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客观依据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客观依据有人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源于马克思曾经批判过的斯密的“三位一体”公式,即资本创造利息、土地创造地租、劳动创造工资的理论,进而推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政策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因为只要我们认真体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关于所有制与分配的关系、关于所分配的产品的使用价值创造和价值的形成过程,就不难发现马克思早就为按生产要素分配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首先,从整个社会的生产与分配的关系来看,生产要素的所有制关系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础。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23页)。
这里所说的生产条件本身的分配,是指物质的生产条件(自然资源、生产资料)和人身生产条件(劳动力)的归属,也就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制关系。
这就是说,所有制关系与分配关系之间是因果关系,他们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所有制关系是形成分配关系的基础。
有了所有制关系,即生产要素的分配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也就自然被确定了。
生产资料所有权归资本家,资本家必然凭借这种所有权取得利润;劳动力所有权归劳动者,劳动者必然凭借这种所有权取得工资。
可见,分配关系是由所有制关系决定的。
另一方面,分配关系又是所有制关系的实现。
对财产的所有者来说,他之所以要拥有财产,目的是为了得到与这种财产所有权相对应的分配权,也就是要获得一定的所有权收益。
马克思在论证剩余价值理论时,并没有否认资本主义条件下新创造的价值要在利润和工资之间进行分配,也没有否认利润要在各类资本之间进行分配,而是认为这种分配恰恰是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作用的必然结果。
即使在批判“三位一体”公式时,马克思批判的也并不是它现象上所具有的价值分配形式,而是批判古典经济学家错误地把分配的表面现象当成了价值形式的本质。
其次,从创造使用价值的源泉来看,各种生产要素在物质财富生产中的贡献大小也应该是收入分配的客观依据。
既然分配是由生产决定的,分配的对象是一定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
那么,分配的依据就应该是在创造这些价值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缺少的作用的各种生产要素。
这就是说,收入分配的形式应与生产要素在物质财富创造中所做出的贡献相对应而存在。
马克思曾经援引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的一个著名论断:“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指出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马克思在批判拉萨尔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观点时,也曾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页)。
可见,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是各种生产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资本、土地和劳动一样,都是创造物质财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都是物质财富的生产源泉,离开了其中任何一项,物质财富的创造都是不可能的。
既然各种生产要素对物质财富的创造都作出了各自的贡献,那么,各种生产要素的报酬,即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分配就应该以各种生产要素的贡献大小为依据。
再次,从产品的价值形成来看,价值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客观规定也为按生产要素分配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克思认为:决定商品价值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3页)。
显然,这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包含着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客观的自然物质条件,即现时某一生产部门内大多数生产者所拥有的生产资料条件和技术装备水平;二是主观的人身生产条件,即劳动者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这就是说,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是由一定的物质生产条件和人身劳动条件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不仅如此,这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要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马克思认为主要取决于五个因素:一是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二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三是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形式(包括分工协作、劳动组织、生产管理等),四是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五是自然条件的优劣。
这五个因素依次为劳动、科学技术、经营管理、资本和土地等各种要素,它们中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可见马克思阐述的价值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客观规定,本身就肯定了各种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所起的作用,进而为按生产要素分配提供了理论依据。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价值论;三位一体公式论文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是“‘三个有利于”标准,其现实依据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客现经济条件。
那种认为实行按要素分配是时传统劳动价伎论突破的观.或认为实行按要素分配是照极“三位一体会式”否定劳动价值论的观.点以及按要素分配是依据使用价值论的观点,都是不成立的。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要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这是我党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重大发展。
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的提出和贯彻执行,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化资源配置、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然而,能否自觉贯彻执行十五大制定的这一重大政策,关键在于对按要素分配的依据能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因素和条件,如劳动、土地、资本、技术等。
按要素分配是指按照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时所投人的生产要素的多少进行收益分配的一种原则。
按要素分配实质上是按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分配,是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提起按生产要素分配,人们很自然地想到马克思曾批判过的“三位一体公式”,想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口我们既然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也要实行按要素分配?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按生产要素分配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有什么区别?对这些根本性问题的回答要求对按要素分配的依据作出正确的揭示。
实行按要素分配是党中央依据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实际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我国的实际是什么?最大的实际是还处于并在相当长时期内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这种不发达,在生产力发展上,表现为总体水平落后,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在所有制结构上,表现为长期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所有制实现形式,特别是公有制实现形式要多样化;在经济运行方式上,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诸多方面呈现出来的特征以及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求在收人分配上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允许并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社会的分配方式取决于该社会的生产力状况及由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所有制结构。
各个不同的经济主体之所以把生产要素据为己有,决不是单纯地显示其归属关系,而是为了获取满足自身需要的物质利益,即凭借生产要素的所有权或占有权获取经济收益。
如果没有得到实现。
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或占有者不仅可以直接利用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以获取收益,而且还可以把生产要素委托或转让给他人生产经营,自己凭借单纯的所有权或占有权获取收益。
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调动城乡居民及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集体经济等众多投资者的积极性,将社会有限的分散的生产要素充分利用起来发展生产,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新的生产力。
同时,在全民所有制内部,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需要凭借所有权获取收益以维护全民的整体利益;企业依其具体的经营权和经营状况,也必须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否则便不利于企业增强活力。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人的基本分配原则,也是市场经济的分配规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条件的分配采取市场配置的方式,与之相适应的产品的分配也必然采取市场分配方式。
所谓市场分配方式,就是市场经济的价值分配方式,具体表现为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
进行产品或劳务的生产,首先要有生产条件的分配。
各生产要素都要作为商品从市场上购买,然后被使用、消耗,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自发挥其作用,最后形成产品,再把商品拿到市场上出卖实现其价值。
所实现的产品总价值表现为C. Vm,其中C用来补偿生产资料的耗费,V用来支付工资,m按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分给所有者,具体表现为利润、利息、地租等形式。
只要市场经济存在,只要生产要素采取市场配置方式,那么国民收人的分配就必须采取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
然而,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各自有着不同的特征一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生产要素分配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生产要素分配也有着诸多不同。
一是所有制基础不同。
前者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之上,后者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
二是参与分配的主体不同。
前者的主体是代表全民利益的国家和公有制经济单位,后者的主体是私人资本家及其集团。
三是体现的关系不同。
前者体现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根本利益一致的关系,后者体现了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关系。
四是分配对象不同。
前者是对剩余产品价值的分配、必要产品的价值主要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在全社会整体分配格局中、按劳分配占主体地位,按要素分配处于从属地位。
后者是对整个国民收人的分配,并且,按资分配占主体地位。
五是分配的结果不同。
前者有助于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后者则造成贫富两极分化。
尽管两者有种种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分配的对象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价值,都是所有权在经济利益上的实现。
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能够提高要素使用和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社会生产力更加迅速地向前发展。
实行按劳分配能有效调动劳动者劳动的积极性,但光有人的积极性还不够,只有把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
在贯彻按劳分配的同时,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使劳动贡献领得工资,投人资本取得利息、利润,提供土地收取租金、企业家获得经营收人,贡献技术、信息、房产等要素的所有者分别取得相应的报酬或收益,这无疑能在提高劳动者积极性的同时,鼓励资本积累,促使土地使用的节约以及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刺激技术和信息商品化及其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引导稀缺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使用和配置效率,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在对按要素分配依据的认识上,下述观点是难以成立的。
一种观点认为,“对传统劳动价值论的突破为按生产要素分配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种观点认为,在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产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传统理论的结论用于解释现实情况已经遇到了明显的困难,急需新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