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1、明确学习要求和考核要求2、了解小学语文教师的必备素养3、理解语文教学技能的内涵、物征和分类。
4、明确语文教学技能的形成、发展和成因。
5、厘清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目标、意义和原则。
6、了解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途径、方法和步骤。
教学重难点:对语文教学技能理论性常识的理解,对不同的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加以正确认识。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学习要求和考核要求(一)、课程定位《教学基本功训练与考核》是一门专业技能课,它是《小学语文教学法》的辅助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在真实的小学语文课堂中熟悉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方法,初步具有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组织和班级管理的能力,能胜任小学语文的常规教学。
《儿童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是其前导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保障学生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为以后从事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能力目标(1)掌握汉语拼音教学、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和综合性学习教学方法,能进行各种课型的试教;(2)会现场听课、写教学实录和评课,能大胆提问;(3)能设计各类课型的教案;(4)能进行各类课型的试讲,能讲一堂完整的小学语文课;(5)能掌握班主任工作的方法,配合指导教师参与班级管理。
2.知识目标(1)明确小学语文教师的必备素养;(2)熟练掌握拼音知识和识字写字知识;(3)掌握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熟悉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概要,理解小学语文的基本理念,说出小学语文的课程总目标和各阶段分目标;(4)明确备课的各项要求,熟悉教案的书写格式,能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编写教案;(5)熟悉班主任管理工作方法、技巧和流程。
3.态度目标具有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责任感、自信心和创造力,善于合作,热爱小学生、热爱小学语文教师这一职业。
(看视频)二、了解小学语文教师的必备素养(一)、语文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应该是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的必要条件。
能说一口标准、规范、流利的普通话,掌握一定的口语表达技巧,是一个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
语文教师的话语没有语文味,刻板,粗糙,不打动人心,无法让学生感到语文的可爱。
如果教师的语言不打动人心,无法让人有倾听的欲望,怎么能要求学生好好地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呢?当代一些优秀的教师如斯霞、李吉林、霍懋征、于永正、王崧舟等都非常重视口语表达技巧,他们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探索语言运用的规律,努力追求语言的艺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语言风格。
可以说,他们教学上的成功,在极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对语言的运用。
所以,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口语表达技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
比如,朗读是否能做到声情并茂,有效传递出文章的情感,为静止的文字赋予生命的活力。
讲解是否能做到清楚地表情达意,在准确地用语言完成教学内容的流程中,同时使学生身心得以的灌溉与滋养。
于是,面对手中的语文教材,也许不要学生长篇大论地发言,或没完没了地质疑,慢慢的,也许你会以朗读的方式和学生对话、以交谈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语言,慢慢地,你和学生的语感就这样涵养起来了——这也许是我们最简单可行的语文方式。
所以,语文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真切动情地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文本表达的特色,读出文本的价值。
语文教师必须能写一手好字,尤其是粉笔字、钢笔字。
字要写得端庄大方,笔顺要正确,语文教师会写、擅写应该是分内事。
不仅要写教学论文、教育故事、教学随笔、教育案例,积极探索教育规律,研究科学、高效、有序的教学方法。
还要写杂感、诗歌、小说等,尤其是下水作文。
语文教师写文章,还有更深层次的作用,那就是能影响自己对教材的分析把握,或是影响自己讲课时的层次安排、语言表述和课堂结构设计等。
叔本华说“读书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而写作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只有经过自己的思想路线,把读书得来的知识消融掉,才会变为自己的东西。
”能写的人往往对教材的分析比一般人要深刻得多,对作品的本质特征获得高于一般人的敏锐感悟力和评判力。
二、语文教师要具备较强的解读文本的能力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一个好的教师,要想高质量地传道、授业、解惑,必须要具备较强的钻研教材的能力。
钻研好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可以说教师钻研教材的情况,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只有钻研教材深了、透了、广了,才能很好地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
我们备课时的资料往往就是课本、教参、网络上下载来的教案,教师没有深入解读文本,缺乏个性体验,没有见解力和创造性阅读。
这样的话,教师就不能文本知识进行有效的扩展和深化,教学自然就没有深度和厚度。
备课时,首先要深入文本与主人公对话,读出个性体验来,理解主人公的内心情感;而后透过文本与作者对话,作者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写作意图是什么?最后,我们要思考编者的意图是什么?把它编入小学课本的目的是什么?搞清楚这些,我们再去备教案,效果会好的多。
三、语文教师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之一。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可以说教学设计能力是最能彰显教师智慧和素养积淀的。
所以教师要有以下教学设计能力:(1)设定具体教学目标的能力具体教学目标的设定应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针对性、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学生自觉地达成目标。
