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齐文化发展简史

齐文化发展简史

齐文化发展简史所谓齐文化,也就是齐人创造的、存在于特定历史时空的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齐文化存在的时间,一般是从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封齐建国开始,至公元前221年田齐为秦所灭结束。

从文化渊源的角度,时间可上溯至距今8000多年的东夷文化时期;从文化影响的角度,可下延至西汉武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止。

齐文化存在的空间,主要以春秋后期时的齐国疆域为主要范围,包括今天的鲁北、鲁中及山东半岛地区(也就是“海岱之间”的山东地区)。

齐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地域文化之一,别具一格,特点明显。

从文化模式的角度观照,在地理环境上,齐文化是半岛濒海型文化(非完全海洋文化);在经济结构上,齐文化是农工商一体化的复合式经济文化(非完全的工商经济文化);在政治思想领域内,齐文化是以忠君爱民相统一、礼法结合、义利并重为特色的兼容式政治文化(非纯爱民、法制文化);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审视,齐文化又显现出与其他先秦地域文化迥乎不同的变革性、开放性、多元性、务实性和智慧性。

综上所述,齐文化是一种崇尚改革开放、追求务实创新、主张以智取胜的先进文化,可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光彩夺目的文化瑰宝。

两周时期的齐国,与古希腊大致处于同一阶段,她们各具特色,交相辉映,可称得上是古代世界东西方两颗璀璨的明珠。

而八百年齐国故都临淄,作为齐文化发祥地和中心,更是久负盛名。

周至汉时期,临淄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都市,为中国最重要的冶金、纺织、制车、制陶、漆器制作、铸镜、手工业科技中心和海盐、丝绸贸易最大集散地,有“东方古罗马”的美誉。

齐文化的源头——东夷文化东夷,指活动在夏、商、周统治中心以东的东方部族。

其活动范围包括今天山东全省、河北省东部、河南省东部、江苏省北部等地区。

东夷族同华夏族一样,也有高度发达的文明。

40万年以前的沂源人与北京周口店猿人几乎同一时期,他们活动在以沂源为中心的泰沂山脉中段地区,创造了丰富的旧石器文化,可以说是东夷文化的源头。

东夷文化从距今8500年开始,依次经历了距今约8500~7800年的后李文化——距今7300余年的北辛文化——距今6500年前后的大汶口文化——距今约4500年的龙山文化——距今约4000至3500年的岳石文化等阶段。

他们发明了薄如蛋壳、表面光亮如漆的“蛋壳陶”,开始饲养家畜、修筑城墙、种植水稻、冶炼青铜、创造文字。

按照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考察文明起源的四大因素(文字、城市、金属器具、礼仪)来加以科学审视,我们可以断定,东夷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而淄博、临淄文化源远流长,根基深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齐文化的奠基者是姜太公姜太公名尚,字子牙,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

他辅助周文王、周武王灭商兴周,因首功被封于齐。

公元前1045年,他击退了莱人的进攻,建立了齐国,定都营丘(今临淄)。

姜太公建立齐国以后,首先以法治国,安定民心。

他诛杀了以所谓的“仁义”乱齐的司寇营汤,和以不合作的姿态和平对抗齐国政权的“贤人”狂矞、华士兄弟,使齐国混乱的局面迅速得到了安定。

仅仅五个月时间,就去向周公汇报了安邦定国的政绩。

姜太公在政治上推行尊贤尚功的政策。

就是选拔有才能的人做官,吸收大批当地东夷土著中的人才加入到齐国统治阶层;在文化上推行“因其俗,简其礼”的开明政策。

所谓“俗”,指“夷俗”,即当时当地东夷人的生活方式;所谓“礼”,指“夷礼”,即当时当地东夷人的礼仪制度;所谓“因其俗,简其礼”就是尊重东夷人的文化传统,不强制推行周礼,而是从齐地实际出发,务实地创造了既让齐民乐于接受,又不太悖周礼的新制;在经济上倡导“农、工、商”三宝并举、“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的宏观战略。

齐国初建时沼泽遍布,土地盐碱化严重,自然条件恶劣,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极其不利。

姜太公因地制宜,在注重发展黍、稻生产的同时,利用境内矿藏丰富、鱼盐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冶炼业、丝麻纺织业、渔盐业等手工业;还利用齐国交通便利、人民有重商传统的优势,大力发展商业,推行与列国通货的外贸政策。

在这种开放的经济政策指导下,齐国制造的冠带衣履畅销天下,鱼盐流通列国,诸侯纷纷前来朝拜,其他诸侯国的人和财物纷纷流归于齐国,络绎不绝地汇聚到齐都营丘。

这样,齐国由偏僻荒凉的小国、穷国,逐步兴盛发展成为雄居于东方的大国、富国。

齐文化的第一次高潮发生在齐桓公时期(公元前685年—公元643年)公元前685年,姜小白登上君位,就是齐桓公。

他不计一箭之仇,拜管仲为相。

管仲继承发展了太公思想,辅佐齐桓公,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很快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

在行政方面,管仲推行了“四民分业”、“三国五鄙”制度;在经济方面,农业上,管仲提出“均田分力”,推行“相地而衰征”的土地税收政策;工商业上,管仲提出“官山海”,实行盐铁专卖;又设“轻重九府”(掌管财政货币的机构)、铸造钱币;还鼓励外贸,“关市几而不征”(进出境和市场对外商只进行登记管理,不征税),使齐国经济开始繁荣起来。

在军事方面,管仲强调寓兵于农,“做内政而寄军令”,将军事编制隐于行政编制之中;在人才培养和管理方面,管仲推行了“三选法”的官吏选任制度;在社会保障方面,管仲实行了“九惠之教”。

