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论文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长辈或亲戚抚养管理的未成年人。
留守儿童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在广大农村产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
留守儿童在学业方面与其他类型的学生相比差异并不大,其最易出现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问题。
分析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是目前这一群体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留守儿童正处在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无法享受父母的抚慰和关爱,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人格发展不健全。
根据我们对我区216名留守儿童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自卑心理往往要比别的孩子强烈得多,绝大多数的留守家庭经济情况都不是很乐观,这在孩子眼里别人有的自己没有,就已经明显的比别人矮一截了,再加上别的同学父母都在自己身边,而自己的父母却在遥远的他乡,这无形中又加剧了他们的自卑心理。
人际交往活动中自卑心理一旦产生,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交往活动的非正常性,然而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自卑的心理如果不及时制止的话,就像疯长的野草,愈演愈烈,最终演变成自我封闭。
2、缺乏对他人的信任,为人处世孤僻不合群。
留守儿童多数喜欢独来独往,遇到困难他们习惯于自己解决,在我区对216名留守儿童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遇到困难自己解决或闷在心里的占到了61%,觉得自己孤立无助的占到了52%,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留守儿童严重缺乏对他人的信任,他们的内心充满了不安全感,随时用不信任的眼光冷漠的看着这个世界。
3、渴望亲情,但不知如何沟通,与父母的疏离隔膜感越来越强。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造成亲情欠缺,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
大多数留守儿童都希望自己也能像其他同学那样能够常有父母陪伴,不希望父母长年在外。
在我们开展的“留守儿童给远方父母的一封信”的活动中,我们见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羡慕小伙伴高高兴兴的和父母在一起,而我只能眼巴巴的看着,看到这样的话,不知这些父母有何感想。
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
根据调查,有18%的孩子认为自己和父母的感情淡薄了,66%的孩子表示只是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而且次数少得可怜,一般是一个月二到三次,更多的孩子不会主动给父母打电话,就算父母打电话回来他们也觉得无话好说,更为让人心酸的是,一些留守儿童的妈妈外出打工三年未归,当她回来时,儿子已经不认识他了,见面只是礼貌的喊了声“阿姨”。
在我区的留守儿童中父母打工一两年未归的相当常见,在长期的分离中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已在默默地发生了变化。
孩子并非不想父母,但是一两年未见,他们觉得有些陌生,羞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二、解决方法
1、留意细节。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我们应该留意他们的言谈举止、面部表情,通过这些细节的观察去推断和发现一些问题,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和教育,把一些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2、关注交往。
要关注他们的交往,发现一些不好的苗头应及时劝阻和引导,免得误入歧途。
3、爱的感召。
教育技巧的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
关爱留守儿童是我们工作的秘诀。
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点帮助都可逾越孩子的心理长河,达到教育的效果。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种慈母般的爱意将是推动留守儿童不断前进的动力。
4、多谈心少训斥。
留守儿童一般不喜欢主动与人交流,常常会固执己见,自以为是。
对他们的教育要有耐心,态度和蔼,对孩子多谈心、多鼓励,不可态度粗鲁,横加训斥,这样做孩子才会敞开心扉,袒露自己的内心。
5、多发现闪光点,少罗列陈旧问题。
流星虽转瞬即逝,但它却光亮照人。
留守儿童也有他们可爱的闪光点,要善于发现它,一丝亮点都应给予肯定和表扬,留给他们我还行的念头,从而提高自信心。
对留守儿童存在的一些问题,要就事论事,切忌罗列陈年旧事,以免挫伤他们脆弱的心灵。
总之,通过多方面的情感沟通,减轻留守儿童心理压力,使其正确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价值,发挥个体特长和潜在能力,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