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再生稻是利用水稻收割后稻桩上的潜伏芽(休眠芽、再生芽)萌发,在适宜的温、光、水、肥条件下培育出的一季稻。

它具有以下特点:①一种两收,种一季可收两季,既不需要再播种、育秧,又不需要翻耕犁田和中耕;②生育期短,我国一般为50~60天, 这有利于增种增收, 发展三熟, 促进稻田的综合开发利用;③产量高,杂交水稻有分蘖优势强的特性,也表现在再生稻上,再生季一般每公顷产量2250~3000千克, 最高单产可达每公顷7500千克以上; ④省种、省工、省时、省肥、省水、省药;⑤栽培技术简便、容易掌握;⑥米质优,再生稻生长季一般温差大,米质好。

因此说,再生稻是一种费省、效宏的稻作形式。

用杂交稻培育再生稻,实现头季与再生季都高产,是杂种优势再利用的良好途径。

我国是再生稻利用最早的国家,早在1700年前就有记载。

70年代, 随着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 杂交稻的再生利用也开始进入生产。

近几年来,随着杂交稻面积的扩大,杂交稻再生利用也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在四川、福建、湖北等地,发展再生稻已成为“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地区充分利用温光资源、改革耕作制度、增产粮食的一条有效途径。

全国再生稻的应用面积已由1987年的22.7万公顷发展到1990年的66.7万公顷, 到1995年,已达到80余万公顷。

据分析,我国再生稻适宜面积约200~333.3万公顷,还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要使再生稻获得高产,必须根据各地的生态特点,选择高产组合和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

1. 确定再生稻的适宜种植区域再生稻主要是在双季稻温光条件不足、种一季稻温光又有余的地区和部分双季稻区发展。

再生稻能否种植,必须根据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结合杂交组合再生稻的生育特点来确定,主要是看当地头季稻收割以后到冬种前有没有2个月左右的空闲时间,或者是杂交组合收割蓄留的再生稻能否安全齐穗。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了解春季日均温稳定通过12℃的初日至秋季连续3天日均温在23℃以上终日之间的天数和活动积温能否满足杂交水稻播种至再生稻齐穗的生育需要。

不同组合这个阶段需要的活动积温有一定的差异。

凡组合所需的安全生育天数、积温和某一地区所提供的热量条件相吻合,该地区就可以蓄留再生稻。

根据各地经验,一般年均温18℃以上、水稻安全生育期180天、春早、秋迟的地区、杂交水稻生育期130~150天, 能满足蓄留一季再生稻的要求。

再生稻是否能够种植,还要考虑水源条件。

再生稻高产栽培需要适宜的水分,特别是头季稻收获前后,是再生芽幼穗分化和萌发生长时期,对水分特别敏感,缺水会造成茎秆失水、再生芽分化生长受阻。

因此,要求头季稻后期有满足灌浅水的水源保证,尤其是在头季稻后期易发生高温伏旱的地区,水源保证显得特别重要。

另外,发展再生稻还必须保证一定的投入。

再生稻的生长发育同样需要一定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防治病虫害也是必要的。

保证一定的肥料、农药等投入,是获得高产的必要条件。

2. 选择头季产量高、再生能力强的组合选用优良组合是培植再生稻能否高产的重要环节。

若品种选用不当,就不能实现一种两收的目的。

目前多采取从现有高产杂交组合中选取的办法,选取时要满足的条件是:(1) 头季稻产量高种植再生稻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稻谷总产。

头季稻生育期间,其温光、水条件优于再生季,一般条件下,头季稻产量潜力高出再生稻产量2倍以上,若头季稻低产,则很难保证全年取得高产。

因此,培育再生稻,应首先保证头季稻高产,这也是再生稻高产的基础,生产上应选用头季产量高的组合。

(2) 再生能力强水稻的再生力是品种的遗传特性, 组合间有较大的差异, 再生力强的组合, 头季成熟时再生芽成活率高, 收割后再生萌发能力强, 发苗成穗多,保证再生稻有较多的有效穗数, 获得高产。

