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高科技的时代》课堂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经常是一讲到底,学生被动地接受,这种教学方式不符和初中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因此,他们往往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学习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做到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营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学习知识,提高思维能力。
本课在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和提供学习工具的同时,搭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平台,从深层次上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同时注意了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交流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内容分析:20世纪是人类历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也是人类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时代,先后出现了以原子能、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高新科技成果,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高科技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巨大影响。
利用本课内容趣味性强、距离学生生活时代近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情况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比较广泛,好奇心比较强,思考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但由于他们年龄相对来说比较小,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
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感悟探究的教学方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本课主要采用情境设置、设题引思、探究互研、体验感受的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历史,同时不断地进行总结和概括、讨论和研究,由浅入深,步步推进。
从广度、高度和深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本课使用多媒体创作课件,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录像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法进行集成,将多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4.技术准备(1)教师:搜集相关历史资料,分析教材,设计制作或选用相关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
(2)学生:提前一周布置学生以组为单位搜集、查阅有关电子技术的发展、生物工程、载人航天技术发展以及1901年—2000年诺贝尔奖获奖情况等方面的资料,以备课堂讨论交流。
同时鼓励学生制作幻灯片或动画软件。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识目标:(1)计算机的诞生、信息网络时代。
(2)现代生物技术、克隆技术的产生。
(3)航天技术的发展。
能力培养:(1)通过了解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培养学生归纳、对比、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克隆技术、载人航天技术的学习,了解生物工程技术、航天技术的发展过程。
进一步认识“科技是把双刃剑”。
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搜集、查阅与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相关的历史资料,同时师生共同制作课堂教学软件,使学生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20世纪科技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对有些问题得出自己独到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从而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鼓励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学习运用辩证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20世纪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克隆技术和航天领域的突破,认识它们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的物质进步,并逐步使学生形成崇尚科学的意识,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从而激发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通过学习总结中国在探索太空奥秘的过程所取得的成果,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克隆技术的产生、航天技术的发展。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科技是把双刃剑”。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增加知识容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教法运用:本课主要采用设置生动直观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历史,同时不断地进行总结和概括、讨论和研究,由浅入深,步步推进的教学方法。
这样可以从广度、高度和深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课前准备: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分别通过各种方式去收集和查阅关于电子技术和信息时代、生物技术的创新、人类探索太空的成就以及历届诺贝尔奖的获奖情况等方面的资料,可以制作成幻灯片或动画软件。
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环节策略电子技术和信息时代。
教师连续直接提问,并书写板书。
用连续提问的方法过渡到下一个内容一、电子技术和信息时代教师:提到电子技术和信息时代,我们就会想到计算机,计算机有什么特点?教师:那么你知道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是怎样诞生的吗?学生回答问题。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投影、图片:美国宾法尼亚大学世界第一台计算机设置情境激发兴趣1.现代计算机的诞生请学生讲述第一台计算机诞生的故事。
在学生讲故事的过程中,展示图片。
并对学生的回答做简单的总结。
学生讲故事、观看图片并总结:早期计算机有何特点?展示学生收集材料的成果,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投影、图片:现代计算机。
手指上的微型计算机芯片图片:“深蓝”。
“人机大战”。
“人机”大战引起全球关注,在第一回合的比赛中“深蓝”获胜。
设置情境激发兴趣展示才能探究互研2.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讲故事:你知道1997年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和电脑“深蓝”间进行的一场“人机大战”吗?2003年11月,这位大师又与“X3D-Fritz”进行“人机大战”结果如何?你能不能预测一下未来计算机发展的前景?阅读书上109页小字内容了解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的情况。
学生讲故事。
学生讨论。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总结归纳对比的能力。
展示学生搜集资料的成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体验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生物技术的创新。
视频、投影展示图片:克隆羊“多利”和它的研究者。
伊恩与克隆羊“多利”学生用幻灯片展示材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材料主要内容:(1)美国广播公司(ABC)曾作过一次关于克隆人的民意测验的结果。
讲述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解释概念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空间2.克隆技术的产生教师讲述:克隆技术的产生是基因研究工程领域的一大突破,是生物技术的创新。
教师:克隆技术,引起了世界的震惊。
人们会惊叹生物技术的创新,但同时也会产生疑问:如果用克隆技术来克隆人,是否会带来灾难?学生听讲学生读书P110资料、观察图片并进行思考:什么是克隆和克隆技术?学生活动:结合书中的材料和学生查阅到的资料组织一个5分钟的小型辩论会。
操作电脑展示成果包括资料和图片。
解释过渡。
设置教学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生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示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的成果。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为学生发挥潜能创造机会。
教学环节教学手段教学策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人类探索太空的成就。
电脑幻灯片展示图片:苏联“东方1号”载人飞船、宇航员加加林。
苏联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讲述归纳体验三、人类探索太空的成就教师讲述:航天是指大气层以外的飞行。
人类探索太空的梦想,在20世纪成为现实。
载人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三种载人航天器互相配合,各领风骚,把载人航天推向一个新阶段。
第一,1961年,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个载人航天器——“东方1号”载人飞船,人类第一次叩开宇宙之门。
学生听讲。
学生分小组总结归纳:人类在探索太空的过程中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使学生体验人类第一次登上太空的心情。
教学环节教学手段教学策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电脑幻灯片展示文字资料尤里·加加林的《通向宇宙之路》的节选。
采用体验式教学。
提出问题:加加林的这段话体现出当他进入太空时是什么心情?学生阅读材料体验感受。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中体验加加林当时心情。
人类探索太空的成就。
录像视频:《美国“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
“阿波罗”11号载人登月成功在月球上看到的地球电脑幻灯片:阿姆斯特朗的照片和他所说的话。
设置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体验感受和思考第二,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飞向月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了月球,荒凉寂静的月球第一次印上了人类的脚印。
教师播放视频资料、展示图片和文字资料。
阿姆斯特朗说:“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提出问题:应该怎样理解阿姆斯特朗的话?谈谈你的看法?如果你是当时登月的宇航员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观看资料片。
体验感受。
学生观看图片并阅读资料。
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创设生动直观的历史情境。
让学生进行体验感受。
进行体验式教学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讲述讲授教师:除了载人飞船以外,人类还研制了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它们是能够在空间长期运行的载人航天器。
世界上哪个国家最早建立了宇宙空间站?学生听讲。
思考问题。
解释概念,同时起到过渡的作用。
电脑幻灯片:苏联的宇宙空间站。
总结概括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归纳:第三,1971年4月19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宇宙空间站——“礼炮1号”看书总结归纳。
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直接讲授。
讲授航天飞机是一种往返于地球和近地轨道之间的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
学生听讲。
解释概念,承上启下。
教学环节教学手段教学策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人类探索太空的成就。
电脑投影图片:美国的航天飞机。
美国航天飞机飞机(从左向右):“哥伦比亚”号(Columbia)、“挑战者”号(Challenger,),“发现”号(Discovery),“阿特兰蒂斯”号(Atlantis),“奋进号”(Endeavour)。
总结归纳拓展知识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第四,1981年4月12日,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在肯尼迪航天中心首次升空。
美国先后制造5架航天飞机,为人类利用外层空间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
介绍关于航天飞机的知识。
学生观看图片,并总结人类在研制航天飞机方面取得的成就。
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观察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视频录像:2003年10月,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州5号”成功发射。
电脑幻灯片:“神州六号”发射成功并安全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