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恶_罪_善_康德的人性与宗教关系理论解析

恶_罪_善_康德的人性与宗教关系理论解析

宗教哲学研究恶#罪#善)))康德的人性与宗教关系理论解析张政文康德批判哲学运用先验综合方法,从诠释知、意、情主体功能出发,在真善美三个领域中阐明了人能认识什么、人应该做什么、人可以希望什么三大经典哲学命题,被称为/哥白尼式0的思想家。

然而,当康德用其三大批判解决了三大经典哲学问题后,随之而来的另一个更为深刻、宏大的哲学问题开始困扰着康德:阐明了三大经典哲学问题是否意味着已解决了人是什么这个哲学最最根本的问题?回答显然是否定的。

晚年的康德,以其三大批判为基础,对人性、善恶、宗教、道德、法律、国家、世界历史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哲学人类学研究,试图回答人是什么的问题,为此他撰写了大量文章。

这些文章曾不同程度地影响过谢林、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和许多20世纪人本主义思想家。

尽管这些文章论及的问题和表达的思想最终并未以系统的单独的论著形式问世,但卡西尔还是将之称为与5纯粹理性批判6、5实践理性批判6、5判断力批判6并列的第四大批判。

本文旨在对康德晚年在第四大批判中所论及的人性与宗教关系理论做出批判性解析,破解人性、宗教、道德的必然联系,发现恶、罪、善三者的辩证机制,从而透视康德对人是什么的问题解答的深层维度。

k11人性本质:恶。

哲学的终极关怀在于理解人并在理解中向人自身施予深切的关怀。

当哲学说明了所有具体问题时,它必将直面于人,回答人性本质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人们常在许多领域以不同的方式来论述人性的方方面面,然而就其根本而言,人性问题实质表述着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人试图在世界复杂的图景中确立自身独特性的某种追问和解答。

关于人性,有性善论、性恶论两种不同的观念。

康德之前,西方思想界多数人相信善是人性本质。

在古希腊,人性本善是苏格拉底的思想根基。

在苏格拉底看来,世间多恶、人生频错并非人性邪恶,而是由于人的无知致使人性之善无法实现。

苏格拉底一生以求知为人生目的,并视指引民众求知为己任,就是在表达他对人性本善,只有通过求知达真才能实现人性之善的坚定信念。

柏拉图则认为先验的、完满的理念是世界存在的本源,没有关于假、丑、恶的理念。

现实生活中的假、丑、恶是人们忘却了理念的结果。

消除现实生活中的假、丑、恶的惟一方法只能是对被忘却的理念的追忆。

追忆既为求真,也为求善。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普遍坚持上帝创造了人,上帝将无忧无虑的生存方式和纯净无暇的灵魂赐予人,使人具有神性,在天堂幸福生活。

人由于违背上帝的旨意而堕落,失去神性而犯罪。

罪使人生活在邪恶之中,只有赎罪,人方能重获神性,再返天堂,灵魂永生。

上帝创世,并与真善同在,人为上帝所造,人性本善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情感上都是注定的。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浪漫主义运动颠覆了中世纪基督教霸权意识形态,性善论却依旧是文艺复兴艺术家、启蒙运动思想家、浪漫主义文学家的内在情怀。

文艺复兴歌颂人的自然天性、启蒙运动标榜人的理性智慧、浪漫主义文学家倡导人的个性情感,所有这一切都基于人性之善良与美好的信念。

31宗教哲学研究总之,性善论成为德国古典哲学诞生之前人们阐释人性的理论主流。

但是,康德敏锐地意识到,如果人性本善,人又为何追求善、实现善呢?如果人性本善,人只是因某种原因而失去善,所以要重新找回善的话,善的回归究竟具有怎样的本体意义和历史价值呢?所有的努力不过是回复到原来的起点罢了。

