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胡十六国概述

五胡十六国概述

五胡十六国概述
【摘要】:魏晋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南下西迁,中原尤其是关
中世族、百姓避地河西,使历史上落后的河西地区人口陡增,而作为周秦汉代中原王朝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区的关中一带,则是人口凋残,百不存一。

这一局面直到隋朝统一南北后才出现了转机。

【关键词】:五胡十六国五胡华乱
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和华夏的河西张氏除了建立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胡夏、成汉等十六国之外,此外还有在当时具有较大影响的仇池、代国、高句丽、冉魏、西燕、吐谷浑、谯蜀和翟魏等,实际远不止十六国。

(其中谯蜀、前凉、西凉、北燕、冉魏等国均系华夏人所建)
五胡十六国兴替的历史相当繁乱,这里仅述其大势。

以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为界,这百来年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既人们常说的“胡亡氐乱”。

永嘉(307-313)之乱后“五胡”所建立的多个政权一度为氐族前秦政权所统一,但淝水一战失败后顷刻之间便土崩瓦解。

第二阶段更是祸乱不息,前秦灭亡后北方重又分裂,关中、关东、陇右政局纷乱,民族之间的斗争又出现一个高潮,社会动荡比以前更厉害。

直到北魏统一北方,才结束“五胡乱华”。

历史
五胡十六国时期是北方(有时包括蜀地)在西晋灭亡到北魏统一华北期间的时期,当时南方则为东晋时期。

「五胡」为匈奴、鲜卑、羯(匈奴别支)、羌和氐(包括大月氐、小月氐、巴氐、仇池氐),代表建立北方诸国的主要民族。

但实际上建立者还有汉族(前凉、西凉等等)、高句丽族(北燕)、丁零族(翟魏)、北马兰羌、巴、卢水胡、杂胡、铁弗、乌桓、九大石胡、姜、扶余、坚昆等族。

「十六国」则是源自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鸿私下撰写的《十六国春秋》而得名。

他自北方所有大大小小的七十八个政权中选出国祚较长、影响力大、较具代表性的十六国。

这十六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和四川地区,共有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南燕、北燕及胡夏等国。

疆域范围
西晋末年,全国共有21州。

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诸国的范围大约是华北地区及四川地区。

疆域的变更可分成五期,分别是:前赵、后赵、成汉及东晋时期;前燕、前秦及
东晋时期;前秦东晋对峙时期;诸国混战与东晋时期,此时北方以后燕及后秦最盛;北魏、胡夏、北凉及东晋时期。

行政区划
虽然各国占地不大,但往往分置许多州,以致州境缩小。

由于一些国家采胡汉分治的制度,所以设置各种族专属的行政区。

例如前赵刘聪置左、右司隶及内史,用来统治汉人。

单于左、右辅及都尉,则用来统治胡人。

为求虚名,以表示境域广大,常将境外邻境的州增设于本国内。

例如后燕设置雍州于长子(原属并州),成汉设置荆州于巴郡(原属梁州),南燕置并州于阴平(今江苏沭阳北)。

所以往往多个国家同时拥有同名异地的州。

北魏统一华北后即整合政区。

由于州境缩小,郡失去意义而逐渐废除。

此外,北方诸国会成立侨州郡县以安置流民,通常会依据流民原籍来定新州郡名。

如前燕慕容廆立国于辽东时,他将投奔来的冀州人设冀阳郡、豫州人设成周郡、青州人设营丘郡、并州人设唐国郡。

河西在西晋末已有为流民设置的郡县,在张轨为凉州刺史时,就为秦、雍流民设置武兴郡。

405年,西凉李皓即为南人置会稽郡、中州人置广夏郡。

这些郡县略同于东晋南朝的侨州郡县,只是使用大略的地名而非流民原籍。

政治
五胡十六国时代的统治的一个特色是胡汉分治,将汉人与胡人以不同的制度作统治。

以汉赵(即前赵)为例,刘聪同时居皇帝(汉人的君主)和单于(胡人的首领),汉人以户为单位设官统治,而胡人以落(指以帐篷营生的单位)为单位,设不同系统的官员来统治。

另一个统治特色是,以种族、部族为中心的政军结构。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北方诸国多实行异族分治制度,或称为胡汉分治制度,在一国之中,实行两种不同的军政体制。

