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黄铁路工程TA1-3 施工方案报审表施工合同段:新建杭黄铁路先期段HHXQZQ-1 编号:注:本表一式3份,承包单位2份,项目监理单位1份。
新建杭州至黄山铁路先期段HHXQZQ-Ⅰ标段屏门隧道浅埋段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复核:审核:审批: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杭黄铁路站前Ⅰ标项目经理部一分部二〇一五年十二月目录1.编制依据 (1)2.工程概况 (1)2.1设计概况 (1)2.2现场情况 (1)3.施工方案 (3)3.1总体施工方案 (3)3.2主要施工方案 04.主要施工方法 (1)4.1超前小导管施工 (1)4.2暗挖出洞 (3)4.3浅埋段施工与边坡支护 (4)4.4砂浆锚杆 (4)4.5安装钢筋网 (5)4.6防护工程 (6)4.7回填水泥土 (6)4.8监测 (6)5.劳动力、机械设备配置 (6)5.1劳动力配置 (6)5.2机械配置 (7)6.质量保证措施 (7)7.安全保证措施 (8)8.进度保证措施 (9)9.施工环保、水土保持、文明施工措施 (9)9.1环境保护措施 (9)9.2水土保持措施 (10)9.3文明施工措施 (10)1.编制依据1.1杭黄铁路站前I标招投标文件、屏门隧道施工图纸及相关施工资料。
1.2国家、中国铁路总公司或原铁道部现行设计施工规范及验收标准,中国铁路总公司及原铁道部发布的《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规程》(Q/CR9604-2015)、《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3-2010)等和其他有关文件资料。
1.3踏勘工地和现场实际情况、现场调查的资料及本单位架子队伍、技术装备能力及施工实践经验。
2.工程概况2.1设计概况屏门隧道DK189+655~DK189+679段为Ⅴ级沟谷浅埋段。
山体坡度约为45°,沟谷浅埋段表层为Qel+dl粉质黏土,褐黄色,硬塑;下伏O3c 泥岩、粉砂细砂岩,灰绿色~灰色、灰色~浅灰色,强风化~弱风化,岩质较软,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较破碎。
屏门隧道DK189+635~DK189+690段原设计施工方法采用三台阶四步法开挖,衬砌类型采用Ⅴ级围岩Ⅴc复合式衬砌施工,超前支护措施采用φ89管棚+Ⅰ型超前小导管支护。
为确保结构稳定,DK189+657~DK189+679段采用10%水泥土进行回填。
2.2现场情况屏门隧道沟谷浅埋段处于两山相夹位置,呈Ⅴ字形,地表植被茂盛,山体陡峭,坡度约45°,沟底常年有水,水流较小,雨季水量会增加。
浅埋段山体坡度较大,无道路通行,机械设备及材料无法运输。
经实地勘察,DK189+653~DK194+675段拱部平均埋深1.6m,埋深最小处仅6cm。
且DK189+655处有一冲沟,常年流水,水流量约10m3/小时。
为保证施工安全以及确保工期, DK189+655~DK189+679段采用明挖法施工。
DK189+653~DK189+679浅埋段出、进洞土质临时边坡采用喷锚网防护,锚杆采用φ22砂浆锚杆,L-3.5m,间距1.5×1.5m,梅花形布置,喷射混凝土采用10cm厚C25网喷混凝土,钢筋网采用φ6,网格25×25cm。
拱墙衬砌采用50cm厚C35防水钢筋混凝土,仰拱衬砌采用60cm 厚C35钢筋混凝土,拱部采用10%水泥土进行回填。
