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调研报告计划书

调研报告计划书

调研报告计划书
—关于石羊小学留守儿童的调查内容摘要:
立足于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大量留守儿童这一宏观背景,对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进行微观分析。

调查从父母、监护人和留守儿童自身出发,提出应增强针对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项目,改变外出父母及监护人的教育方式及观念,深化父母与监护人的沟通,提高家长对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视,唤起家长对子女进行全面教育的意识。

在学习、生活、心理、情感等方面分析父母、老师、监护人和留守儿童四者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如何让四者和谐相处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
支教,留守儿童,心理状况
调查背景:
当今,我国农村致富步伐的加快,农村中的各种致富产业迅速发展壮大。

其中发展最快的就是农村的劳动力输出产业。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进城务工”人员。

考虑到农村本身较小的劳务容积,他们首先站出来,离开家乡亲人,去往城市用自己的辛劳与汗水,带领家乡亲人走往致富之路。

只是,伴随着这一务工队伍的日益壮大,很多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

大量偏远地区乡村的富裕优质劳动力,向着珠三角和各沿海城市聚集,地理上的距离和劳动力们普遍的务工类型导致他们每年只有极少的时间呆在家乡。

优质劳动力的组成往往又是以一个村子的青壮年为主,使得一个村子只剩下老人与儿童留守,那些孩子们,他们很难得到父或母贴身的爱和关怀,也得不到父或母的言传身教,得不到父母潜移默化间对其思想认识和价值观上的教导,在他们的意识里,父或母是一个长期漂浮的身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希望。

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孤独的,他们的成长是寂寞的,他们的第一教育是缺乏的。

这些留守儿童们的父母长期不在自己身边,他们的生活学习也因此遭遇到各种困难,成为值得我们关注的弱势群体。

明确留守儿童的概念:留守儿童一般被学术界定义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
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在学龄上一般反映为小学和初中)。

农村
的儿童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居多,其监护人为与留守儿童一起生活的长辈或亲友。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脚步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其子女就留在家乡与祖父祖母或其他亲戚一起生活。

这种现象在山区农村地区尤其普遍。

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

社会各界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学术界更进行了大量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的研究。

调查目的:
用假设检验的分析方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方面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以得出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亟需社会关心的结论,侧重选取独立性这样一个重要的心理概念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独立性状况,并在独立自主性强这一论点上分析留守儿童与父母、老师以及监护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挖掘出新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为缺乏独立自主优良品质的留守儿童更好的成长以及父母、老师、监护人和留守儿童之间能够更好的和谐相处提供一定的参考。

增进人们对于留守儿童的了解,为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公益活动和关心留守儿童做好准备,并使支教等公益活动团队有针对性的对留守儿童进行援助,为后期的支教活动提供更多的经验和帮助,通过家访,深度访谈等形式亲身体验留守儿童的实际生活状态,通过支教的形式感受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考察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

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贵州省遵义市旺草镇石羊村石羊中,小学学生,父母及监护人
(二)调查方式
对学生采取侧面了解方式和深度访谈方式,对父母,监护人采用深度访谈方式。

(三)调查时间
2015年8月1日——2015年8月22日
调研主题:
(1)父母与监护人交流情况
(2)留守儿童希望得到关心的方面
(3)父母与留守儿童的交流情况
(4)留守儿童对父母打工的理解和情感
(5)父母与老师交流情况
(6)老师和学生交流情况
(7)留守儿童学习状况
(8)留守儿童学校状况
(9)山区孩子对于读书,命运,梦想的理解
(10)山区孩子的一天
(11)……
作者自述:
由于问题的多重性和复杂性以及本次支教的时间限制,本次调研不可能面面俱到,可
能只是从中选取适当的代表性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上述几个问题仅是本人查阅到的或自己的一些建议,不一定全面,还有待商量,大家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希望积极发表意见。

实验研究,孩子在一周岁内如果缺乏母爱就会智力迟滞;三周岁内如果得不到母爱就会性格孤僻;八、九岁时如果缺乏母爱就会个性执拗古怪而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并且终生难以补偿。

