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建筑与汉字--轩

中国古代建筑与汉字--轩

燕山大学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
课程结课论文
2013 至2014 学年第 2 学期考核科目:中国传统哲学与建筑
提交日期:2014 年 6 月20 日
报告题目:汉字中的古代建筑
姓名姚小虹
学号110107040012
年级2011级
专业建筑学11-1
汉字中的古代建筑----“轩”
一、汉字溯源
“轩”字起源过程
“轩”是“軒”的简化,本义是指前面高敞而有帷幕的车子,如:轩驾(帝王的车驾)。

后来把类似轩车的屋室称为轩。

轩式类车,取轩轩欲举之意,宜置高敞,以助胜则称。

可见,轩是一种“类车”而又“宜置高敞”,“以助胜”的建筑物。

中国古典园林中称轩的有两种,一是某种单体小建筑,另一种是建筑构造上的专有名词,即江南园林建筑中厅堂前部的顶棚。

其含义来自轩字的两种解释,前者为飞举之貌,后者为车前高曰轩。

这里清晰的解说了轩这种园林建筑的显著特征:形体不大,空间宽敞,前檐突出,气息流通,其典型性格是轩轩欲举,令建筑如鸿雁般振翅欲飞,有一种不言而喻的气势。

自古有成语“气宇轩昂”的磅礴大气,也有“小轩窗、正梳妆”的温婉可人。

轩在建筑中的含义还有如下解说:
1楼板,建筑物的上层结构部分
于是左右平,重轩三阶。

——《后汉书》
2屋檐
轩,檐宇之末曰轩,取车象。

——《集韵》
又如:轩宁(殿前檐下的平台和殿上屏门之间);轩檐(屋檐)
3殿堂前檐处
酒半酣,辽主临轩,命诸部长次弟起舞。

——《续资治通鉴》
又如:轩砌(殿堂前的台阶);轩陛(殿堂的台阶)
4房屋。

也用作书斋、茶馆的字号
如:轩子(屋室);轩宇(轩敞的屋宇);轩序(指住宅);轩房(住室)
读书轩中。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轩东故尝为厨。

从轩前过。

轩凡四遭火。

5以敞廊为特点的建筑物。

新构一轩跨路,貌灵官于中。

——《徐霞客游记》
又如:轩榭(指以轩敞为特点的亭阁台榭一类建筑物);轩厂(棚舍) 6厕所的别称。

厕或曰轩,前有版似殿轩也。

——《释名》
7指窗户或门
开轩纳微凉。

——杜甫《夏夜叹》
开轩面场圃。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8有窗槛的小室或长廊
啸傲东轩下。

——陶潜《饮酒》
二、“轩”的建筑观
可轩之筑,有无可无不可、模棱两可的哲理意蕴。

轩一般都的临水而建,大都居高临下,且多邻近厅堂之旁,带有一定的陪衬性质。

轩的空间形式灵活多样,常见有船篷轩、鹤胫轩、菱角轩、海棠轩等。

像苏州留园的”闻木樨香轩“,傍山而筑;绍兴沈园的”孤鹤轩“,临水而建;苏州网师园的”小山丛桂轩“,邻近轿厅之旁。

它们都居
高临下,从下仰视都有”轩轩欲举“之势。

还有一种和廊比较接近的轩,称之为轩廊,指那些饰有窗槛的廊。

苏州拙政园的”倚玉轩“都属于这一类。

轩的优雅环境,朴实造型,也为名人雅士提供了一个聚会的极佳场所。

北京御花园内有“绛雪轩”,乾隆皇帝尝与群臣吟咏于此,曾赋:“秾春何处归来早,堆秀山前绛雪轩。

”苏州网师园的“看松读画轩”,则是一处赏景、观画、聚友的场所。

历代园主每逢雪景之时,必备红泥火炉,邀友会此,饮酒赋诗,好不惬意。

三、“轩榭”
轩榭,是轩广为人知的组合方式。

亭台轩榭已然成为园林营建的必备附属品。

休息、赏景、纳凉是軒的重要功能,杜甫的“开轩纳微凉。

”正是专门为夏日乘暑纳凉而建。

轩,多为高而敞的建筑,但体量不大。

轩的形式类型也较多,有的做得奇特,也有的平淡无奇,如同宽的廊。

在园林建筑中,轩这种形式也像亭一样,是一种点缀性的建筑。

但正因为如此,所以造园者在布局时要考虑到何处设轩,它既非主体,但又要有一定的视觉感染力,可以看作是“引景”之物。

如网师园中的“竹外一枝轩”,可谓引人入胜,经此处而通向“月到风来亭”;又作为“濯缨水阁”之对景。

拙政园中的“与谁同坐轩”,是从中部园区经“别有洞天”至西部园区的第一眼所见之建筑。

这是一座扇形的建筑,形象生动、别致。

留园中的“揖峰轩”,是石林小院中的一座主要建筑,体量不大,又有廊院及院中石林相伴,是一处园中之园,空间有分有合,隔中有透,贵在层次分明。

亭台轩榭还可以丰富园林建筑布局的空间层次,榭,水边建筑,人们在此倚栏赏景。

榭,凭藉景而设,除了水边,有的也设于花间。

榭不但多设与水边,而且多设于水之南岸,视线向北而观景。

如网师园中的“濯缨水阁”,怡园中的“藕香榭”等,都是朝北的。

建筑在南,水面在北,所见之景是向阳的;若反之,则水面反射阳光,很刺眼,而且对面之景是背阳的,也不好看。

另外,榭在临水处多设栏,坐凳栏杆,又叫美人靠、吴王靠,相传是吴越时吴王与美人西施游赏观景之物,也是文化了。

后来这种美人靠栏杆多经诗词描述,
更增其文化内涵。

“不知今夜月眉弯,谁佩同心双结椅栏杆。

”敞厅、敞轩以虚隔的方式分割室内外的空间,以观景为主,带有公共使用的性质,这种似隔非隔的方式在分隔室内外空间的同时也使室内外空间有了一定的交融。

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建筑空间与园林空间相互延展以转换的关系,二者不知不觉融为一体,从而使园林的空间层次更加丰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