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合同法的概述

第二章 合同法的概述

第二章合同法的概述第一节合同法的概念与特征一、合同法的概念1、合同法:是调整特定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因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转让、终止等行为所发生的财产性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合同法含义:(1)合同法是调整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2)合同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

1)当事人地位不平等的权利义务关系(如行政法律关系),不属于合同法调整2)合同法不调整行政合同关系(3)合同法是调整财产性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1)依据我国《合同法》第2条第2款关于婚姻、收养、监护等身份关系的协议不适用《合同法》而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作为民法组成部分的合同法,仅仅调整财产关系,而不调整人身关系(4)合同法是调整特定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

(5)合同法是调整因合同行为所生债权债务关系的法律。

合同法规定了合同订立过程中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合同成立和生效条件、合同成立和生效后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合同的无效及撤销规则、合同的履行规则、合同的变更和转让规则、合同的违约责任、合同的终止等,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调整因合同行为所生的法律关系3、合同法只调整债权债务关系,不调整物权关系、知识产权关系的原因:民事权利是否具有对世性作为划分标准,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绝对权(又称“对世权”)关系,另一类是相对权(又称“对人权”)关系。

前者,义务主体表现为不特定的任何人,彼此并非特定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例如物权关系、人身权关系、知识产权关系),其权利内容为独占支配特定对象(支配特定物、支配自己人身、支配特定智力成果),排除任何人干涉;后者,义务主体表现为特定人,属于特定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例如债权债务关系),其权利内容为受领、请求特定人为特定给付4、债的发生原因:包括单方允诺、遗赠、不当得利、合同、无因管理等事由5、合用法调整的债务债权的关系包括:因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转让、终止等行为所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

6、实质意义上的合同法:是调整因实施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转让、终止等行为所生民事法律关系的一切法律规定,包括《合同法》的规定,也包括散见在其他法律文件中的关于合同的法律规定7、形式意义上的合同法:即合同法典8、合同法典:是将所有的合同制度经高度概括、抽象进行体系化编撰后所形成的法律文件。

(1)于1999年3月15日颁布,同年10月1日实施。

(2)包括含总则、分则、附则三大部分,共23章,428条。

二、合同法的特征(一)合同法是规范合同当事人行为的法律1、合同法是行为法,规范合同当事人实施合同的行为2、实施合同的行为包括合同的订立行为、合同的变更行为、合同的转让行为、合同的履行行为、合同的终止行为等等3、法律将合同行为作为规范对象的原因:(1)为了充分尊重行为人的意志,体现私法自治(2)为了平衡当事人利益、维护公共秩序和善良风(3)为了维护交易安全,鼓励交易、助长流通(二)合同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动态财产关系的法律1、静态财产关系表现为财产支配关系(例如物权关系),动态财产关系表现为财产流转关系(例如买卖合同、承揽合同等交易关系)2、合同法为交易法,调整的对象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动态财产关系的原因:(1)合同法确立合同平等、合同自由原则,在于适应交易平等、交易自由的客观要求;合同法确立公平、诚实信用原则,在于适应交易公平的客观要求。

(2)合同法是以调整交易关系为核心的法律,合同法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核心交易规则”。

(3)为了适应交易的国际化,我国加入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成为该公约的成员国。

我国在制定《合同法》的过程中参考了该公约的相关内容以维护交易规则的国际统一(三)合同法的规定基本属于任意性规范1、法律规范有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两种,前者属于义务性规定,行为人必须执行;后者属于权利性规定,行为人有权抛弃2、私法自治的核心内容是个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本之于个人意志。

私法自治的表现形式是义务自主。

3、合同法是为义务自主而制定的。

为此,合同法的规范基本表现为任意性规定,而很少有强制性规定。

合同法的“合同自由”原则说明了这一点。

我国《合同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合同法》的司法解释强调,当事人所订立的合同只有违反法律或行政法规中的效力性强制性的规定才能认定无效。

4、合同法与行政法、财税法等公法区别:公法的规范为强制性规定,合同法的规范基本表现为任意性规定,而很少有强制性规定。

5、合同法与票据法、公司法、证券法、海商法、保险法等商法区别:商法的特点在于其“二元性”,既有相当量的任意性规定,又有相当量的强制性规定,合同法的规范基本表现为任意性规定,很少有强制性规定6、合同法基本属于任意性规范并不意昧着其没有任何强制性规则,为了规范市场行为,为了维护交易安全,为了公平正义,合同法也有一些强制性规定,例如《合同法》第215条规定,租赁期限6个月以上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但这不能成为左右合同法性质和特征的因素。

(四)合同法既调整民事合同关系又调整商事合同关系1、无论是在民商事立法分立的国家,还是在民商事立法合一的国家,合同法都既调整民事合同关系,又调整商事合同关系。

2、“民商事立法分立",即在制定民法典的同时又制定商法典,民法典调整民事法律关系,商法典调整商事法律关系3、“民商事立法合一”,即在民法典之外,不再制定商法典,调整商事关系的法律制度规定在民法典之中,或制定民法的特别法由作为民法的特别法规定4、我国采纳民商事立法合一的模式,在调整合同关系的一切法律规定中,有的只针对民事合同关系有的只针对商事合同关系,有的既针对民事合同关系又针对商事合同关系第二节合同法的基本原则1、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指效力贯穿合同法始终的根本规则2、地位:它是立法的基本原则,也是司法的基本原则,更是合同当事人订立合同、履行合同等合同行为的根本准则3、作用:(1)是合同本质的反映,体现了合同订立和履行等行为的客观规律(2)还反映了立法者在交易领域中的立法政策。