所以,面对留守儿童,会有许多我们从来没见过,也从来没想过的突发状况,我们应明确认识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身份上是他们的老师,大哥哥,大姐姐,但我们更应该作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对他们的关怀应是发自内心的,更多的从心理方面的关心,可以向他们讲述你自己的故事和对于人生的感悟,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

个人觉得判别一个好老师的的唯一标准是他是否对待每一个学生都公平,不因学生的优秀程度而取决于对其的注目程度,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颗将来能成长为参天大树的希望种子,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知识感兴趣,对未来充满憧憬,发现自己的天赋,无论其表现如何,应该尽可能鼓励,表扬。

而且,那些顽劣,调皮,成绩差的孩子可能是由于长期缺乏父母,师长的关怀所致,更加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适当给予那些真正需要关怀的孩子更多的鼓励。

在你懵懂天真的岁月,也可能因为某位良师益友的鼓励和心灵上的关怀而使你对于某一科目或领域有了兴趣,从而影响甚至改变了你的一生。

多年后,当你回顾往事,你会发现一个人的成长多么的不易,这当中交织了太多复杂的因素,倾注了太多人的汗水和付出。

当你发现了这一点,你会无比感激你的父母,还有那位麦田圈里的守护者——你的启蒙教师,正是他的欣赏而激发了你的兴趣,而使你有了前进的动力,他呵护了一个孩子的自尊,他维护了一个孩子的梦想,即使是你不切实际的梦想,他都鼓励你去实现,他是真正懂得一个天真浪漫的孩童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我们都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培养的结果,而对于大多数留守儿童来说,严重缺乏父母的关怀,在太过稚嫩的年龄,这种爱的缺失是致命的,能轻易毁掉一个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角色是非常重要,同时又是不容易做好的。

但我们必须尽力扮演好这个亦师亦友的角色。

对于留守儿童,他们的童年也许是苦难的,苦难的童年是真能毁掉一个人,但同时也能成就一个人,有时,苦难的童年也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我们的任务就是引导他们启发并运用这笔财富,作为孩童,纯真的本性是快乐的,是对世界充满着好奇的,尽管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其实也可以有自己的快乐,我们就是要千百倍的放大这种快乐,而不是让他们因为缺乏爱而产生抱怨,厌学,孤僻冷漠,愤怒,甚至仇恨社会和父母,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和亲眼见闻告诉他们父母在外打工的不易,来告知尽管父母不能陪伴他们,但一定是爱他们的,只是迫于生活而不得不暂时离开家乡赚钱维持家用。

请记住,我们的角色,是他们的亲人,是他们的兄长或姐姐。

我也一直深信,不到一个月的支教,二十几天的陪伴也能做很多的事,只要用心,投入。

也许因为你几句无心关怀的话语,你一个赞扬,欣赏的眼神就会播下善意的种子,成长为日后不可估量的大树,能成就日后一个心怀感恩,不断进取的人才。

所以,二十几天的行程太短,却意义非凡,能创造出无限种可能,怀着这种憧憬,就没有总队长所说的痛苦阶段的支教体验,活在憧憬中,始终为目标做事是幸福的。

帮助留守儿童,是我们的初衷,我们也将收获快乐和感动。

总之,支教只是一根导火线,二十几天的行程或许能为他们带来一时的新奇,但也仅此而已,对他们的关怀应该是持续一生的,当你离开之后,这种帮助不应该断开,可以通过电话,书信的方式持续,与留守儿童可建立长久的联系,进行长期的关怀,鼓励;透过它,建立起与山区孩子的缘分和长期的感情,并作长久坚持。

这可能是一生的友谊,何乐而不为呢?在这相互搀扶,相互鼓励的过程中,你知道,千里之外,有一个人因为你的存
在而过得好了一点,哪怕只有一点点,这也是你愿看到的;你同样知道,千里之外,有一个人始终在监视着你的行为,你的一举一动,你不能懈怠,你必须努力。

你是他的榜样,那么只有变得更好,这是一种担当,一种心理上积极的暗示作用。

我想,有时候对山区孩子的一种责任,一种特殊的感情连线能成为我们每个人坚持梦想的动机和力量源泉。

黎自明
仅为个人意见,有待大家的完善和修改
2015.5.1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