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述评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述评
徐亚清 王怡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述评
预测力;第三是综合评价能力,提出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必须要详细地具体叙述出来,并加以运用和验证,这就需 要对已提出的方案进行评估,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以期顺 利解决问题。
从主动获取知识角度出发,认为研究生从被动式接受 知识向主动式运用创造知识应具备以下能力:一是获取与 运用知识的能力,包括学习运用基础知识能力、学习运用 异类学科知识与方法的能力、知识综合集成能力、知识自 我更新能力;二是发现与分析问题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 能力;三是参与以至领导、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四是具 有机动性、适应性和社交合群能力;五是运用语言及表达 语言、应用工具、计算机及实验的操作能力[2]。
(二)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缺乏 创造力,学术成果质量不高,国际学术论文数量偏少,原创 性成果稀少[7];二是实践能力较差,科研实践参与度低。
不同的主体由于其价值观、关注点和研究角度不同, 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所持的观点 通常各异。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传统教育观念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 究生教育之前的传统基础教育,采用的是灌输式、应试教 育模式,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 知识的记忆和再现为基本目标[8],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 轻课外,这种惯性影响延续至研究生教育中,加之研究生
99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现有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学生缺 乏必要的实践训练,而且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滞后,学科 专业狭窄,各学科各专业之间往往壁垒森严,学科之间的 交流、渗透很小,其结果往往限制了学生的视野,缩减了 研究生想象的空间和相互借鉴的机会。
图 1 历年论文发表数量趋势
通过对上述文献进行认真梳理并重点阅读,发现关于
研究生创新问题的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1994 年以
98
教育学研究
前几乎没有文献发表,说明此段时期研究生创新尚未引起 学者的关注;2.小幅增长段为 1998—2000 年,表明研究生 创 新 教 育 已 成 为 学 者 关 注 的 焦 点 问 题 ; 3. 高 速 增 长 段 为 2001—2007 年,对应的是研究热潮。
(三)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有学者从观念制度的分析框架指出:博士生的创新能 力培养既需要观念的引导,也需要制度的改进,只有观念 和制度达到同步和共振,博士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以提高。 因此,观念的引导应该具有超前性,制度的改进应该具有 普适性[12]。 有学者从研究生创新能力所涉及到的内容提出:一要 大力开展科学研究,突出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二要建设一 支创新型的师资队伍;三要产学研协作培养研究生创新能 力;四要建立研究生创新的竞争和激励机制;五要加强知 识产权保护[13]。 有学者从环境的营造角度提出:一要营造有利于吸收 创新潜质人才的“入门”环境;二要营造研究性的课程学 习环境;三要营造自由宽松的科研环境;四要营造产学研 相结合的实践环境;五要营造百家争鸣的学术交流环境; 六要营造浓郁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环境;七要营 造新型师生关系的人际环境[14]。还有学者从促进研究生创 新能力增长的环境研究指出:一是要营造信息化程度高, 易于获取新信息和学术新动向、新成果的环境;二是营造 一种自由的学术争鸣气氛;三是因材施教,对每个学生都 有具体的培养计划,尊重个性;四是不同导师之间的学生 经常进行学术交流,相互参加对方导师的学术活动;五是
为了较全面地掌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现状,在论 文方面,利用中国期刊网对 1981 年以来标题为“研究生创 新”的文献进行检索,共查询相关文献 585 篇(截至 2007 年 9 月 3 日)。剔除一稿多投、会议通知及综述、书讯、招 生活动报道等 31 篇,与研究生创新相关的文献共计 554 篇。 历年发表数量的趋势见图 1。
浙江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结构及其 差异》研究中,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将研究生创新 能力按三个层次进行划分:一是人格层面的自学能力和前 沿把握能力;二是认知层面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理论构思能 力;三是社会层面的人际表达能力、灵活适应社会的组织 能力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等[4]。有学者从人力资源管 理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相关性较大的一些方面予以探 讨,包括组织管理与文化建设、工作分析、招聘选拔和培 训等[5]。有学者通过调查的方式,确定了创造性人才最重要 的特征:一是具有开拓精神,不墨守成规,喜欢做挑战性 的工作,敢于冒险;二是有恒心和毅力;三是有敬业精神 和责任心;四是具有强烈的自信心;五是兴趣广泛,信息 沟通广泛;六是有好奇心,并能够拼搏之;七是演绎能力 强,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强;八是有远大抱负,有魄力; 九是有感染力,能影响和号召他人共同工作;十是发散性 思维[6]。
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中的若干观点
