人的物理构成。
与人体分离的部分,可以依据交易习惯成为民法上的物,如血液。
(2)动物:德国民法称“动物不是物”——实际上是为了使人们无法随意对待动物(概念美容术)二、物的分类(一)动产与不动产1、区分的标准能否移动且移动对价值和效用的影响(不是从绝对意义上区分,而是就物的功能和性质来确定;也可能考虑交易习惯)2、动产:能够移动且不降低其价值和效用的物3、不动产:不能移动或移动会降低其价值或效用的物不动产的种类:(1)土地:地球上土地连成一片;但通过行政手段予以划定界限;(2)地上定着物:长期依附于土地,按照交易习惯被视为土地的一部分的物;(3)未与土地分离的出产物*例外:未分离的林木4、区分的意义(1)物权变动的要件不同(2)物权类型不同(3)纠纷管辖方面有差异(4)流通性质和范围有所区别:不动产中除了土地、公路、铁路等为禁止流通物外,其他一些多为限制流通物;动产则多为流通物。
(二)流通物和非流通物1、区分标准:物的流通性问题:谁来决定物的流通性? (市场、政府以及风俗)2、流通物:法律允许主体之间自由流转的物。
3、非流通物:包括限制流通物和禁止流通物限制流通物:法律对其流转有一定限制的物;禁止流通物:法律禁止其字哟流转的物。
4、区分意义:标的物的性质影响法律行为的效力。
(三)特定物和种类物——只针对动产1、区分标准:该物是否具有独立特征或是否被权利人指定而特定化。
2、特定物:具有独立特征或被权利人指定的转让物。
3、种类物:具有共同特征,可以用品种、质量、规格或度量衡确定,不需要具体指定的转让物。
*两者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任何交易都要经过种类物的特定化。
4、区分意义:在物被损害而要求损害赔偿时具有不同意义;在供货合同方面具有其最重要意义。
(四)可分物和不可分物参见课本。
(五)消耗物和非消耗物就物使用后的形态变化进行区分。
经过一次使用就归于消灭或改变原有形态和性质的,是消耗物;由于时间推移而逐渐加以折旧的,是非消耗物。
*实际上,是按照物的本来性质和功能进行划分。
(德国法将这种分类限定在动产领域)(六)单一物、合成物和集合物这种区分所要考虑的,首先是交易;其次是物的外在组织形式;最重要的是统一使用的目的、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或使用而具有的特性。
问题;一副扑克牌属于哪一类?(七)主物和从物问题:从物对主物的支持必须不是暂时的,而且两者须在空间上具有接近性。
(德国法不强调主物、从物同归一人的前提)本部分小结:各种物的分类更多的是根据物的人们观念中的印象和在交易中的地位。
但这里应该不排斥当事人特定的意思作用。
三、原物与孳息1、孳息:因物的使用而产生的收益。
原物:能产生孳息的物。
2、种类:天然孳息:按照物的性质进行使用而产生的物。
法定孳息:依据法律关系而产生的收益。
3、基本法律原理:孳息的所有权归原物所有人。
四、特殊的物货币;有价证券;第八章法律行为I——基本理论序论参考文献:[德汉斯·哈腾保尔:“法律行为的概念——产生以及发展”,孙宪忠译,载《民商法前沿》, 2002年第1 ·2辑。
叶金强,“合同解释:私法自治、信赖保护与衡平考量”,载《中外法学》,2004年第1期。
朱庆育:“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载《比较法研究》,2004年第1期。
季卫东:“法律解释的真谛——探索实用法学的第三条道路”,氏著:《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朱庆育:《意思表示解释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韩世远:《合同法总论》,法律出版社,关于合同效力部分的论述。
一、权利的取得1、法律事实:引起法律关系变化的事实。
人的行为法律事实事件2、行为又可以区分为表示行为和非表示行为。
表示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行为。
非表示行为:不以意思表示为要件的行为,如拾得遗失物。
3、表示行为分为法律行为与准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是最主要的取得权利的方式;“法律行为”是民法学的核心概念。
二、法律行为制度的基本原理——私法自治(一)私法自治的意义:1、“指个人得依其意思形成其私法上权利义务关系。
”(私的自治;意思自治)2、私法自治原则最重要的体现是——契约自由。
3、私法自治的基础:近代民法主体的平等性和互换性。
4、私法自治的内在限制(二)对私法自治、契约自由的限制1、介入的必要性:民事主体平等性与互换性的丧失。
“作为其基础的契约平等观念,已被现代工业社会的现实,降低到抽象理论的范围。
”经济实力的悬殊,使法律行为的当事人在两个方面产生极大的差异:谈判能力与信息收集能力。
(在契约领域,格式条款的大量应用)2、介入的可能(1)公法的介入方式:行政规制。
(2)民法的介入:公序良俗的界限;对格式条款的限制。
*较为明显的是消费者保护。
