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近代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表现,分析变化的原因②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
③掌握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原因。
2.过程与方法①创设情境,通过图片和影视资料引导学生归纳中国人民物质生活和习俗变化的表现。
②通过材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历史本质特征。
③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知识重难点】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难点:物质生活与风俗习惯变化的原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谈话法,图文教学法【教学准备】教师:多设媒体课件学生:向自己的家长或周围群众从吃、穿、住等方面调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活情况。
【教材教法分析】本课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在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鸦片战争以来动荡中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新生活新风尚。
这些变化一方面说明国门洞开的中国开始向世界的文明靠拢,反证了明末闭关政策必然导致国家落后的现实;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
由于这一部分的内容和同学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所以我们可以大量的使用图片,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打出一组衣、食、住等方面的图片的今昔对比,指出:“我们的生活在变化着”,导出本章标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再用复习旧课的形式向学生说明“近代”指的是鸦片战争以后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一段历史。
从而明确本章所讲述的是鸦片战争后至今的社会生活的变化。
然后指导学生整体把握整章内容的三个方面。
二、主要问题掌握鸦片战争以后、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后三个阶段人们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三、探究过程(一)动荡变化中的近代社会生活1.背景由于前面已经明确过“近代”的时间概念,教师设计问题,通过复习旧课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背景: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鸦片战争的结果?签约的地点?《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一是由于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长期的“闭关锁国”的政策,随之西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风俗也传入我国,并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社会生产、社会生活;二是此后中国的有识之士,不断地在“向西方学习”中探索救国道路,西方的思想文化传入中国,西方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俗也进一步传入我国。
我国社会的社会生活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从我国的东南沿海开始,其中变化最大的是上海。
2.表现(1)断发易服过渡:生活的变化主要就是衣食住行的变化。
看书第60页的引言、图片以及相关内容:中国近代,在穿衣打扮上出现了什么现象?补充关于剃发、梳辫子的介绍:剃发是女真族的风俗习惯之一,历史上,剃发垂辫这一习俗,存在于多数北方游牧民族之中1644年,清军入关后颁发“剃发令”,引起汉人强烈反抗,不得不暂缓施行。
次年清兵进军江南,再度颁发严厉的“剃发令”,规定清军所到之处,无论官民,限十日内尽行剃头,削发垂辫,不从者斩。
其执行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经过几十年的斗争,满族封建统治者取得了胜利,汉族大部分生者都剃发结辫,改穿满族衣冠;坚持不愿改换衣冠者要么被杀,要么逃到海外,要么遁入空门,带发修行。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易服”政策对汉族影响极深,到辛亥革命推翻清帝国,号召民众剪去辫子时,仍然有许多人不愿意剪,原因主要是害怕剪去鞭子后被官府杀头。
多媒体显示清朝的装束,以及民国初年剪辫子的图片。
多媒体打出鸦片战争前后服装的变化: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旗袍的演变。
多媒体打出材料: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
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材料二:……断发易服是清王朝最忌讳的事,清初用暴力手段强制汉人剃发留辫,又岂能在清廷的子孙中断送这一祖制,然而正是断发易服又成为点燃人民大众反清斗争的火种。
……断发易服成为动员民众支持革命最有力的召唤。
……广东省宣布独立之时,老老少少争先恐后地剪辫子,一日有20余万人,中山县纷纷成立剪辫会,一直深入到农村小城镇,剪辫子成为中国人的盛大节日。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结合以上材料和书本第60页图片、引言回答:①揭开断发易服序幕的是什么事情?②中国人提出断发易服的主张是在什么时候?真正开始断发易服又是在什么时候?③康有为为什么要提出断发易服的主张?④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除了是移风易俗以外,还具有什么政治意义?关于吃和住方面和风俗习惯的变化,由学生结合书本内容自主概括:(2)食:西式食品(3)住:花园洋房(4)风俗习惯::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婚丧仪式简约;社交礼仪(握手鞠躬),称呼平等,改用阳历,增添节日等。
