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大堰河——我的保姆》两课时
学习
目标
1.领会诗歌抒情性的特点,了解诗歌常常借助于鲜明生动的形象来抒发感情。
2.理清诗的抒情结构,把握保姆大堰河的形象。
学习
疑问
学习
建议
【标题】
“大堰河──我的保姆(《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般是指“《大堰河─我的保姆》”《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诗。
1932年,艾青因为参加进步活动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监狱。
次年1月的一天,牢房的窗外飘起了鹅毛大雪。
艾青看到雪突然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起了长眠于地下的保姆,便在地上写下了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
【作者】
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金华畈田蒋村一个地主家庭。
据说艾青出生后,一个算命先生说他命中“克”双亲。
于是,他被送到本村一个贫苦农妇“大堰河”家抚养。
艾青在“大堰河”家里住了五年,到了读书的年龄才回到父母家里。
而亲生父母对他非常冷漠,他幼小的心中得不到一丝家庭的温暖。
艾青后来说过他“从小就等于没有父母”,只有“大堰河”这个贫苦善良的农村妇女深爱着她的乳儿,给了他温暖的母爱,他们之间有着割不断的情缘。
【预习自测】
为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大堰河()檐头(yán)瓦菲()灶火()荆棘()掐死(qiā)匾()火钵()碾()忸怩()冰屑()团箕()凌侮()叱骂()咒语()
第一课时
【探究一】大堰河──我的保姆——意象特点
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比喻意象和描述意象。
在《雨巷》一诗中,“丁香”可以看做是诗人迷茫的内心追求,它是比喻意象。
而这首诗几乎通篇用的都是描述意象,它选择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大量细节构成一幅幅画面,由诗人饱含深情的笔墨把它们化成叙事性的诗句,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
例如诗的第4节,诗人连续用8个排比句,每一句都是一个大堰河日常生活的描述意象,集中塑造了大堰河这个勤劳、善良、朴实、贫苦的农村妇女形象。
【探究二】:划分层次,归纳层意
分为四层:
(1)前4节,诗人看到雪,想起了保姆大堰河,运用想像和联想,描绘了一组冷落凄清的画面:荒凉的坟墓,冷落的故居,典押了的园地,长了青苔的石椅。
通过一连串的排比,在对悲惨气氛的浓重渲染中,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对保姆大堰河的思念和哀悼之情,并由此引出对大堰河悲惨一生的回忆。
明确:第一部分交代了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其与“我”的关系。
表现了诗人对乳母的深切怀念与痛悼。
插入背景知识介绍:
作者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
1932年回国,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因参加进步的美术活动被捕入狱。
这首诗创作于1933年1月的一个阴冷早晨,透过铁窗,他看到纷飞的雪花,联想起落满白雪的保姆的坟,便挥笔写下了这首诅咒旧世界、赞颂劳动人民的诗作。
问:为什么“我”一个地主家的儿子会被送到保姆家去养?自己家里难道就没有能力供养他吗?
插入背景介绍:
作者出生时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克父母的命”,就被送到一贫苦农民家里抚养,这个贫苦的农民就是大堰河。
5岁回家读书,但受到冷遇,只准称父母为叔叔婶婶,正如他所说:是在冷漠和歧视的空气里长大。
因此,在大堰河家生活的五年时光对他今后的人生影响很大,成为他后期创作的主要源泉。
(2)第二部分是从第5节到第8节,集中刻画了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德,抒发了诗人
【探究二】研读重点段落,深入理解
1、认真朗读第7节,第7节中用诗人自家优越的条件,与大堰河的贫困条件相对比,但在这种优越的条件中,我的心情却是忸怩不安的。
“忸怩不安”一词表明“我”在保姆家生活惯了,进而说明“我”与地主家庭的疏远与隔阂。
请在诗句中找出一句相同的话来证明,并分析它们表达了什么?
明确:“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明明自己是这个家庭的成员,却说成是“新客”,表明了对大堰河的深厚的感情,以及对自己亲生父母的陌生。
2、诗歌第8节写道“大堰河为了生活……就开始用抱过我的手臂劳动了”。
这节诗里所描述的大堰河不是像第5节那样为自家干活,而是到地主家(“我”的家)干活,从而取得报酬养活自己一家。
劳动是繁重而多样的,然而她却总是“含着笑”,这表明了她的什么品质?
