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意义建构理论 Sense

意义建构理论 Sense

意义建构理论Sense-making theory一意义建构理论的提出20世纪60年代以前,图书情报学研究大多以“系统”为导向,重视信息资源建设与评价。

70年代后,学科重点开始向“人”转移。

1976年,美国学者Brenda Dervin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下,重新对信息本质、人的主体性、信息传递过程等问题加以思考,并且对信息经典定义提出质疑。

Dervin认为,有关信息的“狭义”定义,更适用于通信领域,当这一概念扩展到其他领域时,其局限性便显示出来。

外在世界并非一个计划好、有秩序、可观察的对象,“人”也不只是被动、消极、机械的信息观察者和接受者。

当科学论证中出现差异时,研究重心不应只局限于客观世界,人在接受信息过程中的主观作用也应引起关注。

该理论之后由Karl E. Weick深入研究,并应用于组织行为和心理学领域。

在长达八年的研究项目中,Brenda Dervin采用面谈、电话访谈、问卷等方法,在不同人群中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分析不同人群的信息行为特点,最终形成意义建构理论(Sense-Making Theory)。

二定义意义建构(Sense-making)是一种解释沟通,信息与意义之间关系的概念性工具(Brenda Devin),其是一种以历史性过程为导向的研究方法,提供倾听使用者的方法,了解使用者如何解读他们目前所处情境,过去经验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情境,以及使用者在所处情境中如何建构意义(construct sense)以及制造意义(make meaning)。

意义建构理论(Sense-making theory)认为信息研究应从来源强调转为使用者强调(Devin, B, 2003),将信息寻求与使用视为一种沟通实践模型。

该理论主要帮助理解人在接受信息时的行为本质(Devin, B, 1983)。

该理论是一种强调以历时性过程为导向的研究方法(Karl E. Weick,1995),提供倾听使用者的方法,了解使用者如果解读他们目前所处情境、过去得经验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情境,及使用者在所处情境中如何建构意义(construct sense)及制造意义(make meaning)。

人在与环境的作用中,不断建构和修正原有知识结构。

新经验被同化到原有经验结构中,形成更深层、更丰富、更灵活的认知结构。

Brenda Devin将这一理论用于不同环境,使之能够更加真实地揭示人在接受信息时的行为本质。

信息的意义建构是内部行为(即认知)和外部行为(即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意义建构过程中,知识是由个体主观建构而成,而信息搜寻(info seeking)是在一连串互动中解决问题的一种主观建构的行为活动。

信息寻求的情境基础由个人角色与环境构成,当个体角色与环境交融时,可能会产生某些行为的障碍,而这些障碍与情境的相互作用正是引起信息查询的直接动力。

在该情境中,人从观察者转变为行动者,信息查询是一种主观建构的行为。

三内容意义建构模型由环境,鸿沟/差距/偏差,以及使用三要素构成。

个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首先个体在前进中遇到鸿沟(GAP), 确定鸿沟或问题是什么,并将其概念化;其次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跨越鸿沟。

环境:指时间和空间;鸿沟/差距/偏差:指因信息不连续性而形成的理解差距,大多数研究称其为信息需求或问题(曾丹,2012);使用:指信息对个体的意义;意义建构理论的基本假设:1.个体在时空中处于运动状态;2.人类的现实世界是不完善的;3.个体为跨越认识差距,必须对现实世界有所认识;4.意义建构与时间和空间联系在一起;5.信息查询是意义建构的组成部分。

四意义建构方法论意义建构理论采用时序(time-line)与中立提问访谈技巧。

时序访谈:询问受访者描述其信息寻求顺序,并根据情境-鸿沟-使用(Situation-Gaps-Users)的基本模式,分析其寻求结果;中立提问访谈:主要应用在参考会谈模式的中立提问访谈技巧,引导使用者以自己得语言陈述其信息寻求。

五特征该理论是一种强调以历时性过程为导向的研究方法,提供倾听使用者的方法,了解使用者如果解读他们目前所处情境、过去得经验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情境,及使用者在所处情境中如何建构意义(construct sense)及制造意义(make meaning)。

共有七个特征:1.认同性(identity and identification):个体所处情境塑造了他们行动以及解释事实的方式(Pratt,2000; Currie & Brown, 2003; Weick, Sutcliff, & Obstfeld, 2005; Thurlow & Mills, 2009; Watson, 2009);2.历时性(retrospection):个体所关注的时间点影响其所强调的事件(Dunford & Jones, 2000),因此个体所关注的知识或时间也都围绕其所重视的事件所展开(Gephart, 1993);3.对话性(dialogues and narratives): 个体在所处情境中展开对话和叙事,这种沟通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思考、组织其经验,对未来事件作出控制和预测(Isabella, 1990; Weick, 1995; Abolafia, 2010), 并降低管理情境变化的复杂性(Kumar & Singhal, 2012);4.社会行为性(social activity):意义建构是一种社会行动,通过彼此之间保留、分享故事(Isabella,1990; Maitllis, 2005), 观众能够掌握说话者和陈述者所讲述的内容含义(Watson, 1995; Currie & Brown, 2003:565);5.进展性(ongoing): 个体对所处情境不断进行塑造和反馈。