由此,康德断定人性的本质一定是恶。

因为恶才要求人类在生存中努力向善,才迫使人类从落后走向进步,才让历史发展具有了必然性、普遍性。

康德从历史与逻辑两个方面对恶进行了考察。

康德通过解读历史文献发现人类历史并非处处表现为黄金般的时代、天堂似的生活。

相反,/人们对世界之邪恶的抱怨就像有记载的历史那样古老,甚至像更为古老的诗歌那样久远0¹。

恶的古老意味着恶与历史与生俱来,是历史自身内在的某种存在而非历史之外的附加。

历史上每一代人都在极力歌颂善、营造善,却无法回避恶时时笼罩着人们生活这一事实。

这使得人们在历史中始终怀有消除现实之恶的冲动。

当现实之恶无法根除时,人们又转而寻根,希望昭示恶之根源。

康德将历史上人们对恶之根源的讨论归为三类。

第一类将恶之源归之于祖先遗传。

第二类则认为恶之源来自对前人遗产的继承。

第三类把恶之源归因于人类祖先从事了违抗神意的行动。

然而,历史上无论是遗传学的、法学的还是神学的对恶之寻根都不能使康德折服。

根据康德的批判哲学理论,人同时存在于经验和本体两个世界中。

遗传学属于医学,医学是科学的一个门类。

康德在5纯粹理性批判6一书中认为,科学只能在经验世界中有效,一旦超越经验世界,科学将陷入二律背反,无法证真亦不能证伪。

科学不可能发现恶之根源,也无法消除恶。

今天科技如此发达,却对恶无能为力,甚至有时被恶利用就是明证。

而法律则只能判定一种行为是否合法,无法证明人是否有恶,更不能揭示人之恶的根源。

在康德看来,生活中的法律是具体的,它维护的是一部分人的现实利益,确认的是人在现世生活中的一部分具体的权利,而不是所有人的所有权利。

从根本上说,法律只能界定具体的罪。

至于世俗宗教神学,康德采取了断然拒绝的态度。

在康德看来,世俗神学依据教条、戒律规范世人缺乏合理性与合法性。

因为,世俗宗教神学并不源自普遍人性,又非对所有人关怀赐爱。

世俗宗教不仅不能为人类除恶扬善,而且对生活于经验世界的人而言,它可能就是恶。

康德相信,只有在本体中而不是在现象的经验世界中,才能真正探明恶的本质,寻到恶的根源。

根据康德的批判哲学,人生活在现象的经验世界的同时,还生活在本体世界之中。

深受启蒙思想教化的康德相信,对人而言,只有一种东西是全人类共有、绝对普遍并全然不受规律、欲求、功利左右,那就是人生而有之、必然存在的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就是康德心目中人的真正本体。

所以,康德坚持认为,恶/不可能是一个经验的事实0º,/人是恶的这一观点仅仅是指:他知道道德法则,但是却因此接受违犯法则的行为准则0»。

现象的经验世界中人的具体生活内容不同,所处环境各异,所拥有的禀赋各有个性,每个人的生活命运大相径庭,他所受到自然规律的控制、欲求冲动的左右、利害关系的决定在内容、方式等各个方面千差万别,过失、错误、罪行也就完全不一样。

所以,过失、错误、罪行等等不可能是恶的根源,而只能是恶在现象的经验世界的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恶根源于人性,是人性的本质特征,正像康德所说:/本性是恶的就等于是说,将这种属性视为它这个种类本身就具有的,而不是从人这个特定概念中所能够推断出来的;但是我们却无法凭借着从经验得到的对他的了解来对其作出判断,也许我们可以事先假定它是每一个人在主观上必须具备的,甚至最完美的人也是这样0¼。

在5判断力批判6一书中,康德曾自信地宣称,在所有动物之中,惟有人拥有自由意志、理性精神,因此,人是世界的惟一目的、人是世界上最应受到尊重的。

晚年的康德一再说,违背自由意志、理性精神是恶之根源。

然而,人作为世界上惟一的理性存在怎么会违背自由意志、理性精神呢?这是一个严重的逻辑悖论。

康德意识到,逻辑自身是无法解决这个二律背反的,惟有在人类学的层面上,才能扬弃这一生存的矛盾。

康德认为,人是理性的,这只是说人是惟一的理性动物。

人类不仅是理性精神的,同时他还有感性肉身。

人在具备自由意志、理性精神的同32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¹º»¼5康德经典文存6,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4、167、176~177、177页。

