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词鉴赏精品PPT课件

古诗词鉴赏精品PPT课件

总之,诗歌语言上有何特色,答案在下列词语中选择:
清新淡雅 平淡自然 明快浅显 辞藻华丽 委婉含蓄 简洁洗练 沉郁顿挫 浑厚雄壮 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三)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包括 1、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正侧 面描写、白描、工笔、渲染、直接抒情、间接 抒情) 2、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设问、 反问、借代等) 3、表现手法(衬托或烘托、动静结合、侧面描 写、象征、抑扬、悬念、伏笔、铺垫用典、联 想、想象、渲染、、对比对照、、照应、直抒 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古诗词鉴赏专题
古诗词鉴赏
具体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 和 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意象及象征意义
象征精神品质的:梅、竹、松,菊花、东篱、 香草(高尚品质) 表现别离的:柳、长亭、短亭 表现思乡怀人的:柳、月亮、大雁、落日、羌 笛 象征边塞生活的:大漠、黄沙、烽火、长烟、 长河、关山、孤城、羌笛、琵琶、号角等 象征爱情的:连理枝、比翼鸟、鸳鸯等 体现节日、时令的:赏菊、登高、插茱萸、踏 青、扫墓
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
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 悯农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棵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闺怨
唐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先扬后抑,“不知愁”,“悔”等,表达触景伤怀的感伤和 哀怨的情绪,从而表现“闺怨”的主题。
⑵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诗 歌简要赏析。
A、诗人借物(景)抒情,托物言志。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 自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将旅愁离情融 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
B、对比烘托:“来明”与“去日”的对比,更突出了驻留时间 的短暂,奔波的辛劳。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 更加显得深沉感人.
C、通感,颜色无轻重,但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浓重的颜色 会使人感到沉重。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使人感到 “轻飘飘”的感觉。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用触觉来描写视觉 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
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越中览古·李白)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 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忆君王
北宋--谢克家
依依宫柳拂宫墙,楼殿无人春昼长。 燕子归来依旧忙。 忆君王,月破黄昏人断肠。
注:这首词一题为“徽宗北行作此”。北宋时士大夫称这首词 “语意悲凄,读之令人泪堕,真爱君忧国之语也。”试结合全诗, 分析前三句是怎样写出这种情感的。
参考答案:
第一句,春风中,柳枝招展拂拭着宫墙,暗含作者 对故国的一往情深和面对君王被掳的沉痛。第二句, 楼殿无人,突出冷落气氛,暗含国家灭亡之意;反 写“春日苦短”,突出作者痛苦暗叹之情。第三句, 明写燕子的无情不知悲戚,暗里突出自己的亡国之 痛。
烘托或衬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性质更 加突出。有正衬、反衬两种。
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陌上桑》“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 ”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 惊人的美貌。
以物烘托物,“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 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动衬静,是反衬。
日照香炉升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一四句是虚写,二句是实写,三句虚实兼而有之,形 象鲜明生动,意蕴丰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一二句实写,三四句虚写,富有哲理,给人启迪。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古诗词的语言
古诗词的语言一般包括:形象、生动、凝练、 含蓄、隽永、朴实、自然、幽默、辛辣。
含蓄/明快 简洁/细腻 冷峻/热情 婉约/豪放 朴实/华美 工稳/泼辣 典雅/俚俗 精细/粗犷 用典/平易 庄重/幽默 冷静/激昂
评价鉴赏时主要从动词、形容词的使用上分析。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 。
虚实结合:这是古人论文章常用的概念,虚与实是相 对的。有为实,无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 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形为实, 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 虚;景为实,情为虚;直接描写和详写为实,间接描 写和省略之笔为虚……古典诗歌中,两者互相配合, 互相生发,从而使诗的形象鲜明生动,情感表达淋漓 尽致,又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诗文中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琵琶行》”醉不 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 惟见江心秋月白。“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人、引人 入胜和人物的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反衬:为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外一些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放在
一起进行对照。常见的反衬有“乐景写哀情”、“以动衬静”、
“以静衬动”。“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是乐景
写哀情。“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
中。”是以动衬静。
绝句
石柔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授
⑴联系诗意,谈谈诗人抒发了什么感情?
诗人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 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或表达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杨花,抒 发了自己辗转仕途的无奈乡思。)
问题: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 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 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 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 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 哪一个字?为什么?
参考答案:
“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似乎显得阴 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 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