(3) 生育期适中选择组合的生育期要与当地气候条件相吻合, 既能充分利用当地水稻的生长季节, 又要保证再生稻安全齐穗, 生育期过短则产量不高, 过长如遇“寒露低温”则不能正常出穗成熟,造成减产。

目前,用作再生利用的杂交稻组合主要有汕优63、Ⅱ优63、D优63、威优64、汕优64、汕优桂33等。

3. 种好头季稻、奠定高产基础由于再生稻是利用头季稻收割后稻桩上的再生芽培育而成,是头季稻伸长节上的高位分蘖,它的萌发伸长主要依赖头季稻根和母茎提供营养,并且与头季稻灌浆结实同步进行,这就决定了再生稻对头季稻较强的依赖性。

根据研究,再生稻能否高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头季稻的好坏。

再生稻高产,必须建立在头季稻高产的群体及长势长相基础上。

头季稻与再生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头季稻抓起,为再生稻高产打好基础,真正做到一种两收、两季高产。

为此,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 适时早播, 地膜育秧适当早播能相对延长头季稻的营养生长期, 有利于提高杂交中稻产量, 而且有利于再生稻抢季节, 避开“寒露风”危害。

为使早播的头季稻不致因前期低温秧苗受害,可使用地膜保温育秧的方法来防止烂秧。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秧苗素质,也使头季稻收割期提前,有利于两季高产。

播种前用强氯精浸种, 早防病害。

秧田施足底肥,移栽前带药下田,把握秧龄,抢晴早插,促进大田早分蘖、多分蘖。

秧苗1叶1心时,每公顷用浓度百万分之二百五到百万分之三百多效唑溶液1500千克, 做到促根、增蘖、壮苗,提高秧苗抗寒能力。

根据江西景德镇农技站研究,秧苗期用多效唑,不仅可以提高头季稻的穗数和产量,还可以提高再生稻的穗数和产量,达到两季增产的效果。

(2) 合理密植, 实行宽行窄株杂交水稻再生稻的利用是要保证头季和再生季双高产, 既要培育适中的群体以保证头季稻高产, 还要保证健壮的个体以保证植株的再生能力。

若密度过大,群体叶面积指数上升。

当栽植密度超过适宜密度并逐渐增加时,易造成田间株间阴敞,通风透光条件不好、湿度大、病虫害加重,这样既不利于头季稻高产,又会降低植株的健壮程度,不利于再生芽的萌发和营养供应,无法形成优势芽,降低再生稻产量。

适宜的栽插密度应根据本地区气候生态条件和品种生育特性而定。

一般以每公顷栽22.5~37.5万穴为宜。

在移栽方式上还可采用宽行窄株即加大行距缩小株距的栽插方式。

这种方式有利于改善群体内的光照条件,使封行期推迟,减少病虫害发生,又有利于再生芽的萌发伸长。

采用的栽插规格一般为11.7厘米×26.7厘米(3.5寸×8寸),14厘米×30厘米(4寸×9寸), 13.3×33.3厘米(4×10寸)等。

另外,对冬水田可采用半旱式耕作法,在山区易受渍害的稻田可采用垄畦栽培,提高土温,改善土壤通气条件,前期能防止秧苗坐蔸,后期能保持根系活力。

(3) 加强田间管理, 培育适中群体和健壮个体第一, 早施分蘖肥,力争早发。

一般插秧后7天左右, 浅水抢晴追施分蘖肥,每公顷用尿素75~112.5千克, 钾肥112.5千克, 插后15~20天, 看苗追施平衡肥。

第二、科学管水,追肥后,田间靠浅水促分蘖。

20天后根据苗情开始排水晒田以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 改善群体结构, 一般达到每公顷270~330万苗即可晒田。

