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力学中的自锁现象及应用

力学中的自锁现象及应用

1 摘要:自锁现象是力学中的一种特有现象,当自锁条件满足时,外力越大,物体保持静止的能力越强,这种现象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存在,并根据自锁原理开发了大量的工具器械。

教学中要注意挖掘生活中鲜活的例子,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力学中有一类现象称为“自锁现象”,利用自锁现象的力学原理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机械工具,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中,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这一原理的现象也随处可见。

一、自锁(定)现象
1.什么是自锁现象
一个物体受静摩擦力作用而静止,当用外力试图使这个物体运动时,外力越大,物体被挤压的越紧,越不容易运动,即最大静摩擦力的保护能力越强,这种现象叫自锁(定)现象。

出现自锁现象的原因是,自锁条件满足时,最大静摩擦力会随外力的增大而同比例增大。

2.几种简单的自锁现象
(1)水平面上的自锁现象
如图1,重力为G 的物体,放置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当用适当
大小的水平外力(如F 1)推它时,总可以使它动起来。

但当用竖直向下的力去推(如F 2),显然它不会动。

即使F 2的方向旋转一个小角度(如F 3),就算用再大的
力它也不一定会运动。

只有当力的方向与竖直方向的夹角超过某一角度值时(如F 4),才可能用适当的力将它推动,而小于这一角度,无论用多大的力都不可能推动它。

这一现象称为静力学中的“自锁现象”。

这是因为所施力的水平分力在增大的同时,正向下的压力也同比例的增大。

前者引起物体有运动趋势,后者提供最大静摩擦的条件保障。

满足什么条件才会发生自锁现象呢?这里先了解“摩擦角”概念。

当物体与支持面之间粗糙,一旦存在相对运动趋势,就会受静摩擦
力作用,设最大静摩擦因数为μ(中学不要求最大静摩擦因数跟动摩擦因数的区别),则最大静摩擦力为f M =μF N 。

如图2中,水平面对物体的作用力F ′(支持力与静摩擦力的矢量和)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α,满足μα==N
F f tan 。

α称为摩擦角,无论支持力F N 如何变,α保持不变,其大小仅由摩擦因数决定。

现讨论发生自锁条件。

设用斜向下的推力F 作用于物体,方向与竖直方向成θ时,如果满足)cos (sin mg F F +≤θμθ,无论用多大的力也推不动物体。

此时重力mg 的影响已无关紧要,有αμθtan tan =≤,即αθ≤,这是物体发生自锁的条件。

如果这一条件不满足,即θ>α,则物体所受动力大于阻力,物体就会运动。

(2)竖直面和斜面内的自锁现象
如图3紧靠在竖直墙壁上的物体,在适当大的外力作用下,可以保持静止。

当外力大到重力可以忽略,无论用斜向上的力,还是用斜向下的力,发生自锁的条件与水平面的情况是相同的。

如改用与竖直墙壁的夹角来表示,临界角α0可表F1 F4 图1 F3 F
Fx y
f N F′ α θ 图2 F α
α 2 图3
2
达为α0=arctan μ
1。

与水平面不同的,只是保证物体静止的最小力条件有所不同。

当用斜向上的力维持物体平衡时,不一定满足自锁条件,而若用斜向下的力使物体平衡,一定首先满足自锁条件才可能发生。

而生产、生活中更多是发生在竖直方向的自锁现象。

对于粗糙斜面上的物体,沿适当的角度施力也会出现自锁现象。

这种情况介于水平面和竖直面两种类型之间,这里不再赘述。

3.自锁机械及其原理应用两例
例1.如图5所示,一台轧钢机的两个轮子,直径均为d =50cm 。

以相反的方向旋转,滚轮之间距离为a =0.5cm 。

如果滚轮和热钢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

试求钢板进入滚轮前的厚度b 。

依题意,可理解为待轧热钢板应在滚轮摩擦力的作用下向右运
动,穿过滚轮,使厚钢板经压轧后变为薄板材。

解答本题并不困难,钢板从开始的位置一旦能被挤进两轮间,
便能够保持板向右运动。

开始的位置由板原来的厚度b 和两轮间距
a 以及摩擦因数共同决定。

解:设向右为x 方向,其余各量如图6,必须满足Nx x F f >,即α>αμsin cos N N F F ,μα<tan ……①(α越小,即
b 越小越
容易满足)
从自锁原理的角度来认识此题,可
以认为滚轮与钢板之间不打滑就是一
种自锁现象。

图中F是轮对板作用的合
力,对应的摩擦角为α0,符合μα=0tan ,因而由①式得
0tan tan αμα=<,这可以理解为只
有满足F 竖直向下偏右,即0αα<,
板可以被挤轧向右运动,否则,板不会被吃进。

