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1.1选题背景与意义人口空间分布是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发展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相互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口空间分布受到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第二,合理的人口空间分布也会促进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反之,则会阻碍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状况,并影响其动态分布特征。
另一方面,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同特征也反映了不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性。
所以,人口空间分布是否均衡合理对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对区域人口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研究的重要意义就是探索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特征和其动态变化规律,因地制宜地制订适合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政策,最终促进区域人口合理均衡布局,促进人口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速,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区域人口空间分布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
近年来,我国人口问题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间的矛盾不断升级。
因此,研究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现状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成为当前人口问题研究中的热点之一。
从1994年的《中国21世纪议程》开始,我国就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后,我国颁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又提出“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奋斗目标。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胡主席在报告中又提出新的人口发展战略要求,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聚集功能,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跟之前研究相比较,有关人口分布合理性的学术研究并不多。
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因此,用经济承载力指标考量人口分布是否合理,探讨人口空间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协调己成为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重庆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直辖市之一,2014年总人口己达1732.76万人。
重庆市的人口分布格局是各种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研究重庆地区的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从人口容量和自然、经济承载力方面研究重庆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均衡合理,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对重庆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建设、交通运输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外研究进展国外人口分布的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这个时期的人口研究还不是独立的研究课题,它只是在研究空间问题时被涉及的某一个相关方面。
主要代表学者有伯吉斯、霍伊特、罗西等人类生态学派和新古典主义学派。
1951年Clark以20多个城市的人口数据为依据,研究人口密度与距离的关系,研究表明人口密度呈指数式衰减趋势,也就是人口密度与距离的关系呈现负指数的关系; Sherratt和Tanner随后研究得出新的人口密度理论模型一正态密度模型,Smeed提出了负幂指数模型。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受地理学发展思潮的影响,研究内容主要有人口空间分布特征,此外还有人口分布的数量模式,人们的迁居行为和因人口集聚形成的住房链问题。
主要代表学者有克拉克、西蒙斯、劳瑞、摩尔、贝尔、布朗等。
1969年,Newling 等深化了Clark理论模型,用二次曲线替代了一次变量,提出了二次指数模型。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这一时期主要以阶级关系、政治因素等社会结构深层原因为切入点来研究人口分布,研究人口分布的发展变化规律。
代表学者有哈维、史密斯等激进地理学派。
90年代,美国人口分布研究主要以国内国际人口迁移和人口特征的区域差异为主,此外还有人口政策研究以及新技术的应用等。
如RazinA和GhoShBN分别在1995年和1997年探讨了人口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996年B irkinM对零售业地址的选择是否可以以人口数据为依据进行了研究。
之后,随着GIS和RS等新技术的应用发展,人口分布的研究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有了显著的进步。
如1998年Kar1E和Ryavec等利用GIS技术研究了西藏放牧区的生态类型与当地人口密度之间的关系。
2003年QiuF等运用TIGERGIS软件,使用其中的遥感影象数据,分析了城市人口的发展模型。
同年,LiuJJ等运用GIS和RS技术收集了巢湖流域的相关人口数据,并运用这些数据研究了当地的人口分布状况。
1.2.2国内研究进展20世纪20-30年代是我国人口分布研究的起步阶段,竺可祯教授在《东方杂志》发表的《论江浙两省人口之密度》是我国第一篇有关人口地理学的文章;1933年胡焕庸先生绘制了第一张中国人口密度图,同时提出了著名的“胡焕庸线”;两年后胡焕庸先生又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中首次明确提出“暖环-腾冲”线。
20世纪50, 60年代受中国当时特殊国情的影响,人口分布的研究处于停滞阶段。
70年代,人口分布的研究以社会结构的深层分析为研究重点,大多集中于区域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阶级等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口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分布、人口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人口再生产与人口结构空间特征以及人口城市化。
