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考纲要求:百家争鸣;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体系: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出现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2.社会原因:⑴经济:井田制崩溃。

⑵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⑶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⑷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出现了“诸子百家”。

3.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道家:老子和庄子。

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韩非子。

4.历史影响:⑴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⑵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主流思想;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5.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

二、孔子和儒学1.孔子的地位:春秋末期,鲁国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孔子的主要思想⑴思想核心:仁,就是“爱人”,就是“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⑵政治思想:主张“为政以德”。

——包含民本思想⑶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等。

如何评价孔子的仁和德?主观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改善劳动人民的生活,稳定社会秩序。

对现代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作用。

但他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是具有阶级差别的仁爱,而非普遍意义上的仁爱。

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无法实现的。

3.贡献政治:担任地方官,政绩显著,成为四方效法的榜样。

后担任鲁国司寇。

教育:创办私学,打破了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

文化: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被后人称为“六经”。

意义: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重大贡献。

三、战国时期儒家代表1.孟子:⑴地位:战国中期人,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二人合称“孔孟”。

⑵主张:A、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成为系统的“仁政”思想。

B、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C、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⑶评价: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提出的主张是为本阶级服务的。

但客观上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发展。

2.荀子:⑴生活年代:战国末期。

⑵主张:A、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B、看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观点。

C、主张“性恶论”,提出通过学习礼义,通过法治来改造人。

⑶特点: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3.孟子和荀子的贡献: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整。

难点解析:1.中国文化具有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请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2.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3.儒家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是什么?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形成过程:A、春秋末期,孔子潜心办学和著述,整理六经,成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B、战国中期,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使儒家思想更加系统;C、战国末期,荀子改造儒家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D、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

(3)主要内容:A、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由此出发,他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主张,包含了民本思想。

B、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成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C、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观点。

3、【学思之窗】:想想看,上面关于“人性”的几种看法,你认为对不对?为什么?你怎样看这个问题?(1)这些观点从不同角度和出发点看问题,都有各自的道理,但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2)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知识链接列表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选修4:孔子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空气空前活跃,形成百家争鸣局面,下列哪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A.诸侯割据局面的影响B.封建制度已经确立C.各国国君重视人才D.教育日益普及2.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基础的是A、孔子创立儒学B、“百家争鸣”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理学的出现3.下列有关孔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活在战国时期B、提出“民贵君轻”C、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D、主张“性本善”4.孟子的思想主张不包括A、施仁政于民B、人民比国君更重要C、提出“三纲五常”D、主张人性本善5.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现在他提出了A系统的“仁政”思想B“民贵君轻”的思想C“人性本善”的思想D轻徭薄赋的思想6.孔子、孟子、荀子学说的相似之处不包括A、主张统治者实施“仁政”B、主张统治者要控制对人民的剥削C、包含民本思想D、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7.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A.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B.“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C.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水则载舟,水亦覆舟8.孟子“仁政”思想的实质是A.改变社会制度的途径B.建立封建统治的基础C.维护劳动人民利益D.加强对人民统治的一种手段9.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百家争鸣”是当时社会大变革的产物B.百家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彼此水火不容C.“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D.“百家争鸣”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重大而深远10.孔子由“仁”进而提出统治者要“德政”,这种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11.孔子教育思想中,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 )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D、“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12.孔子曾周游列国,但倍受冷落的最重要的原因是A、孔子地位低下,B、孔子主张不能满足统治者需要 ( )C、受其它学派打击D、其思想有较大的消极性1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孔子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B、孔子认为周“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

C、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D、孔子认为“礼”和刑罚相对立的14.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葸Xi:畏缩),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尖刻伤人”对这段话不正确的理解是 ( )A、要用礼来加以节制,加以中和,这样才能使言行合度,符合社会规范。

B、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思想基本一致C、“不学礼,无以立”,认为礼是个人修养的落脚点。

D、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15.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 )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A.②③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④16.下列有关孔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孔子整理的“六经”和其著作《论语》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B. 儒家思想经历代损益逐渐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C. 孔子创办的教育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D. 孔子的思想及其学说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影响二、非选择题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论语·颜渊》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章句下》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请回答:(1)三段材料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么做?(3)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会提出“舟水之喻”?后世不少统治者都以此为鉴,举出一典型事例。

1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孟子对曰:“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日,‘何以利吾国?’大夫日,‘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普通百姓)日,‘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满足)。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日仁义而已矣,何必日利?”——《孟子见梁惠王》引自《孟子》材料二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明不高,则光辉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水火之光泽)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显赫)。

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天论》引自《荀子》上述材料反映了孟子和苟子怎样的思想?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价。

(10分)1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材料二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