F 竖直向下是临界条件。

例2.如图7(a )所示,由两根短杆组成的一个自锁起重吊钩,将它放入被吊的空罐内,使其张开一定的夹角压紧在罐壁上,其内部结构如图(b )所示。

当钢绳匀速向上提起时,两杆对罐壁越压越紧,若摩擦力足够大,就能将重物提升起来,罐越重,短杆提供的压力足够大,称为“自锁定机构”。

若罐重力为G ,短杆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θ=60º,求吊起该重物时,短杆对罐壁的压力(短杆的质量不计)
本题的求解过程是依据受力平衡得出的。

如图(c )所示,竖直向上吊绳的拉力F =G ,
图5 图
7 F
(a)
(b) 图6
3 由于θ=60°,沿两斜短杆方向的分力G F F F ===21
短杆对罐壁的作用力又可以分解为对壁的压力F N 和竖直向上的静摩擦力F f , G F F N 23sin 2==θ。

本例中的“自锁定机构”是一种实用机械工具。

由分析可见,当吊钩提升重物时,如果不发生相对滑动,θ有增大的趋势,θ越大,F N 就越大,即所谓越挤越紧,因而可提供的最大静摩擦力就越大,重物更不容易滑脱。

在理论上只要顶杆与竖直方向的
夹角θ与短杆与接触面间的摩擦角关系满足)90(0αθ-︒>,就会出现自
锁定,吊钩不会滑脱。

4.找准联系生活实际切入点,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意识。

新的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去质疑或者解答一些
自然现象,还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尝试进行一些小的发明
研究。

自锁定原理在生活生产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这无疑是一个很好
的开发平台。

在进行上面例2教学时,可以适时设计开放性问题,对这种
机构的特点做进一步讨论。

如使用这种机构,要求顶杆(题中短杆)长度
必须与筒形的重物内径匹配,因而只适用于固定形状的重物的吊升,这是
这种机械的不足。

还可以给学生提出一种创意设计:如何设计一种机械能够将柱体形状(实心体)的物体吊升起来。

即外钳(抓)式机械是以抓吊方式提升重物,讨论如图8结构的原理。

设计虽然稍为复杂些,但基本原理思想不变。

可以给学生一个开放式作业课题,调研生产生活中有哪些方面和场合涉及到自锁现象。

二、自锁定原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自锁定原理在工程力学中应用极其广泛,在生活、生产中也随处可见。

以下是常见的机械、工具或生活常
识。

图9是电业工
人在电线杆(水泥制
品或旧式木质)的登
高操作用的脚扣(a)
和登高板(b)。

脚扣是一对用机械强度较大的金
属材制作,弯成略大于半圆形的弯扣,内侧面附有摩擦因数较大的材
料,扣的一端是脚踏板。

使用时,如图10,弯扣卡住电杆,当一侧
着力向下踩时,形成两侧向里的挤压,接触面产生向上的摩擦力,且
向下踩的力越大,压力也越大,满足自锁条件,因而不会沿杆滑下。

登高板的原理与脚扣大致相同,使用时将软绳盘绕在立柱一圈,
用钩子钩住另一股绳,当作业工人踩在踏板上时,绳与
图9
(a ) (b) 图10
Ff f G 图11
固定柄槽 活动杆 图8
4 电杆之间有横向压力,县随下踩力的增大而增大,由于所用的绳材料坚韧而粗糙,与电杆之间有较大的摩擦因数,从而保证发生自锁。

图11是管钳,水工作业的常用工具,钳口部分里外的宽度稍有不同,外部稍宽,固定柄架与活动杆横向(垂直钳口调整方向)保留一定间隙。

当钳口卡住管子时,用力扳手柄(单方向)会使钳口和管之间的挤压更紧,使钳口与管形成自锁。

如果能亲自操作一下实物,会有更深切体感。

如果说以上工具都是专用工具,并非一般人都能容易接触,下面生活中例子则更普遍。

男士腰带扣是一种防止皮带滑脱的小机械,图12是一种男士腰带扣的剖面图,(a )型在十多年前曾风弥一时,当皮带试图向左滑出时,滚轴会随皮带滑动挤压更紧,进而阻止皮带的滑动,这是典型的自锁现象。

现在的皮带扣多用(b )型,在皮带上附有固定的齿状防滑条,顶杆顶住齿槽而皮带滑动,实际是自锁现象的改进。

大多数背包、挎包的
背带用的“曰”字型缩放扣;家具多用榫铆结构,尤其是传统的纯木质家具,框架做成后,在榫铆处都加入楔子可以达到加固效果。

而楔子不能自行退出,也是利用了自锁
原理。

再有我们生活中用绳子打的各种结,也都是利用的自锁原理。

总之,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要贴近生活、引导科学,更好的为生产服务。

要多注意挖掘身边与教学相关的例子,这样能更生动、更有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物理学习环境。

向左运动被锁定,向右可方便运动,(a )图是滑槽式锁定机构,(b )图是顶杆式锁定机构。

(b ) 图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