中、后期浅水勤灌,保持田间具有一定的湿度,湿润灌溉养老稻,湿田割稻,这样可提高稻株中后期根系活力,既有利于头季稻灌浆结实,又有利于再生芽的萌动和发育。

福建省根据当地经验, 提出两个晒田的方法。

第一次是够苗、到时晒田,通过晒田增加发根量,使根系深扎,做到壮秆活根;第二次晒田在齐穗15天后,结合灌水施芽肥,让其自然落干,以水调气,以气养根,活根壮芽。

第三、注意防治病虫害,病虫害如纹枯病、稻飞虱、螟虫等危害,不仅造成头季稻减产,而且影响再生芽的萌发和再生率。

尤其是纹枯病应早防、多防,可分别在晒田复水后、孕穗期、齐穗期防治2~3次, 每公顷用井岗霉素2250克兑水750千克喷雾, 喷雾时田间保持水层。

4. 适时适量、施好促芽肥头季稻齐穗后15天左右, 再生芽从倒2芽开始先后进入幼穗分化。

此时施用促芽肥可促进休眠芽的早生快发, 为再生稻生长打下良好基础。

施促芽肥的作用是保持头季稻后期群体绿叶数,延长其功能,提高头季稻叶片含氮率,增加茎秆、叶鞘中的营养物质,延长根系的寿命,促进新根生长,提高再生芽的营养供给水平,从而提高腋芽存活率和萌发伸长率,增加再生苗成穗数,提高再生稻的有效穗。

促芽肥的施用应掌握适当的时间,太早虽有利于再生芽的萌发,但弄不好会造成头季稻贪青迟熟,太迟则达不到促芽的作用。

促芽肥宜在头季稻齐穗后15~20天施用, 每公顷施尿素150千克左右, 对磷、钾肥缺乏的田块,可在施氮时,配合磷、钾肥的施用。

另外,采取在齐穗后15~20天施用"920"的方法, 可起到延缓叶片衰老、促进新根发生、增强根系活力、打破再生芽体眠、促进其萌发生长的作用,对头季稻和再生稻都有一定的增产作用。

施用方法是:在头季稻齐穗后15天,每公顷用百万分之四十浓度"920"750千克进行叶面喷施。

同样,在头季稻齐穗后15~20天喷施多效唑或喷施宝, 也有促进腋芽生长的作用。

施用量是多效唑每亩百万分之三百浓度1500千克, 喷施宝75ml兑水750千克。

5. 适时收割头季稻头季稻的收割时间的早迟, 不仅对头季稻产量有影响, 而且对再生稻产量影响较大。

根据研究,收获期越早,头季稻减产比例越大,这主要是因为杂交水稻有二次灌浆现象,灌浆时间较长,过早收获会降低千粒重,增加秕粒率,降低头季稻的产量。

同时,收获过早,还将会影响再生芽的萌发和生长,这主要是因为再生芽萌发时所需养分与水分,完全靠头季稻茎秆和叶片供应,当头季稻籽粒成熟度不够时,光合产物主要运送至籽粒,运送给再生芽的很少。

而在籽粒充实完成后,叶片生产的光合产物运输方向改变至茎秆等部位,有助于水稻茎鞘物质的积累,为休眠芽萌发伸长奠定营养物质基础,不到籽粒完熟期收割,会使再生芽“断奶”。

使其生育不良,成活率和成穗率低。

因此,头季稻完熟期是杂交稻蓄留再生稻的适宜收获期,不可过早,但也不可过迟,否则会影响再生稻的抽穗扬花期。

收获时要尽量保护好稻桩,最好不要在田间脱粒,要加强管理,防止人蓄践踏,并扶正被踩倒的稻桩。

6. 确定适宜的留桩高度收割时的留桩高度实质上是保留休眠芽节位个数问题, 它关系到再生稻的成苗量、再生稻的抽穗期和产量。

根据各地经验,杂交水稻一般适宜留高桩,留住倒2芽, 保护倒3芽, 争取高位芽发生。

高留桩的好处是:①能保住较多再生芽。

根据试验, 留桩越高, 保留芽位越多, 芽位的利用率也就越高; ②活芽率提高,威优77倒2芽活芽率达98.4%, 比倒5芽提高11.7%;③抽穗早, 据重庆市作物所等单位研究, 留桩高度每增加6.7厘米,齐穗期提早2天; ④成穗数多, 结实率高,增加留桩高度能保留较多的茎鞘营养物质, 有利于再生芽生长, 提高成穗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