3、私法自治与限制的关系(1)契约正义论(2)共同体主义(3)宪法上的自由决定权不可侵犯,介入是为了确保私法自治第一节法律行为一、民法通则54条: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设权行为)*为什么须为合法行为? 受苏俄民法的影响?在定义中,将民事法律行为定义为能产生预期的法律后果的行为,所以必须是合法的。
*“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其必不可少的要素,原则上与意思表示的内容相同的效果将得到法律承认的行为。
二、特征1、是民事性质的行为(1)主体必须是民事主体;(2)行为内容须是民事权利的设立变更和终止;(3)行为规范是民事法律;(4)行为结果是具有民事法律意义的效果2、以意思表示为要素3、是合法的行为三、基本类型事例:①X 立了一份遗嘱,将自己的房屋赠送给Y。
②X签订了一份契约,内容是将自己的房屋以20万元卖给Y。
③X 开发了一套财务软件,得到软件大企业Y 公司的资助,于是X 与A 、B 、C 三人成立了一个股份有限公司。
解说①单独行为:以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就能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化的行为。
如遗嘱,悬赏,解除,撤销等。
②契约:由两个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法律行为。
(有关契约概念的源流:罗马法,中世纪,以及德国法,尤其是自然法对此的影响,可参见徐涤宇:合同概念的历史变迁及其解释,法学研究,2004年第2期。
作者认为,我国形成的可能是包容中国式契约和近现代欧美式契约的二元性契约概念。
但没有详细说明什么是中国式)③合同行为:有多个当事人作出的,内容与方向都相同的多个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法律行为。
*与契约的区别:当个别意思表示有问题时,法律效果不同。
(在②③事例中,若X 是未成年人,如何处理?)四、分类(参见课本)第二节准法律行为一、概念1、不问行为人是否企图发生何等效果,因法律的规定,当然发生一定的效果。
二、类型①X 与Y签定一个契约,约定X 先交付一台电视机,Y9 月10日付款。
但X 交付后Y 没有按期付款。
于是X 给 Y 打电话:“请立即付款,在你付款前我将保留采取救济手段的可能。
”②Y在接到X的电话后,表示:“好的,我明天见到你就给你钱。
”1、意思通知:因通知意思而发生法律规定的效果的行为。
如催告,拒绝受领等。
与法律行为的区别:不会发生与通知中意思一样的法律效果。
如拒绝受领会导致债务人义务的减轻。
2、观念通知:认知特定事实,并通知该事实,发生法律所规定的效果的行为。
如总会召集,债务的承认,债权转让的通知。
与法律行为的区别:是认识到特定事实,并进行了通知行为。
其法律效果并不是明天一定还钱。
而是时效的中断,这是基于法律关于时效的规定。
3、感情表示:(继承法中)三、与法律行为的比较1、共同点:都存在当事人的意思和认识,都是表示行为。
2、不同点:法律行为的效果基于意思表示的内容;准法律行为下,效果的依据不是具体意思的内容,而是“如果存在法律规定的意思或者观念的表示,该法律所规定的效果将得到承认”。
四、类推适用法律行为规定的可能“……应视各该行为的性质具体定之。
就催告(意思表示)而言,通说认为行为能力、意思表示之欠缺、意思之瑕疵、意思表示效力之发生时期以及代理之规定,原则上均得类推适用。
”第三节意思表示的概述一、意义1、意思表示把一定的内心效果意思(私法上的法律效果发生),以一定方式表示于外部的行为。
*意思表示的概念史:参见朱庆育:《意思表示解释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71-77 页。
二、构成关于意思表示的构成,有一个中心问题:这就是意思与表示之间的关系。
有两种不同的理论,其一是复合式;其二是单一式。
复合式是旧说,其将意思与表示作为意思表示分立的两个要素;而单一说则将意思表示视为内在意思与外在表示结合的一个完整过程,单一说是现在的主流学说。
两者的立场上,意思表示的构成要件是不同的。
复合说与意思主义相结合;单一说以功能主义为基准。
单一说的立场是舍弃了技术性关系定义而采取了“规范功能的概念”,将法律行为理解为个人通过自主参与来实现私法自治的手段。
私见:在这种思想下,意思表示中的意思已经不再是表意人的真实意思,而是“规范性意思”——其实是法律实现确定的典型的交易目的。
(1) 效果意思:与意思表示得到认可的法律效果相对应的意思。
法律效果说:认为表意人在行为时,必须对所期待的法律后果有具体的认识。
实质效果说:认为只要表意人对于所期待的法律效果有事实上的认识就足够了,此种认识包含经济上或社会上之结果。
(2) 表示意思(识):想把效果意思向外部表示出来的意识。
(3) 表示行为:显现于外部的行为。
*动机——效果意思——表示意思——表示行为*一般而言,动机在私法上不具有特定的法律效力。
eg: 甲要签份合同,甲为表意人,甲作出签约决定,想要谋求的后果称为“效果意思”;甲想把自己要签定契约的意思表示出来,这样的想法就是“表示意识”;甲与乙谈判,为“表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