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视野下的学校和学校教育
一、人类学的学科特点
人类学与教育学原理、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等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不拘泥于学科的视野,不受本学科的局限。
能够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广阔的文化视野,结合多方面的现实与背景。
站在分析、理解、关怀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摒弃单纯的学术领域的纠缠,把教育与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首先,在研究目的方面。
教育人类学不是对教育现象作孤立的静态的分析,而是注重对教育现象产生的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作深入地情景化、脉络化的探究,从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来研究教育这一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及其产生发展的社会原因。
对于教育的个体差异性的理解与尊重,远远超过了对于教育的普适性和规律性的追求。
其次,教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充分体现了其学科的特点。
教育人类学研究最大的特点是跨文化研究,它不仅为教育人类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研究视野,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多角度地审视和考察教育问题,而且能够超越自身文化的局限性,借助于新的思维方式和学科体系研究教育问题。
其中教育人种志尤其深刻地体现了跨文化比较研究的精髓和原理。
教育人种志的核心概念是教育实地研究和教育参与观察,亦译作田野工作或田野研究,并强调对调查作出公正客观的描述。
实地研究通常意味着研究者要长时间“居住在”研究所在地。
不论研究对象是一所学校的—个班级、—个市郊的群体还是—个村社。
研究
者还要同当地人保持密切的交往和联系。
包括习得当地人的语言,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
获得当地人的观念。
并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员。
而在教育人种志研究中。
学校和课堂则是最适合的场所。
二、从人类学中看学校
在人类学之外已有多种对学校的界定,例如:“学校像是社会机会的分配机构;像是调节劳动市场平衡的储备装置:像是赞成社会不平等制度的合法机构:像是行使象征性权力和根据年长一代的经济利益驯化年轻一代的场所: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人才资本的投资;成了以功绩换取社会地位的文化资本的积累……”然而这些都是从社会、经济等的角度来给学校下定义,教育人类学力图从文化的角度揭示学校最普遍的本质功能,真正把握现代学校的本质。
首先学校是文化传递的工具。
学校肩负着向下一代传递本民族文化、态度、价值观的重任,从而使下一代继承了一种作为不断发展现象的文化,也使得下一代在继承文化的同时不断创造新的具有活力的民族文化。
美国教育人类学家迪西说:“学校是促进符合和支持主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规范与社会目标的教育。
”因而学校肩负着的是传递社会主流文化价值的责任,是主体文化实现其社会目的的最重要的场所。
其次,随着人们对年轻一代、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也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上的不诚信、不公平的现象的日益凸显,人们把理想寄托于学校,把学校视为人类灵魂的一片净土,学校日益成为社会的样板,不仅学校政策被看成是国家的意图,所有学生获得
的权利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社会公平的基本标尺。
由于教师是学校的骨干,无疑也被强制为社会榜样,被作为社会形象看待。
学校也相当于一个小社会,是不同民族、阶层、种族相互交融的场所,不存在只拥有单一文化的学校。
与其说学校是不同文化相互冲突竞争的场所,不如说是不同文化相互交流争鸣的场所。
学校给学生的应是一种民主、自由、宽松的氛围。
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又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这些不同的观点不会因为老师的偏爱、家庭的优越、群体的优势等原因受到不同等的对待,能够做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要想营造这样的氛围,首先教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如海明斯说道:“态度是根本,但仅有好的态度显然是不够的。
优秀教师以仅仅通过某些习惯性暗示的差异,无意识地表达了对黑人儿童的拒斥和对白人儿童的偏爱。
”因此,这里仍然要强调的是教师自身修养的加强,要时刻谨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来对待,发展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学校也应动员一切力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鞠躬尽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个人是否能在学校中获得机会。
这决定了他一生可能的发展。
三、从人类学中看学校的制度设置
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也可以说是在中国的学校中,实行的是科层化的管理,校长管理主任,主任管理年级组长,年级组长管理
任课老师,老师进而管理学生,一层一级分得很清楚,没有人会越权去管理不属于自己分内的事,他们认为那没有必要,也没有那种责任,只要下达命令就会有人去执行。
校长永远是高高在上、难得见到的人,也只有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或是一年一度的学校大会上才会瞻仰到校长的尊容。
校长的办公室总是在办公大楼的最顶层,人迹罕至,装饰豪华,给人敬而远之的感觉。
而国外的校长职责及办公室设置却更为人性化,更符合教育人类学所倡导的理念。
校长管的不仅仅是学校的大政方针,不只要把握学校的发展方向,更多的是学校的日常管理,更确切的说就是对学生的关心。
按理说,教育学生、检查学生的衣着应该是老师的职责,可是校长却要亲力亲为。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做法是浪费精力,不会整合人力资源的表现。
可是从学生的角度来想,能够得到校长的关心是多么的光荣,在这样一个充满爱的校园里有什么改正不了的缺点。
校长与其他老师一样不是高高在上的,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是学校中的主体,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可以欣喜的看到国内一些城市的教育理念、学校体制正在往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方向发展,新课改的精神也在慢慢被更多的人理解,但也有一些地方仍然墨守成规,所以课改任重道远。
在中国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在学校和学校教育发展的路途上,教育人类学一定会发挥其自身的作用,为自身以及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视野和活力。
参考文献:
[1]瞿葆奎主编、陈桂生等选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冯增俊选编:《教育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