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时期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难点与对策

新时期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难点与对策

新时期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难点与对策
新时期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难点与对策
新时期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难点与对策
长期以来,被称为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第一道防线”的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以其快捷、简便的手段,在化解民间纠纷,防止矛盾缴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基层人民调解工作遇到了不少难以解决的新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高度关注。

为此,本文试就新时期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难点与对策作些探讨。

一、新时期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难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民间纠纷的类型不断增多,纠纷的数量逐年上升,纠纷的内容也越来越复杂。

伴随着这些越来越复杂的民间纠纷的发生,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证人不愿作证,证据难取得,纠纷事实难查清
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数人不愿得罪人,怕惹麻烦。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想法占据很多人的头脑。

为了避免得罪人,避免惹麻烦,避免被他人报复,如今敢于仗义直言、出面作证的人越来越少了。

对于调解组织的调查询问,多数证人不支持,不配合,采取回避的态度,而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又不能强制证人作证,所以基层调解组织很难取得相关证据,纠纷事实很难查清楚。

(二)调解纠纷时,当事人的“参谋”多,意见难统一,调解难达成协议
以前调解民间纠纷时,纠纷当事人的亲朋好友大多怕得罪干部(特别是怕得罪政法干部),而不愿意介入纠纷的调解。

如今基层干部身上的神秘色彩消失了,政法干部的权威下降了,老百姓的胆量变大了,一旦发生了纠纷,纠纷当事人的亲朋好友为了显示亲情友情而从四面八方赶来助威,赶来为当事人出谋献策。

由于“参谋”们的观点不一样,想法不一样,所以其意见就很难统一,这样反而让纠纷当事人左右为难,对调解意见很难表态,因而调解工作就很难达成协议。

(三)部分懂法律、见识广、有知识的纠纷当事人得理不让人,思想工作难做通
自由开放的社会环境,使普通百姓在打工潮的大流动中增长了见识,增加了胆略,加上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人们的法律意识也越来越强。

所以现在发生纠纷后,大多数当事人要求调解人员必须严格按法律规定调解处理,而且只要自己有一点道理,就不愿做半点让步。

并且现在的纠纷当事人把面子看得很重要,大多数纠纷当事人认为谁先让步就是谁输了,谁丢了面子,所以,多数纠纷当事人为了面子,在纠纷调解中坚持到底不让步;为了面子,在纠纷调解中无理也要把水搅浑。

而实际调解工作中,很多纠纷必须有人让步才能调解成功,如最常见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中,一赔就是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或数十万元,如果遇到赔偿责任人家庭特别困难,而赔偿权力人又不肯让步,调解工作就很难成功。

(四)人民调解协议效力差,当事人事后翻悔或拒不履行协议时,调解组织无可奈何
由于人民调解制度是建立在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基础上的一项社会制度,所以,人民调解组织是“群众性”的自治组织,具有“民间性”的特点,它不具有“强制性”。

人民调解制度的最大特点是“自愿”,通过调解,当事人自愿达成的协议只能靠当事人自觉履行。

虽然《人民调解法》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

可是,一旦当事人事后反悔或拒不履行调解协议时,没有强制执行权力的调解组织就无可奈何了。

(五)基层人民调解员接受培训少,专业知识缺乏,调解效果差、效率低
《人民调解法》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对人民调解员进行业务培训。

然而,由于经费紧张,很少有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组织基层人民调解员进行业务培训的,不仅如此,现在多数基层人民调解员是由基层政法主任兼任,并且多数政法主任是由年轻人担任,由于基层干部的工资低,待遇差,费用报销难,不少年轻的调解员任职时间不长就外出打工挣高工资去了,所以,基层人民调解员的变动十分频繁,这就造成了多数基层人民调解员专业知识缺乏,工作能力难提高。

所以在实际调解工作中,不少基层人民调解员不会做调解笔录,不会制作调解协议书,甚至有些调解员在调解时说不了几句专业话就“卡壳”了,有些人民调解员经常被能说会道的当事人驳得哑口无言,所以调解效果差、调解效率低。

二、做好新时期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对策
为了充分发挥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积极作用,牢固守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第一道防线”,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围绕党和国家新时期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难点与对策第2页
的工作大局,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中的难点问题。

1, 进一步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领导,优化人民调解工作环境
各级党委和政府应高度重视基层人民调解工作,把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作为密切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的重要途径,切实加强领导。

同时,还要把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议事日程,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保障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正常开展。

另外,还要切实解决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要为基层人民调解员排忧解难,要及时为他们解决办公经费,真正落实他们的工作补贴,要让广大基层人民调解员放下思想包袱,心情舒畅地全力以赴地投身到人民调解工作中去。

2,加强对基层人民调解员的培训,提高基层人民调解员的业务素质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每年至少应组织一次基层人民调解员业务培训,乡镇人民政府应依托乡镇司法所至少每季度组织一次人民调解员业务培训,要通过长期多次的业务培训,来促进基层人民调解员提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促进人民调解员提高调解纠纷的效果和效率。

3、建立民间纠纷证人作证补偿制度和奖励制度
基层人民政府应拿出专门经费,对重大疑难纠纷证人的误工费、交通费及相关损失进行补偿。

同时还应对重大疑难纠纷的重要证人的作证行为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消除证人作证“吃亏不讨好”的现象,以此来调动证人作证的积极性,促进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顺利开展。

4、加强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工作,提高人民调解协议的履行率。

《人民调解法》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有效的,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完全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这就从法律的层面有效地解决了人民调解协议履行率不高的难题。

然而,目前各地对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工作的宣传还不够,基层干部和群众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可提高调解协议履行率、避免再次发生纠纷的有效途径。

所以,各级政府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法院应通过会议、电视、广播、报刊等形式加大对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宣传力度,进一步落实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工作措施,从而有效提高人民调解协议的履行率。

5、健全人民调解制度,规范人民调解活动
《人民调解法》虽然对人民调解组织应遵循的原则,受理民间纠纷的范围和条件,以及在人民调解活动中纠纷当事人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对人民调解制度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使基层人民调解员在实际调解工作中很难操作,所以,司法部或省司法厅应根据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对以往的各项人民调解制度进行修正和完善后予以公布,作为对《人民调解法》的补充,如对参加纠纷调解的各方代表人数应作出限制性规定,避免参加调解的人员过多过杂而影响调解效果的情况发生。

再如应强制性规定人民调解员调解重大疑难纠纷时必须制作调查笔录、调解笔录和调解协议书,必须建立调解档案,以避免事后当事人翻悔或拒不履行调解协议时,调解组织无任何文字依据而无法做相应的工作。

有了具体的法律规定,有了完善的人民调解制度,人民调解组织就能够顺利地开展调解工作,人民调解工作就能够更快地迈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