在学生概括的过程中用多媒体显示变化的图片资料。
简要介绍缠足:缠足,又称裹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对女子自幼儿期时以布紧缠双足,使足骨变形足形尖小,行路只能以足跟勉强行走的做法。
缠足能够沿习千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婚姻,婚姻的好坏取决于脚的大小,实际上女人一生的意义都在这双脚上。
(二)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过渡:尽管在20世纪初,近代中国一些通商城市的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相对于原来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更是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化。
首先用多媒体打出各种票证的图片,学生结合书本知识思考:人们购物用票证说明了什么?再请学生从吃、穿、住、风俗习惯等方面介绍向家长了解到的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活情况,再列举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情况。
再用一系列对比图片增加学生的直观印象,对比得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生活有所改善。
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的结论。
多媒体上打出结构图: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生活有改善。
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后温饱未能解决食品丰富,结构合理灰蓝黑追求时尚(2)表现草房、平房楼房、商品房风俗的变化:社会风气、婚姻制度、休闲生活附课件【本课相关知识链接、拓展延伸的知识点或与本课相关的背景资料】1.辫子的“去”与“留”关系重大中国古代素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轻易毁伤的说法。
而剃(脑门上大部分)发留辫则是满族人的习俗。
但随着满族势力不断向中原扩展,头发问题便成为服从与反抗的标志。
1621年,努尔哈赤在攻克辽沈之后,曾下令强迫汉族人剃发留辫。
在1645年清廷入主中原之后,发辫问题就进一步成为一个重大而关键的问题,剃发留辫成为是否认同满族贵族统治的重要标志,下令“叫官民尽皆剃头”,否则“杀无赦”,还有“一个不剃全家斩,一家不剃全村斩”这种连坐法法令。
对于汉族人而言就有“留头不留发”和“留发不留头”这种非此即彼的生死抉择,因此说这种习俗的形成本身就包含有征服和被征服的含义。
毫无疑问,太平天国起义军的蓄发行为可以被视为是对清政府统治的反抗,在南方一带往往称太平军为“长毛”。
但随后出现的剪发辫的行为则原因复杂,既有向西方社会风俗靠拢的含义,也有表示与清政府决裂的意义,并成为近代习俗改革中最具革命性的行动。
——庄永敏主编《中国近现代历史案例教学》2.缠足起源之迷关于缠足的起源,说法不一。
有说始于隋朝,有说始于唐朝,还有说始于五代。
一些学者经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起于北宋,五代以前中国女子是不缠足的。
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蛮》一词,咏叹缠足。
古语云:“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古代妇女缠足是个异常痛苦的过程,通常会选在女孩五六岁时开始缠足,因为脚骨还未长大、长硬,较易收效,目标是将小脚缠成符合“瘦、小、尖、弯、香、软、正”七个要诀的小脚。
在大人软硬兼施下,尤其是“不缠足,将来嫁不出去”的威胁,使得女孩子纷纷缠足。
缠足主要有试缠、试紧、裹瘦(裹脚头)、裹弯(裹脚面)、保养等几个步骤。
3.妇女缠足越来越少自19世纪80年代一些先进分子提倡戒缠足以来,南北方的大小城市逐步展开了反对缠足的移风易俗活动,但是始终没有形成大的浪潮。
一直到辛亥革命孙中山临时政府颁布“劝禁缠足文”,改造旧习俗的活动才真正在各大城市开展起来,得到人们的响应。
但是,戒缠足移风易俗的活动在广大农村仍然收效甚微,不仅没有广泛开展,而且在国民政府一再颁布禁令之后还是没有什么成效。
20世纪20~30年代,一些研究民俗的学者在乡村进行田野调查,还看到相当多的妇女缠着小足,行动不便。
甚至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乡间缠足还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
可见,城市中流行的新风气并不能很快在农村得到响应,有时甚至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使农村观念得到更新、改造。
——孙燕京主编《晚清社会风尚研究》4.近代服装的变化在儒家看来,易服色是接受上天的意志而改朝换代的一种标志,所以服装的变化具有革命的意义。
近代以来,一些有志于改革的人从这种传统理念出发来提倡变革。
如康有为为了给他的变法寻找社会基础,不止一次地上书,提出中国“守旧者固结甚深,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足见服装对造就中国人社会心理的影响之深。
服装改革起自公共权力部门的服装,如军队和警察,主要是模仿西方和日本的样式。
后来学生开始穿一些“洋服”。
民国建立之后,随着旧的服装规定的废弃和当时复杂的社会风尚,中国人的服装穿着进入多元化时期,有的穿西服,有的长袍马褂,同时有西服中服混穿的。
民国初年,出现过一股强烈的服装崇西潮流,原因在于辛亥革命的整个制度构想是直接来源于西方,当时的革命党人大都有在西方生活的经历,因此在生活方式包括服装特色上都比较西方化,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当时的社会时尚。
民国后的社会舆论强调:“民国新建,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
今世界各国,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
”但由于当时西式服装的主要原料是进口的,为了保护民族工业,民国政府在制定新的礼服式样时,保留了一款传统的中国服饰作为礼服,但传统帝国时期通过服装便可辨认身份的特征已经彻底没有了。
——庄永敏主编《中国近现代历史案例教学》5.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轨迹取火之物,向用火石,其色青黑,以铁片擦之,即有火星射出,与纸吹相引而生火,人家莫不备之;光绪乙未、丙申之际,始改用火柴,俗称“自来火”,为欧洲之输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