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年高考历史新课标1卷

2014年高考历史新课标1卷

2014年高考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一.选择题。

(共12题,共48分)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答案】B【解析】君主专制制度: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它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

宗教祭祀与军事征伐是君主专制的头等大事,即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在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最早是由战国时期的法家提出的,商鞅、吴起等在变法运动中初步实践了君主专制的思想,秦统一全国后秦王嬴政确立皇帝制度,确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直到辛亥革命废除君主专制,所以A错误;祖先崇拜,或称敬祖,是在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图腾崇拜过渡而来,所以C 错误;宗法制度是由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一种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祭天是为了神化和强化统治而非为了强化宗法制度,所以D项说法错误;秦汉以后,皇帝以“天子”自居举行祭天大典,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反映出了君与臣民的等级差别(即人伦秩序),且皇帝“承天”而“子民”(承奉天道,治理百姓之意),突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B项正确。

该题答案为B。

【考点】古代中国->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难度系数】0.55-0.41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答案】C【解析】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泛传播,唐初统治者奉行“尊道、礼佛、崇儒”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的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

皇帝对宗教的好恶对宗教的兴亡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A 项表述的太过绝对(“决定”),尽管魏晋以来,曾有多次皇帝灭佛(如: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但佛教在中国并没有因此而消亡,所以A项错误;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势中国本土化;道教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又称“三教合一”。

唐初三教并行政策虽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但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成为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由此可知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思想仍是儒学,所以B项错误,C项正确;佛教在魏南北朝时期的盛行、唐朝的三教并行表明佛教的社会基础并不薄弱,故D项与史实不符;该题答案为C。

【考点】古代中国->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难度系数】0.40-0.26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宋明理学家”对人性的“新认识”这一关键信息,可排除A、B两项,因为“人性本善”“人性本恶”分别为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人性论,所以不是“新的认识”;“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心性修炼。

“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

“人欲”是私,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

简单的说,“存天理”就是向善,“灭人欲”就是去恶。

朱熹所说的“人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他并不否认人们对维持生存的物质欲望的追求。

朱熹主张的是节欲,他反对纵欲与禁欲,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实际目的是为了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重塑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礼仪,追寻维护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而不是为了禁绝一切私欲。

所以C项错误,D项正确;该题答案为D。

【考点】古代中国->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难度系数】0.40-0.26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答案】A【解析】该题的时限是“清初”,由此排除B、C两项,首先当时中国自然经济仍居主导地位,资本市场尚未形成,故B项错误;再就是因为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这一现象始于鸦片战争后,在此之前的对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所以C项错误;A项;项;D项题中材料没有涉及且与史实不符;该题答案为A。

【考点】古代中国->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难度系数】0.70-0.56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答案】D【解析】该题考查的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题干所给时限为1853年,此时正处于两次鸦片战争期间,鸦片战争虽打开了中国大门,中国自然经济虽然开始解体,但仍然占主导地位,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仍起着顽强的抵制作用,题中“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些信息正是这一现象的突出反映,即鸦片战争后英国商品在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下仍处于滞销状态,D项正确,A项虽符合史实,但不符合试题的主旨,即“英国商品在中国出现滞销现象的原因”,所以错误;B项题中材料没有体现;C项与史实不符,因为当时中国的经济水平高于印度;该题答案为D。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难度系数】0.70-0.56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答案】B【解析】首先排除C、D两项,因为其表述均过绝对,且与事实不符。

康有为、梁启超极力主张维新变法,改良图强;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康有为则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等史实也可证明C、D两项的错误;从题中“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却遭到“近万名举人”强烈反对,即对于“废除八股取士”这一问题,出现了梁启超等少数读书人赞成和多数读书人反对现象,所以A项与该现象不符,B项正确;该题答案为B。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其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戊戌变法【难度系数】0.55-0.41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

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答案】C【解析】题中材料并没有体现出中外电影的制作水平孰高孰低,A项错误;上海、北京、天津三地民众的社会心态以及对外来事物的态度如何,该题材料也没有涉及,B、D两项错误;由于上海是当时中国的电影制作中心,可以“近水楼台”,在通过排除法,C项正确;该题答案为C。

【考点】现代中国->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难度系数】0.55-0.41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答案】B【解析】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得以根本恢复,这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条件,由此排除D项;“一五”计划期间由于国家实行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措施,所以当时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保障了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施,B项正确;由此排除A、C两项;该题答案为B。

【考点】现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难度系数】0.70-0.5632.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

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答案】C【解析】题中材料对“自杀”的规定不足以说明“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所以A项错误;“自杀”是人的一种个人自由行为,但由题中的信息“……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可知“自杀”是受法律约束的,C项正确,由此排除B项;该题的核心问题是对古代雅典法律中有关“自杀”的相关规定的认识,而不是“自杀”现象本身,所以D项与题意无关;该题答案为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希腊的民主政治【难度系数】0.55-0.4133.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

这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A.主权在民原则B.天赋人权原则C.各州自治原则D.各州平等原则【答案】B【解析】解答该题的关键在于弄清楚“自由人”和“其它人口”的含义。

“自由人”指白人,“其它人口”主要指黑人,当时印第安人尚未享有公民权,美国1787年宪法中这样的规定很显然打上了鲜明的种族歧视的烙印,所以它违背了《独立宣言》所倡导的——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造物者创造了平等的个人,并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天赋人权”的原则,故正确选项为B。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