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临诗鉴赏PPT课件
墨图。 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 喻手法,写出了雨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
【解题思路】两首诗歌同为写景佳作,赏析时抓住诗
人描写的景物,品味景物的特点,结合诗人的诗歌特
点,全面赏析。
.
13
飞来山上千寻塔,
白日依山尽,
闻说鸡鸣见日升。
黄河入海流。
不畏浮云遮望眼,
欲穷千里目,
只缘身在最高层。
更上里层楼。
.
7
感情五:山临绝顶我为峰(征服世界)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登高的过程,是征
服的过程人是万物灵长,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 —自我、个性、豪情壮志。
如林则徐幼年佳联:海到无边天作岸,山临绝顶我为峰!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6
感情四:喻理遣怀陶性情(言志抒情)
登高则心胸开阔,明理致知,脱尽尘垢 ,忘凡超俗,理性冷静,感悟生活,哲理人生。 经过登临的过程, 参悟到人生意义之所在,抒 发积极的人生理念,这是登临者的本意。
《登飞来峰》(王安石) 《登鹳雀楼》(王之涣)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
散. 上峰头望故乡。
4
感情二:长歌当哭以自慰(感怀身世)
自古以来,身世不畅者多喜登临,借广阔之景聊 以自慰,希望获得精神的超脱,通过广袤无垠的时空 背景,刻画了自己独立苍茫、怆然涕下的形象,抒发 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知音难觅、岁月无情、时不我 待等复杂情感。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8
感情六:万方多难此登临(怀古咏史)
或是登临诗的最高境界,将个人
情感和历史责任感紧密联系起来,舒展
怀抱、怀古论今。如李煜《相见欢·无言
独上西楼》
《登楼》(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微雨登城 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 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 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 苏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 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 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
是和风细雨,《望湖楼晚景》写的是□□□□。(1分)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
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4分)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
赏析。(6分)
.
12
【参考答案】 (1)疾风骤雨 (2)承上启下 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 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苏诗第三句 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 。 (3) 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 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
主题:为何生如此之感?
同是登临者, 不同是胸怀。 须论世、知人。
论世——时代背景
知人——生平事迹、 思想文化。
.
3
感情一:散上峰头望故乡(思亲怀乡)
因思乃有登高之举,触目 所见愈生别情。尽管登高并不 能觅得故乡或那人的踪影,但 眼底景致,至少给无依无着落 的情感提供了宣泄/寄托/归宿。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
10
登临诗常用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 1.用典 • 2.对比、烘托(衬托)、渲染 • 3.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 4.虚实相生、想象、联想 • 5.视觉效果:仰观、俯瞰、远观、近看等 • 6.视听结合、动静结合 • 7.夸张、比喻 • 8.拟人、拟物
.
11
练习:(2011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题目。
登高则可望远 望远而致思深
——高考登临诗词鉴赏
.
1
•特点:
1.登高,从下往上爬
2.登山临水,登高望远
3.登临即登高,登高之 “高”,
相对于平地而言
4.登山、楼、台、阁、亭,
虽形式不同,但意义相似
•解读:
1.登临何处何时?(做什么事)
2.目见何景何物?(看见什么)
3.生发何感何怀?(想到什么)
.
2
4.主题:为何生如此之感?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悔,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
.
9
登临诗主题:
• 1、散上峰头望故乡:思亲怀乡 • 2、长歌当哭以自慰:感怀身世 • 3、无限风光一望中:热爱山河 • 4、喻理遣怀陶性情:言志抒情 • 5、山临绝顶我为峰:征服世界 • 6、万方多难此登临:怀古咏史
与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风光一望中(热爱山河)
登高览胜,入眼美景激荡心胸,
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对造化神奇的崇
拜,对生命激《情观的沧释海放》和(燃曹烧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