(一)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是提高创新能力培养水平 的核心,很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创新能力的结构。 有学者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认为创新总是在问题 解决中发展起来的,问题解决是创新的土壤,并不一定所 有的问题解决都包含有创新,但创新无疑都包含着问题解 决,即包含着准备、孕育、明朗和验证四个过程[1]。而创新 能力就是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综合能 力。首先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敏锐的 观察力、强大的信息搜集能力、果断的判断力和准确的表 达力;其次是设计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需要有移植与 隐喻、对比与类比能力,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精准的科学
18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1981 年 1982 年 1983 年 1984 年 1985 年 1986 年 1987 年 1988 年 1989 年 1990 年 1991 年 1992 年 1993 年 1994 年 1995 年 1996 年 1997 年 1998 年 1999 年 2000 年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2004 年 2005 年 2006 年 2007 年
三是研究生生源质量的下降阻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 的培养。扩招的“稀释效应”直接降低了研究生的生源质 量[10]。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与世界强国相比有 很大差距,特别是与人均 GDP 几万美元的国家相比,在研 究经费投入上有很大差距,研究生的扩招导致本来已很紧 缺的研究经费尤为匮乏。研究生待遇逐年下降,在一定程 度上导致学生“半工半读”,对于原本基础不够扎实、生源 质量欠佳的研究生教育而言,创新能力的培养犹如空中楼 阁,缺少了厚实的基础,创新便无从谈起[11]。
(1.河北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天津 300130; 2.河北大学 研究生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3.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摘 要: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近年来国内高教界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了多方面的探 讨,主要从研究现状入手,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三 方面进行了评述,提出了有待深入讨论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培养 作者简介:徐亚清(1971-),男,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研究
2009 年第 2 期 第 34 卷(总第 146 期)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述评
Vol.34 No.2 Apr., 2009
徐亚清 1,2 王怡然 3
研读 554 篇论文发现:我国学者普遍使用的是定性理 论分析,基本属于个人观点陈述型和经验总结型,定量模 型分析、实证研究和大规模的统计调查研究极为稀少。我 们认为,这些年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研究成果不少,研 究的重点多为具体学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经验总结, 或者是探讨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或者对培养模式提 出对策建议等;研究的方法侧重于表层分析,不少研究深 度不够,所得出的结论往往缺乏实证基础;进行深刻的理 论分析、实证分析和统计调查的研究还很少,表明这一领 域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
之一,且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时至今日尚未 见一篇综述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文章,本文为弥补 这一缺憾,尝试分析和梳理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相关的 中文资料,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以往研究的不足,并提 出今后相关研究尚需注意的问题及其建议,以期为研究生 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
一、我国研究生பைடு நூலகம்新能力研究的现状
二是参差不齐的导师素质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 培养。少数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少,没有足够的科研经费 支撑,无法提供给研究生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少数导师 知识严重老化,既无法将最新前沿科学技术成果向研究生 讲授,也没有能力去解答研究生学习中遇到的新问题;少 数导师由于科研任务繁重,或社会活动较多,或所带研究 生过多等因素,使其没有精力认真指导研究生,对研究生 采取放任自流态度。近年来,由于受不正之风的影响,少 数导师在科学道德和学术纪律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 问题[9]。导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教授的遴选机制与国际上 较好的大学又有较大差距,导师的素质已严重影响了研究 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创造性思维过程出发,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是发 散思维,发现和确定问题之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 维不受限制,从各种不同或完全相反的角度、方向寻找各 种不同或完全相反的解决方法。它具有多向、灵活变通、 新颖独特的特点[3]。所以,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头脑的操作 能力,它包括:知识与经验的使用能力、假设与方案的想 象能力、对不同假设与方案的评价与判断能力、对所选择 的方案与假设的逻辑证明与验证能力。
生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09)02-0098-04 收稿日期:2008-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