明确:表现了大堰河的勤劳与善良,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3、联系第6节所写“我”离开大堰河家时,她居然“哭”了,那么在第8节中反复写她“笑”,就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请问是什么含义?
明确:表明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深深的爱,为能够和乳儿在一起而“笑”。
这是真正的母爱!是超越了一切功利关系的爱。
【探究三】大堰河──我的保姆——形式自由
艾青的诗在形式上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即在奔放与约束之间取得协调,在参差与变化里取得一致,在繁杂的细节中提炼出单纯的意象。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
它在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或字数、行数的划一,但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
全诗13节,少则4行一节,多则16行一节;少则每行2字,多则每行22个字。
全诗不押韵,但有11节的首尾句相互重复,以确定基调与色彩,中间几行大多采用排比句式,且多长句,以尽情抒发与描摹。
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这首诗与《雨巷》《再别康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它们同样成为新诗中的名篇佳作。
艾青的诗作在形式上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自由奔放的诗体。
也有人把它称为“散文化”而加以指责。
但是,应该说,这并不是缺陷。
艾青也曾尝试过各种形式,尝试的结果证明,对于他来说,这种带有“散文化”的倾向的自由诗体比较得心应手,他用这种形式写出了成功的诗作。
他的诗脱去了格律的外壳,不押严密的韵脚,但是并没有抛弃诗的内核。
在这首诗里,诗并没有因散而失去诗味,而是诗意更浓,抒发的更自由,表达的更充分。
用排比、反复来体现格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量的排比,层层递进,不仅展现了
【课后延伸】赏析《给乌兰诺娃》:
给乌兰诺娃
——看芭蕾舞(小夜曲)后作
象云一样柔软,
象风一样轻,
比月光更明亮,
比夜更宁静——
人体在太空里游行;
不是天上的仙女,
却是人间的女神,比梦更美,
比幻想更动人——
是劳动创造的结晶。
《给乌兰诺娃》是诗人艾青访问苏联之时,观看芭蕾舞艺术大师乌诺娃的精湛的表演之后所作。
正如诗人所说:“绘画应该是彩色的诗,诗应该是文学的画。
”这首诗用比喻、对比的方法描绘观感。
全诗分两部分,诗歌的第一节为第一节部分,以柔云、轻风、明月、静夜等一系列的景物织成一种优美的意境,把舞姿描绘得轻柔、蔓妙;把氛围洪衬得静谧、甜美,是一幅出色的情景交融的动态写意图。
芭蕾舞是一种源于意大利的舞剧,演员以脚尖点地,翩跹起舞,姿态美妙高雅,飘逸轻盈,给人以梦幻般的感受。
在诗歌的第一部分,用博喻以云之柔、风之轻、梦之幻——写出了舞姿的曼妙动人,诗歌仿佛让我们置身于这样的艺术氛围:微风轻轻吹送着天上一片片淡淡的白云,月亮向大地倾洒着柔柔的银辉,一袭白衣的美女在翩翩起舞……在这里,诗人虽未直接向我们描述艺术家的舞姿,却使我们感受到这样一种美好的意象:人月相辉映,人比月更美,舞比仙动人;而人体在太空里游行的描写不仅体现了诗人极其丰富的想象力,而且把读者带进了一个万籁俱寂、飘渺虚幻的艺术境界中,从而使读者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
第二节是诗歌的第二部分,以仙女、女神比喻舞蹈艺术家,融入了作者对艺术家高超技术的赞美,并启迪读者:美是劳动创造的结晶。
正如诗人所言:“一首诗不仅使人从那里感触了它所包含的,同时还可以由它想起一些更深远的东西。
”这首诗的确让人“想起一些更深远的东西”,具有深刻的哲理,表现了诗人对社会、对人生的思索。
在这首诗里,具体表现为以“劳动创造的结晶”的点晴之笔诠释:美是一种巨大的劳动与付出,同时诗画了劳动创造美、创造一切的深邃哲理。
从而激起读者内心深处强烈的共鸣。
这首诗正是以许多优美的意象组成了一幅动人的写意图,以融情的画意展示了深刻的哲理,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在写法上,这是一首新格律诗,采用了行数相同,节奏相仿的艺术结构,并注意了韵律。
如“软、亮”,“轻、静、行、晶”,“神、人”,这些字就是诗歌押韵的字,使得诗歌结构严整,并富有强烈的韵律感。
同时,诗歌运用了比喻与对比的方法和常用口语入诗是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