通过在情境中观察和学习,个体逐渐形成对世界的正确认知(Thurlow & Mills, 2009),进而对他人行为作出认同和反馈。

6.线索性(extract cues): 个体从情境中提取线索来帮助自身对事物作出合理的解释和决策(Salancick & Pfeffer, 1978; Brown, Stacey, & Nandhakumar, 2007),并建立更广阔的意义网络和相似构念(Weick, 1995);7.合理性(plausibility): 个体重视事件和情境的合理性,而非正确性(Currie & Brown, 2003;Brown, 2005; Abolafia, 2010)六国内外应用现状德尔文认为,意义建构理论是在方法论层面提出、“为解决信息问题所提出的假设、观点和方法”,该理论“允许个人建构和设计自己的认知行为”。

意义建构方法可用于自我研究,需求分析以及满意度研究等领域。

在传播领域,主要用于信息需求分析以及服务质量评价等。

国内研究现状1.将意义建构理论应用至高校图书馆知识建构的研究中(张文华,2013)。

在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中利用这个理论,能够很好得改变读者被动接受信息的一种状况,由信息来源强调转向使用者强调,创建出信息的寻求与使用成为一种沟通的实践模式。

把读者从观察者变成行动者,读者为了获得所需信息,参与到图书馆知识构建中去。

满足读者信息寻求的实质是一种对图书馆知识建构的行为。

另一方面,充分肯定图书馆员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图书馆员的隐性知识,组件图书馆员的知识库也符合意义建构理论强调人得主观能动性这一元理论。

2.网络群体事件演化过程中的意义建构研究(李天骄,2013)。

网络群体事件是由一般性事件演化而来得,在演化过程中存在社会意义的建构,这种意义建构决定了人们得关注和态度,成为网络群体事件能够产生的关键所在。

3.基于意义建构过程的企业社会责任(卢东,S. Powpaka,&李雁晨,2009;杨辉&陈守明,2010)。

从意义建构的视角看,企业社会责任不是直接起源于外部诉求,而是来自于企业组织的认知(cognitive)、释义(linguistic)和意动(conative)等意义建构活动。

4.意义建构理论应用在动态服务属性管理的服务质量提升(案例研究)(黄劲松,王铮等,2014)。

基于意义建构理论和服务属性动态管理理论对一家企业的服务质量动态提升过程进行分析,描述服务质量是如何随着内外部驱动因素的变化、管理策略的变化和员工执行的变化而得到提升的。

5.意义建构理论应用至跨文化沟通管理研究(以中的两国跨文化管理沟通为例)(谢冬梅,范丽丽&易家斌,2011)。

从沟通接收方对传播方沟通技巧进行评价的角度建立跨文化沟通技巧衡量指标体系,进而解决跨国公司中出现得跨文化管理冲突问题。

国外研究现状1.将意义建构理论应用至从网络获取知识的研究中(Pettigrew, K. E., Durrance, J., & Unruh,K. T., 2002)。

借鉴建构分类,在一定程度上重新界定了在线社区网络使用。

意义建构种类的归纳有助于各种特定实证研究结果的映射,实验表明,情境是信息(或差距)的需求,障碍是用户在表达需求和寻求信息和结果中遇到的问题,帮助是用户通过信息查询过程获得的。

2.将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内化为一种组织进行意义建构的内在过程(Basu & Palazzo, 2008)。

3.Morsing 和Schultz (2006)运用意义建构和意义表达理论,提出了三种企业社会责任沟通策略,即利益相关者告知策略、利益相关者反应策略和利益相关者参与策略。

从意义建构的认知维度看,采取利益相关者告知策略的企业认为自己与利益相关者相互独立,具有个体主义的身份定位倾向,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人利益。

这种企业具有“力争超越竞争对手”或“成为最优”的组织特征,并且认为企业受制于外部环境,企业行动应该与其感知的社会期望保持一致。

4.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时采取意义建构的视角(Nijhof & Jeurissen, 2006) 。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社会交互过程,在交互过程中企业创造和再创造企业内部及外部的社会责任目标、行动以及结果,并对这个交互过程进行系统组织。

基于意义建构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是将企业社会责任看作是企业展开行动与应对行动的发展过程,即关于企业如何建构社会责任。

从意义建构视角,要关注隐含在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变化中的动态和社会化的过程,同时也要关注企业所采取相关或不相关行为的动机。

5.意义建构是美国军事网络作战中心的核心框架network-centric operations(NCO)(Gartska &Alberts, 2004)。

在军事情境下,意义建构包括技术、社会、组织、文化、实施等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