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翻译,突破实词、虚词和句式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1~4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
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
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
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有葛友者,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
盗闻,多出自首。
自是外户不闭。
河北发民浚河,调及它路,齐当给夫二万。
县初按籍三丁出夫一,巩括其隐漏,至于九而取一,省费数倍。
知洪州。
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
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
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加直龙图阁、知福州。
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
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
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
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
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
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
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徙明、亳、沧三州。
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拜中书舍人。
甫数月,丁母艰...去。
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1.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拜中书舍人B.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拜中书舍人C.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拜中书舍人D.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拜中书舍人解析:选B。
先结合前后句把握大意,再根据动词与搭配关系可断开。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
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解析:选D。
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学常识的知识积累,联系文中具体内容分析作答,D项,《论语》不是“六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巩机敏强识,年少有才。
数百字的文章,他读完就能脱口成诵;十二岁试着写成《六论》,言辞奇伟,由此声名闻于四方。
B.曾巩治理有方,善抓根本。
掌管齐州时,以铲除奸盗作为根本任务,既调动百姓参与,又善待自首的盗贼,于是州内安定。
C.曾巩爱护百姓,不谋私利。
朝廷征伐安南时,他事先做好供应军队的准备,不扰民;做福州知州时,他不许官府与民争利。
D.曾巩面对灾情,处理得法。
遇荒灾时他估计仓储不足救济,劝富人就近卖粮给灾民;江西大疫,他命县镇、驿站备药待需。
解析:选A。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A项,名闻四方是弱冠之时,强加因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
译文:(2)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
译文:解析:这两句话的翻译,要注意文言实词和句式。
第(1)句,“饮食冠裳”,均活用为动词;“假”,给;“辇”,载着;“夸徇四境”,省略句。
第(2)句,“授帖于府庭”是介词结构后置句,要注意调整。
答案:(1)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载着赏给他的钱财,让他在四处夸耀。
(2)曾巩在官府公开张贴文告,拒绝私下赠谢,来杜绝身边人窃取贿赂的弊端。
【参考译文】曾巩,字子固,建昌郡南丰县人。
他从小就机智敏锐,数百字文章他能脱口成诵。
十二岁时,尝试写《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
刚到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
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认为很是奇异。
考中嘉祐二年进士。
出京担任越州通判,当年收成不好,曾巩估计常平仓的粮食不够来救济百姓,而分居在四方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邑求得救济。
于是他告诉下属各县,劝说富人自行按实情报告粮食数目,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按着比常平仓稍高一些的粮价卖给贫民。
百姓得以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
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治理政务以痛恨邪恶、严打盗贼为根本。
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
曾巩调配了三十一个人,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查看、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出动都能将盗贼擒获。
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他到官府自首。
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载着赏给他的钱财,让他四处夸耀。
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
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河北发派百姓疏通黄河,从其他各路征调民力,齐州应当出民夫两万人。
各县起初按照户籍,让三个男丁出一个夫役,曾巩搜括了隐瞒和遗漏的户口,使之达到了九人派出一个,从而节省了好几倍的费用。
调到洪州。
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驿站,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把他们医治的效果记载下来,以多寡分出成绩的优劣。
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
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
曾巩则事先(提前)分别处理(筹划安排)部队突然聚集时的吃住问题,军队离开,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加直龙图阁、任福州知州。
南剑州将乐地方的盗匪廖恩被赦免向官府投降,余下的部属溃散以后又纠合在一起,暗地里结成团伙,遍及各个州,一个尤其凶残暴虐的盗匪根本不听招降,当地百姓非常恐惧。
曾巩设计谋抓住了他,接着相继出来自首的有二百多人。
福州佛寺很多,僧侣认为佛寺的富饶有利可图,争着想做寺院主持,行贿之事公然进行。
曾巩让僧徒们共同推选主持,将推选的人记录在册,按次序补缺。
在官府公开张贴文告,拒绝私下赠谢,来杜绝身边人窃取贿赂的弊端。
福州没有职田,官府每年用卖园圃蔬菜来增加薪俸,太守自己收入常常三四十万。
曾巩说:“太守与民争利,怎么可以?”就停止了这种做法,后来的官员也不再这样获取收入了。
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曾巩负有才名,长期任地方官,社会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
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后辈晚生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
他被任命为中书舍人。
几个月以后,因母丧离职。
又过了几个月,曾巩也去世了,终年六十五岁。
曾巩写文章,引古论今,纵横捭阖,而且越写越好。
他的写作以“六经”为本,借鉴司马迁、韩愈,当时善于写文章的人,很少能超过他的。
二、(2016·湖北荆州市临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邓皇后讳绥,太傅禹之孙也。
父训,护羌校尉;母阴氏,光烈皇后从弟..女也。
后年五岁,太傅夫人爱之,自为剪发。
夫人年高目冥,误伤后额,忍痛不言。
左右见者怪而问之,后曰:“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怜为断发,难伤老人意,故忍之耳。
”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
诸兄每读经传,辄下意难问。
志在典籍,不问居家之事。
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
父训异之,事无大小,辄与详议。
永元七年,后与诸家子俱选入宫,入掖庭为贵人,时年十六。
恭肃小心,动有法度,和帝深嘉爱焉。
及后有疾,特令后母兄弟入视医药,不限以日数。
后言于帝曰:“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
上下交损,诚不愿也。
”帝曰:“人皆以数入为荣,贵人反以为忧,深自抑损,诚难及也。
”帝每欲官爵邓氏,后辄哀请谦让,故兄骘终帝世不过虎贲中郎将。
元兴元年,帝崩.。
殇帝生始百日,后乃迎立之。
尊后为皇太后,太后临朝。
是时新遭大忧,法禁未设。
宫中亡大珠一箧,太后念,欲考问,必有不辜。
乃亲阅宫人,观察颜色,即时首服。
左右莫不叹服,以为圣明。
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
自太后临朝,水旱十载,四夷外侵,盗贼内起。
每闻人饥,或达旦不寐,而躬自减彻,以救灾厄,故天下复平,岁还丰穰。
(选自《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有删节)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B.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C.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D.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解析:选C。
理解句意后,抓住关键名词“安帝、殇帝、事事”和分数表示法断句,“太后定策/迎安帝”一句中间可断可不断。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弟”,唐以前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唐以后指同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同今之“堂弟”。
B.“诸生”,是古代中国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明清后又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C.“陛下”,本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进言天子时须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后成为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敬称。
D.“崩”,古代对死的一种讳称,专指皇帝的死亡,意义相同的词语还有“崩殂、驾崩、仙逝、薨、不禄”等等。
解析:选D。
D项理解错误。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士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仙逝即去世,像仙人一样离开人间,是对“死”委婉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