图1 DK189+653.2~DK189+675断面图埋深情况图2 屏门隧道浅埋段平面图3.施工方案3.1总体施工方案3.1.1浅埋段地表排水引排施工先将浅埋段冲沟流水汇集,采用直径为φ200mm的HDPE中空壁缠绕管经洞顶上方引排,同时做好DK189+655出洞端洞顶地表水引排,施作洞顶截水天沟,按要求采取喷锚措施对临时边、仰坡进行加固。
3.1.2浅埋段暗洞出洞施工该浅埋段暗洞围岩为Ⅴ级围岩Ⅴc型复合式衬砌支护,施工方法按照三台阶临时仰拱法开挖,超前支护采用Ⅲ型超前小导管。
3.1.3出洞安全措施及监控量测为了确保安全出洞,根据设计要求结合施工现场勘查,优化爆破参数,加强支护强度。
同时地表、洞内埋设监控量测点,地表沿隧道纵向每5m埋设一组地表沉降观测点,每组地表沉降观测点由同一断面内间距5m的两个点组成。
洞内拱顶沉降和净空收敛监控量测点加密为3m一组,由隧道局技术中心监控量测小组按照规范要求每天进行观测。
通过监控量测数据分析掌握出洞情况。
同时根据中铁第四勘察研究院地质预报组地质雷达结果和现场施作超前水平钻及超前探孔的措施,探明洞内掌子面前方围岩、隧道埋深及出洞距离,依据综合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结果及时调整爆破参数,确保安全出洞。
3.1.4出洞后浅埋段边仰坡施工浅埋段土质临时边仰坡采用喷锚网防护,锚杆采用φ22砂浆锚杆,L-3.5m,间距1.5×1.5m,梅花形布置,喷射混凝土采用10cm厚C25网喷混凝土,钢筋网采用φ6,网格25×25cm。
3.1.5浅埋段衬砌施工及回填DK189+655~DK189+679段24m为Ⅴ级围岩Ⅴc复合式衬砌,参照“杭黄隧参02(W)-22”设计图要求进行施工。
衬砌施工完成后,回填水泥土(水泥掺量为10%)。
3.1.6 DK189+679段进洞施工进洞前做好临时截水天沟施工,同时清理坡面、洞顶危石,边坡仰图3 出入段施工顺序框图3.2主要施工方案3.2.1 屏门隧道DK189+655~DK189+679里程段,根据围岩条件,暗挖出洞,按要求采用三台阶临时仰拱法,严禁大断面开挖。
待掌子面施工至DK189+635时请超前地质预报人员进行地质雷达,径向探洞和纵向探测,探明洞口埋深厚度以及前方围岩完整情况。
同时采用6米钻杆斜向、纵向打设探孔探测埋深情况,加强对前方地质的了解,以指导现场施工。
根据探测结果及现场情况施工至一定里程时,加强超前支护,每一榀拱架均设置Φ50超前导管,同时优化爆破参数,出动前10m以机械开挖为主,松动爆破为辅,降低对洞口围岩的扰动,直到上台阶贯穿。
待浅埋段防护工程、边仰坡、截水天沟工程完成后再进行中下台阶开挖、支护施工。
DK189+653出洞端加强超前小导管施工,保证出洞安全。
采用外径50mm、厚5mm的无缝钢管制作,钢管长度5m,间距30cm,纵向搭接不小于1.5m,外插角采用40°和10°交错布置。
3.2.2结合施工现场情况,出洞段DK189+625~DK189+645预留变形量为10cm,DK189+645~DK189+655段预留变形量为15~20cm。
上中下台阶每3m设置沉降观测点。
加强监控量测,及时分析量测数据,保证施工安全。
3.2.3做好截水天沟,边、仰坡临时加固。
提前预装砂袋,做好处理水的应急措施,避免出洞时遇到雨天,地表水流倒灌到隧道内;在冲沟水流上游位置设立截水坝,高差应大于洞顶标高1米以上,采用φ200mmHDPE双壁波纹管排水管通过截水坝引到洞身线右下游沟渠内。
3.2.4浅埋段衬砌拱墙衬砌采用全断面整体钢模衬砌台车作为内模,外模采用装配式的钢模或木模,混凝土集中搅拌、搅拌运输车运输、泵送砼灌注,振捣器捣固,当头木板采用钢模或木模。
混凝土浇筑左右对称进行,防止钢模台车偏移和外模爆模。
浅埋段Ⅴc复合式衬砌二衬钢筋,主筋为Φ22钢筋,间距20cm,分布筋采用Φ14钢筋,间距25cm,钢筋接头采用挤压套筒连接,边墙采用绑扎。