如1982年孙敬之论述了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并探讨了我国城镇人口的分布。
1983年李仪俊参照国外方法计算了我国人口分布的重心坐标及移动轨迹。
1985年胡焕庸发表《中国八大区的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经济圈规划》,将全国人口划分为八个大区,并总结了各大区的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人口与经济区规划的特点。
1987年,陈冰、解书森研究分析了科技、经济和人口分布的交互效应关系。
并探讨了影响城乡人口分布的各种因素。
20世纪90年代,贺清云根据1949-1991年湖南省人口统计资料,研究了湖南省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程希以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为出发点,探讨了现阶段我国不同区域的资源、经济因素与人口分布之间的关系;周春山将广州市的人口变动情况分为三种类型并对广州市的地域结构进行划分,并提出广州市人口空间变动的模式; 1997年孙文生等研究得出经济发展对人口增长起着或促进或抑制的作用;同年王桂新研究了影响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的各种因素,最后指出影响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环境因素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1999年陈彦光等使用分形测度方法,证明了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多分形假设。
2000年以后,随着GIS等新技术的发展,人口分布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利用新技术手段。
对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的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口益增多。
2001年,王雯菲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北京市的人口分布现状特征,并研究了人口分布的演变规律,研究得出人口数量的增长与人口分布的变化之间具有很强的联系性; 2003年,冯建、周一星分析了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的北京市人口数据,并与80年代的数据相比较,最后得出北京市20世纪90年代以后各类人口的地域分布状况,并总结出最新变化情况; 2004年周春山等依据全国人口普查中的广州市人口数据,详细地分析了近20年以来广州市的人口分布情况,并总结出其演变特征; 2005年,张善余、俞路分析探讨了近年来北京市人口不断、聚的变化,文章中运用了空间统计方法; 2006年俞路等对2000-2003年上海市的乡镇人口密度变化率进行研究;2007年谢守红研究了广州市人口分布的空间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001年赵军等运用GIS技术计算出各民族的人口重心坐标和移动轨迹,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相关人口数据库和图形库。
2004年王春菊等依据福建省人口统计数据,对其进行空间化相关性分析,并在此过程中运用了GIS技术和SPSS统计软件。
2008年孟向京选用人口潜力指数判别法,综合评价了我国人口分布是否均衡合理。
曾祥旭、陈卓(2010年)研究重庆的适度人口规模,并研究人口的合理分布。
余瑞林、刘承良、杨振(2012年)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研究武汉城市圈的人口分布状况。
1.3研究内容本文依据人口地理学、人口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基于2010-2014年重庆市人口统计数据,结合数理统计分析方法,以重庆市人口分布情况为切入点,结合人口密度分布,对重庆市总体的人口分布和各县区的人口分布现状特征及动态变化特征进行阐述。
运用SPSS软件对影响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指标进行简单分析,并运用人口容量判别法和人口潜力指数判别法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合理性进行了探讨。
最后提出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合理性的对策建议。
文章分析了2010年—2014年重庆市人口分布的空间特点,并总结出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的现状特征和动态变化特征。
分析得出:(1) 2014年重庆市38个县区总人口数差异明显;不同县域之间人口密度分布差异较大;(2) 2010年以来重庆市各地市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的增长都十分明显,个别地区出现负增长;全市人口空间分布整体比较合理,人口分布趋同趋势逐渐减小,表现出逐渐分散的趋势。
对影响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自然地理条件是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基础。
各县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是形成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原因。
此外,地方政策鼓励农民进城,中小城镇化水平加强也是影响重庆市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
对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现状的合理性分析,运用人口容量判别法和人口潜力指数判别法分别对重庆19个县区的人口数据进行计算,对空间分布进行合理性评价,并总结出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研究表明,重庆市的大部分地区人口发展较均衡,大多地区发展潜力较大,有些地区发展潜力适度,个别地区发展潜力较小。
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总体呈现东多西少,南北均衡的特点,人口分布总体均衡合理,局部人口压力较大。
最后为解决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合理状况,提出促进重庆市人口合理分布的对策和建议。
1.4研究方法首先,文中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对重庆市人口分布的现状特征和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简单分析了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并对各区县人口分布的合理性做了评价。
其次,文中运用比较分析法,先后运用两种方法对重庆地区人口是否合理分布进行判断,并将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这两种方法是人口容量判别法和人口潜力指数判别法。
最后,定性和定量分析。
运用人口密度、不均衡指数、集中指数、人口分布重心等指标,总结重庆市人口分布的现状特征和2010-2014年人口分布的动态特征;在分析人口分布理论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判断重庆市的人口空间分布的合理与否。
第二章人口合理分布的理论基础2.1人口空间分布的概念人口空间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