对汉族人民,仍按汉族的传统方式进行统治。

对少数民族,则按各自的部落传统进行统治。

这使得军事统帅被分为单于台与都督中外诸军事并立,后来随形势发展渐渐合并。

在军队形式上大致同西晋兵制,具有中军、外军组织及都督、将领等职务。

中军直属中央,编为军、营,主要保卫京师;外军为中央直辖的各州都督所统率的军队。

各国兵权,大多掌握在宗室手里,任都督中外诸军事除了前秦王猛(非宗室)外,有前赵刘宣、刘曜等人,后赵石弘、石斌,前秦苻雄、苻法等人。

这本来是加强朝廷的措施。

但往往变成皇位之争而与太子自相残杀,最后导致亡国。

马蹬,强化骑兵战斗力各国军队以骑兵为主,步兵其次。

各国本民族的部落兵多为骑兵。

随着攻城战的出现以及让汉人编列为军队,步兵数量也逐渐增加。

如前秦南征东晋之际,即以步兵六十万,骑兵为二十七万,不过各国并非都改任步兵为主力。

在兵役制度方面,则是实行本族全民皆兵的部落兵制,并兼有魏晋世兵制的特点。

只要是凡识于战斗的本族人民,皆作为军队基本兵力。

基本上中军为终身制,其家属通常随营聚居,称营户,负责供应军粮。

镇守各地的外军,其随营聚居的家属则称镇户。

营户与镇户都是其兵力来源。

其他人民方面皆实行征兵制,征发各郡、县的各族人民补充军队。

其中汉族兵的来源,还包括来自投降的坞堡和招募的农民,一般都是终身为兵。

农业
有些国家在稳定之后,开始发展经济。

例如后赵石勒在崛起过程中,大厮杀掠。

但在立国后开始发展经济,劝课农桑,颁布的税收却比西晋还轻,经济逐渐复苏。

但在石虎统治之后,劳役汉人,挥霍无度,经济下滑。

另外,有些国家早在开创时期就已经打下基础,做好内政,吸引不少流民投靠。

早在成汉成立之前,已有大批流民投靠巴氐李氏。

李雄建立成汉后,在他统治之下“事少役稀,百姓富实”,成为最安定的地区。

前燕慕容皝在统治辽东时即仿照曹魏,开放荒地让流民种植。

前凉统治的河西地区,由于相对中原较少战乱,大量流民投奔。

农业、畜牧业都有所发展。

丝路也能保持畅通,使得首都姑臧成为商旅往来的枢纽,渐渐发展出“河西文化”。

人口
五胡乱华前北方各族分布图。

在东汉至魏晋时期,北方各族陆续内迁至中原,与汉族一同居住,但是时常受到受汉官欺压或受汉人歧视。

当时北方各族即受汉文化影响。

如匈奴、氐族改用汉姓并学汉语及经书。

中原也流行胡族文化,对于北方民族的生活用具、服装及音乐均感兴趣,并普遍食用牛羊酪浆。

五胡乱华时期处于中国被外族侵占,北方沦陷时期,对中国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他是首次外族入侵中国中国北方沦陷。

五胡乱华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野蛮的胡人对华夏文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华夏文明和中国处于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

幸得有民族英雄冉闵屠胡挽救了中国,这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永嘉之乱以后,中国北方长期沦陷,中国政权流亡南方,建立了东晋。

原先在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农民、手工业者、商贾等也纷纷逃亡到南方,他们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使江南地区日渐富庶和繁华,最终取代中原而成为全国的重心。

形成了一种饱含江南特质的新兴文化;而在北方殖民中国的胡人,为了更好地殖民中国,便大力的破坏中国文化,在文化上用血腥的手段逼迫中国人胡化。

因此中国文化遭到野蛮的胡人的巨大血腥破坏,给隋朝恢复中国提供了难度。

胡人对中原文明成果的破坏和对当地居民的屠杀,使得市民阶级的发展停滞,其政治上的民族隔离镇压,导致手工业者在苛刻的重负束约下,无力改进生产技术,从而迫使商业资本不断向高利贷资本转换。

参考文献:
刘汉东:五凉时期河西人口研究[J];社会科学;1989年04期
李清凌:魏晋十六国北朝的经济开发思想[J];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李清凌:魏晋十六国北朝西北各政权的人才兴国[J];丝绸之路;2009年18期
火焰塔:《五胡录》中国三峡出版社 2010年10月1日
沈起炜:《细说两晋南北朝》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3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