一、合同主体平等原则1、合同主体,无论男性抑或女性,无论贫穷抑或富有,无论强势抑或弱势,无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人格独立。

彼此无等级关系、无隶属关系,地位平等。

2、人格独立、地位平等又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需要。

3、合同法调整的对象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合同法的调整方法和原则必须以平等为核心4、法律确定合同当事人地位平等,目的在于实现合同自由二、合同自由原则1、合同自由理念可以追溯到罗马法“合意契约”,(1)合意契约又称诺成契约,是指以当事人的合意为要件,无须进行任何仪式,也无须物件的交付而成立的契约。

(2)罗马古代契约订立必须履行规定的形式,作为契约仪式的术语或动作被遗漏任何一个细节,就会导致契约的无效,即便彼此存在缔约之合意。

这种烦琐的形式严重影响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共和国末年,以授受标的物为契约成立要件的要物契约确立,排除了由于契约形式上的缺陷而被否定的危险(3)合意契约的确立,标志着罗马法从重视形式转为重视缔约人的意志,从而使商品交换从烦琐的形式中解脱出来,并且成为现代契约自由观念的历史渊源。

2、契约自由是资产阶级民法三大原则之一。

(1)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便通过立法确立契约自由原则,以适应商品经济、自由竞争的需要,同时也为了反对封建等级、行会的限制和束缚,防止封建势力复辟(2)合同自由体现私法自治,一旦出现合同纠纷,法官只是依据双方订立的合同居中裁判,充分尊重当事人基于自由意志所形成的合意,3、合同自由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方面:(1)缔约与否自由:民事主体有权自主决定签订合同,也有权不签订合同。

缔约与否完全基于当事人的主观意志。

(2)选择对象自由:合同是双方或多方的法律行为,当事人有权自由选择订立合同的相对人,自主决定与何人建立合同关系。

(3)选择缔约方式自由: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合同签订方式不受限制。

当事人有权以书面、口头以及其他方式订立合同(4)决定合同内容自由:合同是关于设立、变更、消灭一定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当事人设立、变更、消灭何种关系,彼此具有何种权利和义务完全依据当事人的合意(5)确定违约责任自由:为了救济受侵害的合同权利,合同法确定了违约责任,然而合同当事人可以决定违约责任的内容及方式(6)确定解决争议方式自由:合同关系建立后,一旦发生纠纷,当事人有权选择法院、仲裁机关或者其他争议解决机构来解决该纠纷。

自主选择解决争议机构的意思表示决非仅仅是确定合同纠纷处理单位,其还包含了对于合同纠纷处理方式与程序的选择程序规则4、合同自问世以来就受国家干预,从来就没有绝对的自由(1)罗马法认为契约是“得到法律承认的债的协议”,是一种适法行为,是法律在其规定的条件和限度内承认能够产生主体所期待的法律后果的意思表示(2)法国、德国等国家的民法典都规定,合同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不发生效力。

合同自由始终被限定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3)为了公共利益,合同法确立强制缔约规则1)强制缔约是指法律规定从事特殊行业的民事主体就相对人的订约提议负有承诺的义务,这一制度是社会公用事业发展的结果。

2),为了维护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各国都对私法领域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公法引人私法,使私法公法化。

即国家通过反垄断法、反倾销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暴利、反价格联盟等制度对合同进行限制,以禁止形形色色的有悖自由竞争的行为,促进自由贸易和公平交易。

三、合同公平原则1、合同公平原则追求合同正义,要求合同当事人实现实质上的平等,排除形式平等掩盖下的实质上的不平等。

2、合同平等与自由首先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与自由,形式上的平等、自由往往掩盖实质上的不平等、不自由。

(1)民法抽象意义上的“人”,无强弱之分,无能力大小及贫富之别,被假定为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断者,然而,存在于特定法律关系中的民事主体是具体的。

具体的人与具体的人有强弱上的区别(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进人垄断阶段之后,社会财富日渐向少数人集中,一部分人利用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控制另一部分人,并与之订立实质上不平等的合同。

(3)贫富分化、弱肉强食、行业垄断、不当竞争等破坏了应有的秩序,破坏了利益平衡。

平等、自由名不副实(4)进人20世纪后,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新的交易形式被创造出来;超大企业的出现,使各个体人在经济实力上形成天壤之别;工业和科技的发展,使公害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3、公平原则内容:(1)公平原则要求实质平等和合同正义:它表现为合同法对各类典型合同当事人各方权利义务的安排,以及对违约责任的确定。

1)《合同法》第116条规定,当事人一方违约的,违约金责任和定金责任只能择一适用而不能同时适用2)《合同法》第54条规定,显失公平的合同可以依据当事人的请求对其变更或撤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