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二局调研报告

十二局调研报告

中铁十二局调研报告一、企业基本情况(一)机构设臵中铁十二局下设三类单位:工程公司(即全资子公司)、一次性工程指挥部和区域指挥部。

目前拥有14家全资子公司(包括11家工程公司以及铁道大厦、房地产公司、物资公司)、31个一次性工程指挥部、十几个区域性指挥部。

十二局组织架构设臵的指导思想是突出子公司建设,控制分公司建设,目前没有设立分公司,局本部下设20个部门,机关定编248人,现员150人(有部分人员在指挥部工作),组织机构精干高效。

(二)职能定位局本部职能以理念整合、制度规范、承揽任务、绩效考核为主,侧重于市场开发,尤其是铁路市场和重要路外市场、海外市场的开发,没有作业人员、机械设备等生产资源;工程公司是项目管理的责任主体,主要以生产组织、经营核算为主,负责工程项目管理,拥有大量的生产资源;一次性工程指挥部是局临时性派出机构,主要负责特定工程的进度、质量、安全、信誉、效益等,对外代表局协调与业主、监理、设计院等相关方面的关系,对内协调各参建工程公司的关系;区域指挥部是局长期派出驻地机构,主要负责市场开发、项目营销和区域维护,是全局营销的责任主体,同时对区域内项目的进度、安全、质量、信誉等方面-1-负有监管职能,对存在的问题实行“零报告”制度,确保在建项目不影响区域市场经营。

(三)员工队伍至2010年底,全局员工16500余人。

其中专业技术人才9000余名,教授级专业技术人员30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900多名,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500多名,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600多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2097名,其中博士1名,硕士83名,本科生6406名。

现有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的9名,省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6名,集团内部专家50名。

短期合同工7000余名(签订临时聘用合同,缴纳相关保险,不缴纳住房公积金,不纳入正式编制,主要服务于现场),队伍建设以培育领工员、测量、试验、物资等专业的技术工人为重点,充实一线力量,满足施工生产需求。

(四)经营状况2010年全集团新签合同额544亿元,完成施工产值435亿元。

通过科研费用抵扣以及西部大开发、高新技术企业等税收优惠政策,全局缴纳企业所得税税率约为8%,税赋额度较低,全局连续10年保持无银行贷款的记录。

各子公司发展较为均衡,财务状况良好,没有一家亏损单位。

2011年计划新签合同额640亿。

(五)内部关系1.局与工程公司的经济关系。

一是利润分配关系,局以投-2-资者身份管理工程公司并收取投资分红(局只增加所有权,利润留存各工程公司);二是总包与分包关系,根据以支定收的原则,局收取一定的分包差价,收取比例约为工程造价的2%~3%;三是内部资金拆借关系,内部资金实行有偿占用,按照银行同等利率收取占用费,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和内部信贷管理。

2.局与派出机构的经济关系。

局与一次性工程指挥部、区域指挥部之间实行分账管理,主要管理手段是工资核定和经费控制。

对于一次性指挥部以“以支定摊”为原则,费用总额经局核定后向参建单位摊派;对于区域性指挥部,根据中标项目的预期收益提取指挥部经费,支出总额由局逐年、逐项目核定,费用包干使用。

3.工程公司与项目部的经济关系。

工程公司对项目部的费用控制按照成本“零利润”的原则确定,项目部为成本中心,两级法人为利润中心,业主结算与工程公司批复责任预算的差额全部上交企业,项目经理部原则上不反映盈亏。

(六)特色成果十二局最具特色的管理是成本管理,获得了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中国铁建两次召开成本管理现场会,总结推广十二局成本管理经验。

另外,铁路建设领域目前所推行的架子队管理、标准化管理,也都是从十二局引进和推广而来。

近年来,十二局创新管理并没有止步,2007年被确定为“案例推进年”,通过身边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来警戒员工,规范行为;2008年被-3-确立为“科学管理年”,积极探索和总结“京沪实验室”所形成的管理标准和运行模式,组建17个专家组,从不同业务类别进行研究归纳;2009年被确立为“标准化管理推进年”,力求实施一体化和规范化管理。

二、企业管理的主要做法(一)工程项目管理1.项目管理模式。

项目管理的责任主体是各工程公司,局只负责重、难、大项目的管理和监控。

局按照项目总体规模、技术特点等情况,实行项目分级管理:大型铁路工程项目(规模一般在30亿元以上)成立一次性工程指挥部,协调和指挥各参建单位组织生产;技术相对简单、规模相对较小(30亿元以下)的项目成立代局指,以一个工程公司为主,其它工程公司参与施工生产;非铁路项目由工程公司独立管理。

2.协作队伍管理。

协作队伍管理的职能部门是人力资源部,局规定招聘的协作队伍必须具备正规资质,并建立协作队伍内部注册制度(即准入制)、协作队伍信誉评价制度和劳务工工资代发制度。

协作队伍选择的一般程序为:项目部根据工程需要提出使用申请→工程公司审查→招标确定→工程公司或局批准→签订用工合同。

提出了“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的协作队伍管理理念,要求合理确定分包单价,积极解决劳务工生产生活困难,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制度,与信誉好的劳务公司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4-3.架子队管理。

十二局在按照铁道部51号文要求推行架子队管理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内部资源不足,特别是管理和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架子队难以大面积推广;二是加大了企业用工成本;三是由自己职工管理协作队伍存在法律障碍,管理难度很大,增加了劳务风险。