时,不可否认地存在着感性生理的需求,康德将人的感性生理需求称之为习性,他说:/实际上习性只是一种追求快乐的倾向,当主体有了体验后就会出现这种倾向,所以,所有未开化的人都有沉迷于事物的习性0¹。

可见,感性肉身的习性也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的本能,它是自由意志的对立面,是理性精神的否定。

当感性自身的习性背离了自由意志、理性精神之后,恶便出现了。

恶在人生三个层面上展开:其一,人性的脆弱层面。

康德举例说,一位传教士说自由意志与我同在,但我不知怎样运用它。

这就是人性的脆弱,因为,理性精神还只是某种弱的自觉意识,而未能成为自主选择和自由决定的生存方式,所以意识到感性肉身之恶却无力抗拒它,这是大多数人有罪恶感的普遍原因。

其二,心灵的不纯洁层面。

当人已明确懂得应按善行事并将之付诸行动时,却在行动中将善与利己目的挂钩,使善的行动成为实现功利的手段。

康德认为,心灵的不纯洁层面的恶是一种罪恶,这属于明知故犯,是对理性精神和自由意志的有意践踏。

其三,心灵的堕落层面。

运用自己的理性智慧,调动全部的意志能力有意为恶,这是最可怕、最为严重的恶。

人类历史上所有重大浩劫、巨大苦难均由这种心灵的堕落层面上的反人道之恶造成。

值得注意的是,三个层面的恶不仅仅是某些社会现象,而且是人类普遍的天性,是人性本质固有的,它潜伏在人的本体世界中。

换句话说,人世间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作恶,因为他的本性如此。

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对/恶的习性承担责任0,人必须从意志信念上彻底克服源于人性的恶,否则,人在生存倾向上/就有可能从恶0,/人也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人了0º。

由此可见,康德关于恶是人性本质的观念是极其严肃的,是对人最为深刻的透视,只有理性而冷峻地面对人性本质之恶,人类才有可能借助理性意志努力向善,才有可能摆脱野蛮走向文明,才有可能真正扬弃、消除人类自身固有的恶之天性,从而实现人的自由与进步。

k21世俗宗教:罪。

对人性的沉思使晚年的康德深深地感到多维度的人整体地生存着,本体世界的人性之善与人性之恶总要相遇。

当人性之善意识到本能之恶时,人便会产生发自内心深处的恐惧。

恐惧也许是人类自由意志所表现出来的最初自觉。

恐惧恶却又无法自主的抗拒作恶,善的疲弱只能为主体设立禁律以防止人作恶。

禁律是强制性规则,它使人恐惧作恶的意识固定化、形式化、权力化。

这种被固定化、形式化、权力化的规则在世俗宗教产生后变成教义、戒律,而避恶就善的主体意识经过教义、戒律的改造与固定便对象化为神。

神像一位永远知情的父亲,处于人的自我意识之中,审视、督察着我们内心的一切,一旦人性之恶在内心有所流露,就会遭受神的裁决和惩罚。

当然,人可以逃避或免除神的裁决和惩罚,这便是以特有的方式如忏悔、服从、信奉、甚至杀身成仁等方式与神的裁决、处罚交换。

于是,在世俗宗教的交换中,恶便变成了罪,理性的从善以抵抗作恶变成克己从教的赎罪,自由意志变成了强制性戒律,人们不再用内在的善自觉地消除恶,恶真正成为本体世界的主角,善从此被无情地抛弃了。

所以,康德强烈批评世俗宗教,认为世俗宗教不过是一群人被强迫共守着某种法律规则和政治制度而建立起来的政治团体。

在这样的政治团体中,个人从来没有意志自由、理性自主,剩下的只能是供奉上帝、忘我服从,这绝不是康德心中的宗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