“九惠之教”包括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病、通穷、振困、接绝等9个方面的内容。

在外交方面,管仲建议桓公要“以尊王攘夷相号召”,使海内诸侯望风归附。

管仲所说的“尊王攘夷”,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认周天子的地位;联合各诸侯国,共同抵御戎、狄等少数民族对中原华夏族的侵扰。

经过管仲全方位的改革,齐国国内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富庶,基本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从而为齐桓公创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679年,齐桓公召集宋、陈、卫、郑在鄄会盟。

在这次会盟中,齐桓公首次成为公认的霸主。

公元前667年幽地会盟,周惠王的代表召伯廖以天子的名义,向齐桓公授予“侯伯”的头衔。

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公元前664年—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管仲伐戎救燕、伐狄救邢、伐狄救卫、伐蔡盟楚,取得了“尊王攘夷”的胜利,其霸主地位更加巩固。

公元前651年,葵丘之会,标志着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

至此,经过近30年的苦心经营,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先后主持了3次武装会盟、6次和平会盟;还辅助王室一次,完成了春秋首霸的伟业,史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齐桓公称霸,将齐文化真正地改造成以兼容并包为特色的文化,使齐文化日臻成熟;促进了中原各国间的人员、物资交流和文化融合,遏制了四方少数民族对中原先进文化的掠夺性破坏,保证了中原文化的健康发展。

齐桓公称霸,大大提升了齐文化在中华文化圈中的地位和巨大影响力,为东方文化中心由鲁至齐的转移、齐鲁成为中国早期文明的中心奠定了基础。

齐文化的继续发展,是在晏婴相齐时期(公元前500年前后)晏婴,齐景公时长期担任相国,是春秋末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他立足齐国实际,在民本思想的指导下,以礼治国;敢于直谏,匡君救失;重民举贤,廉俭力行;刚柔相济,忠心爱国;从而使趋于没落的姜齐政权,能够在列国争雄中保持了大国的地位,得到了诸侯们的敬佩,后世的敬仰,被称为一代贤相。

齐文化的第二次高潮,是在战国齐威王(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0年)、齐宣王(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时期公元前356年,田因齐即位,就是齐威王。

齐威王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使齐国国富兵强,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他积极接受稷下先生淳于髡、平民琴师邹忌的劝谏,励精图治、一鸣惊人;注意整顿吏治,用烹刑诛杀了没有政绩、只知贿赂收买朝廷官员求得赞誉的阿大夫以及接受贿赂的官吏,又奖励给虽在朝廷内倍受毁谤却政绩优秀的即墨大夫一万户的封邑;注意重用人才,把大臣檀子、田朌、黔夫、种首比做“国宝”;广开言路、悬赏纳谏,下令能当面指出国君过失的,给上赏;上奏章规劝国君的,给中赏;在朝廷或街市中议论国君过失,给下赏;改革军事,编辑成《司马穰苴兵法》。

齐威王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公元前354年,桂陵之战、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两胜当时的强国魏国;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尊齐威王为王。

这就是历史上的“徐州相王”。

徐州相王之后,齐威王成了真正的霸主,齐国也“最强于诸侯”。

公元前319年,齐威王去世,他的儿子田辟疆即位,就是齐宣王。

他在位期间,胸怀“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雄心壮志,励精图治,力图统一天下,使齐国始终处于与秦国分庭抗礼的地位。

齐宣王尊重知识、招揽人才,进一步扩大了始建于齐桓公田午(公元前374年至公元前357年在位)时期的稷下学宫,采取了更加开明的政策。

首先,他给稷下先生们很高的政治地位。

当时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等76人,皆赐为上大夫的职位;其次是为他们修康庄大道,建高门大屋,给以很高的俸禄,提供优厚的物质待遇;再次是勉励他们著书立说,展开学术争鸣;同时,还发挥他们的智囊作用,经常向他们征询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和看法,让他们办理外交,甚至参与制定典章制度。

这样一来,稷下学者们参政议政的意识空前强烈,学术研究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异常高涨,围绕着王霸、义利、天人、人性善恶、世界本原、名实等时代课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论辩与交流,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可以说,齐宣王时期的稷下学宫,其规模之大,人数之众,学派之多,争鸣之盛,都达到了稷下学宫发展史上的巔峰。

齐宣王执政时期,齐文化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当时,齐国是经济最发达、人民最富裕的诸侯国;齐都临淄是中国最大的商业都市之一;齐国的军事实力强大,军事理论最为先进,《六韬》、《孙膑兵法》笑傲古今。

从学术、文艺、科技来看,齐国的水平和活跃度更为其他诸侯国所望尘莫及,战国时期全国的文化中心、最早的大学和社会科学院——稷下学宫;最早的行政百科全书《管子》;最早的短篇小说集《晏子春秋》;最早的足球——齐国蹴鞠均出现在齐宣王执政时期的齐国。

而且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齐宣王时期出了一大批具有创造力的大家,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开拓性的成果。

如阴阳五行学说的大家邹衍创立了“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稷下黄老学派创立了以道法合一为基本特征的黄老之学;孟子、荀子将齐文化与旧儒学融合,形成了新的儒学等。

齐文化的中衰,是在战国后期到齐国灭亡这一段时间内齐宣王的儿子齐湣王田地(公元前301年至公元前284年在位),前期励精图治,使齐国继续保持了东方强国的地位。

后期则狂妄骄纵,穷兵黩武,导致内外树敌,亡国丧命。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率领燕、赵、韩、魏、秦五国合纵攻齐。

济西一战,齐军大败。

济西之战后,各国军队分别退去,燕军在乐毅的率领下乘胜进军,攻破齐都临淄。

燕将乐毅攻破临淄后,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攻占了齐国70余城,偌大的齐国仅剩下了即墨(今山东即墨北)和莒邑(今山东莒县)两座城池没有被攻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