针对这种情况,十二局经过充分研究和论证,确定了推行架子队管理的基本原则:既满足铁道部51号文件要求,又不违背企业自身实际,不改变企业组织架构,避免无限制地增加企业经营风险和用工风险。

主要做法是:一是架子队实行动态管理,原则上每一项目部下设一个架子队,架子队随着项目结束而撤销;二是架子队长一般由项目部副经理担任,其他成员均为兼职,以解决管理和技术人员短缺问题;三是架子队作业层使用整建制协作队伍,并签订劳务分包合同,杜绝大包;四是强化对作业层的监控和管理,严禁以包代管,实行劳务工工资代发制度;五是对高技术、高风险项目规范实行架子队管理,十二局在山西境内太古高速的西山隧道总长超过10公里,地质条件恶劣、技术难度大、安全风险高,十二局严格按照架子队模式配齐配强管理人员,将现场管理、技术量测、设备配臵、物资采购等关键工作全部掌控在自己手中,并成立两个机械作业队,实行分工序劳务分包,对协作队伍分而治之,目前安全质量受控,潜在收益可观。

4.信息化管理。

局高度重视项目信息化建设,通过视听会议系统、财务集中核算系统、项目管理系统等多个信息系统软件-5-的推广运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逐步达到足不出户即可管控项目的目的,满足了企业规模扩张的需求。

十二局建安公司投资近百万元兴建了企业网站,并试点运行了项目远程监控系统,运行效果良好。

(二)营销管理方面1.职能分工。

局经营计划部统管全局营销工作,负责项目信息筛选汇总、铁路项目投标组织、区域营销资源协调以及与铁道部有关部门的日常沟通、全局二次经营等;区域指挥部隶属局管辖,由集团公司副职领导总负责,一般定员10至20人,最多的接近百人,单设财务,根据中标项目毛利率提取经费,负责区域内铁路和非铁路项目营销,以及区域市场的巩固与维护,兼管区域内所有在建项目的施工、安全和信誉评价,具有对一次性工程指挥部的监管职能;区域经营部隶属局管辖,一般在10人以内,由集团公司副总经济师或总经理助理负责,不设财务,费用采用报销制,营销上的职能与区域指挥部类似,但地位稍低,还兼有“暗查私访”的职能,如在建项目出现损害市场信誉的趋势、问题时,可直接向局领导汇报,责令其整改;北京办事处配备了公关组和专家组,公关组拥有一批车辆和服务人员,负责对国家有关部委、要害部门的日常服务工作,专家组隶属经营计划部管辖,有数名工程和工经类专家组成,主要负责二次经营的营销策划、重点跟踪和费用签证工作;各工程公司下设经营计划部,但一般不设对外营销机构,营销人员主要配合局工作,对外营销行-6-为较少。

2.实行区域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

十二局市场营销的突出特点是实行区域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坚持以生产促营销、以生产保营销的理念进行滚动发展。

主要做法是:区域性指挥部和区域性经营部不直接参与施工生产,但有权了解、干预区域内在建项目施工,掌握内部市场准入,对参建公司实行优胜劣汰。

3.经费提取与收益率密切挂钩。

区域指挥部日常经费按区域内施工项目合同额的 1.1%左右提取,其提取的前提是中标项目预期利润率必须达到6%以上,利润率不同则提取的比例不同,利润率越高提成越多。

项目预期利润率核定分为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定量核定是指合同价与成本价的比较,定性核定是指预期的调概索赔数额。

每个项目的经费提取系数由局审定,支出由局总控,节余不收回,留区域指挥部滚动发展。

区域经营部日常经费由局按计划拨付,费用支出由局核销。

另外,营销工作还实行风险抵押制,主要围绕承揽任务总额和预期收益率两大指标,年终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

(三)责任成本管理。

十二局早在1991年就开始探索实践成本管理,经过二十年的继承和发扬,已经形成了一个系统工程,是企业效益的加速器和孵化器,其精髓主要有以下几点。

1.确立成本管理四大原则。

一是成本管理系统集成的原则,二是预控到位的原则,三是确保机制自行运转的原则,四是企业和职工“双赢”的原则。

-7-2.完善成本管理体制。

明确了集团公司、工程公司、项目部三级职责和权限。

集团公司为责任成本监管层,主要负责建立责任成本运行机制和操作模式,完善有关政策规定,敦促各单位规范执行;工程公司为责任成本控制层,主要职能是审批和下达项目责任预算,确定上交款比例,核定项目部岗位工资和效益工资总额;项目部为责任成本执行层,负责落实工程公司下达的责任预算,实现上交款目标,通过降低成本来提高职工收入。

3.推行“两挂钩”运行机制。

一是工程公司向项目收取上交款与责任预算总额挂钩,工程公司对项目中标价负责,项目部对责任预算负责;二是职工收入与责任预算执行结果挂钩,企业为职工提供岗位工资,职工通过自己努力创造效益工资。

4.贯彻“两不准”制度。

“两不准”是指工程公司没有向项目部下达责任预算,不准收取上交款,项目部没有开展责任成本管理,没有实现责任成本目标不准发放效益工资。

5.实施“抓两头、促中间”策略。

“两头”是指工程公司总经理和项目部的全体职工,“中间”是指项目经理,即通过调动工程公司总经理和项目部职工的积极性,把两头的动力、压力传递给项目经理,促使项目经理主动地抓责任成本工作,实现总经理和全体职工对企业管理的不同愿望。

6.构建“一个体系、六项制度”的操作模式。

“一个体系”是指在项目开工前, 必须对成本管理的各项工作以岗位责任制的形式,建立起责任控制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