仰拱采用C35防水钢筋混凝土,厚度为60 cm,填充采用C20混凝土。
3.2.5浅埋段防排水措施:钢筋混凝土结构外缘与填土面接触部分以外依次设置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涂料、3cm厚M10砂浆找平层、防水板、土工布。
浅埋段结构在土石回填后,均应铺设隔水层,隔水层应优先选用绿色防护的符合隔水层,以最大限度减少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盲管布设:拱墙在下水侧布置2*3m的排水板,环向2米一道;面水侧布置,最后在顶部施工30cm厚钢筋混凝土水沟。
3.2.6浅埋段回填拱圈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拱墙背防水设施完成后,方可回填10%水泥稳定碎石土,回填前先将基坑内杂物清理干净且无积水。
回填土必须沿山体顺坡分层回填,回填土方应对称分层夯实,回填密度≥0.8,粒径≤15cm,并不得含有石块、碎砖、灰渣及有机杂物,也不得采用带有膨胀性的粘土。
回填施工应均匀对称进行,并分层夯实,其两侧回填的土面高差不得大于0.5m;人工夯实每层厚度不得大于0.25m,机械夯实每层厚度不得大于0.3m,并防止损伤防水层。
回填至拱顶后,即应满铺,并分层向上填筑,严禁任意抛填;顶层回填材料采用50cm厚粘土隔水层。
浅埋段粘土隔水层应与边坡仰坡搭接良好,封闭紧密。
4.主要施工方法4.1超前小导管施工4.1.1小导管制作采用外径50mm、厚5mm的热轧无缝钢管制作。
在小导管的前端做成约10cm长的尖锥形,在尾端焊接φ6钢筋加劲箍,管壁上每隔15cm梅花形钻眼,钻孔直径10mm,尾部长度不小于1m作为不钻孔的止浆段。
图5 超前小导管制作示意图4.1.2测量定位:按技术交底要求,测量组在设计孔位上做出标记。
4.1.3钻孔:采用风钻进行钻孔,孔径直径比导管管径大3~5mm。
4.1.4清孔:用高压风从孔底向孔口清理钻渣。
4.1.5安装:已加工的小导管由专用顶头顶进,顶进钻孔长度不小于90%的管长,并用高压风将钢管内的砂石吹出。
小导管外露长度一般为20cm,以便连接孔口阀门和管路,尾部焊接在钢架上。
相邻两排小导管搭接长度符合交底要求,且不小于1.5m,钢管顶进时,注意保护管口不受损变形,方便与注浆管路连接。
4.1.6注浆:小导管注浆采用水泥砂浆,水灰比为0.5~1.0(重量比),用塑胶泥封堵孔口及周围裂隙,必要时喷射砼封闭注浆面,以防止工作面坍塌。
注浆顺序为由下至上,浆液先稀后浓,注浆量先大后小,注浆压力由小到大。
单孔注浆,注浆压力0.5~1.0MPa,注浆压力达到设计终压(1.0Mpa)或虽未到达设计终压,但注浆量达到设计注浆量的80%时可结束注浆。
4.1.7施工工艺框图如下图:图5 超前小导管施工工艺框图4.2暗挖出洞4.2.1洞身开挖采用三台阶临时仰拱法,严禁采用大断面法开挖,临近出洞时应采用镐头机进行开挖,尽量减少爆破对围岩的扰动,初期支护严格按设计进行施作,主要采用HW175型钢,间距0.6m,φ50超前小导管预支护,衬砌为C35钢筋砼,厚50cm。
4.2.2支护时加强对拱脚的处理,严格按设计或强于设计进行锁脚锚管的施作,提高拱脚处围岩的承载力。
及时施作仰拱,根据监控量测反馈信息及时采取各种施工措施,包括围岩系统注浆固结支护或地表注浆加固等,保证施工安全。
4.3浅埋段施工与边坡支护4.3.1开挖施工分层分台阶进行,坚持“逐级开挖、逐级支护”的原则。
施工过程中应加强明挖基坑的检测,包括坡面稳定、基地稳定及地表下沉量测等,以方便及时掌握边仰坡坡面的动态与支护工作状态,确保开挖边坡以及基坑稳定和施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