能从认知、情感和心理驱动这三个领域,制定出更好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达到高级的认知水平,从而成为更有深度的思考者和更成功的问题解决者。
(2)确定教学结构的能力教学结构是一个纵横交错的结构。
横向结构指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流程、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内容的相互联系。
纵向结构是教学环节的相互联系,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教学流程。
一个完整的教学结构,自然应包括学生的预习、导入、讲解或讨论、作业布置、小结等各个环节,(3)选择教学策略的能力选择教学策略时应具备:第一,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能力。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期待心理,能设置必要的学习障碍,让学生感受到逾越障碍的欢乐,促使学生不断地调整学习动机。
第二,有效指导学生阅读的能力。
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引导学生阅读与兴趣有关的资料;促使学生逐渐形成课题意识。
第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能力。
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独到见解和向权威挑战的意识。
当然,选择教学策略时,还必须考虑教师本人的能力与经验,教师的教学应当区别于他人,具有与众不同的教学策略,并能按照学生的不同需要,采用多样的教学策略。
四、语文教师要具备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最重要的是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还应有交流的意识与技巧,善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等。
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具备:(1)良好的自我调控的能力。
在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放任自流,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要正确恰当地处理好放与收、开与合、动与静、快与慢的关系。
这就要求教师具有高超的调控能力,要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学习,要善于指导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取得较高的教学效益。
(2)个性化教学的能力。
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
在语文教学中特别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独特体验、独特理解,正是这些独特性蕴含着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应考虑不同程度、不同个性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有差异的活动主题(或思考题目),供学生自主选择。
(3)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要有一定的自由度,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容易激活,学生的想像能够跃动,课堂上能绽放出最新最美的心灵之花。
教师要善于打破课堂中太多的规矩,太多的束缚,营造新的课堂氛围,善于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轻松自在的学习氛围中,在平等互助的师生、生生关系中,学生能愉快地学习,放声地诵读,尽情地吐露心声。
五、语文教师要有丰厚的知识和文学素养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
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关键就在于语文教师自身的学养、自身的文化积淀。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扎实的语言文学知识(2)深厚的教育专业知识(3)先进的语文教育理念一、语文教学技能的内涵●技能:是行为主体通过练习形成的顺利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需的活动方式。
●技巧:是指行为主体经反复练习形成的一种达到迅速精确运用自如的熟练技术。
●能力:是指潜在于个体身上的影响某种活动完成的最直接最基本的个性心理特征。
由此可见,技能是就活动方式而言,技巧是就熟练程度而言,而能力是针对个性特征而言。
一个人具有某种技能技巧,并不一定具备相应能力,要把技能技巧发展成能力,还需要进行更高层次的训练。
●技能、技巧、能力又有着密切联系:1、技能、技巧的形成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
2、技能、技巧的掌握有助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一些学者普遍认为,教学技能包括如下三个层面的含义:1、技术层面2、能力层面3、艺术层面二、语文教学技能的特征(一)示范性(二)整体性(三)时代性(四)实践性(五)生成性(六)灵活性(七)可变性第二节:语文教学技能的形成、发展和成因一、教学技能的形成过程教学技能的形成过程从纵向上分为四个层次:(一)知觉(二)模仿(三)操作(四)熟练二、教学技能的发展的规律教学技巧、教学技艺、教学艺术是教学技能不同发展阶段的三种形态。
教学技巧是教学技能发展的初级形态,是教学技能达到一定熟练程度的标志。
教学技艺教学技能发展的又一种形态,是比教学技巧高一个层次的心态。
教学艺术是教学技能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在教学技艺的基础上,使教学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教学中刻意追求的痕迹越来越少,内化了的个性特点表现为由不随意性转化为随意性,真正到了言为心声,收发自如的境地。
三、教学技能的成因(一)影响教学技能形成的主要外因1、指导者的素质2、指导手段与方法3、练习与反馈(二)影响教学技能形成的主要内因1、知识水平2、职业动机3、教育观念4、教学能力第三节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目标、意义和原则一、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目标那么通过教学技能训练,需达到哪些具体目标了?西南大学张学敏教授认为,教学技能的训练目标主要有四个:1、通过训练掌握课堂教学技能的有关知识和理论2、通过训练掌握并熟悉各种课堂教学技能。
3、通过训练,并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课堂教学技能。
4、通过训练最终形成教学能力和个人教学风格。
●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指导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心认真做好三件事:(1)教给学生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理论;(2)训练学生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技能;(3)帮助学生树立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信心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