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市江津区土地资源利用分析论文报告

重庆市江津区土地资源利用分析论文报告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概论论文题目:重庆市江津区土地资源类型利用分析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城市管理方向)班级:环规(管理)09-2姓名: 李杨飞学号: 20092058指导老师:陈远学李云徐开未徐小逊完成日期: 2011年3月28日《资源与环境概论》课程论文任课教师:陈远学李云徐开未徐小逊重庆市江津区土地资源类型利用分析(姓名:李杨飞班级环管:09级02班学号:20092058)摘要:围绕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根据自己所学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知识,在分析江津市土地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和土地利用现状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规划期内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定位,将全市土地划分为三大土地利用区:北部沿江地区、中部丘陵地区和南部中低山地区,最后针对这三个部分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此提出相关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土地资源,利用分析,江津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提到“土地(在经济学上也包括水)最初以食物,现成的生活资料供给人类。

它未经人的协助,就成为人类劳动的一般对象而存在”。

由于土地的用途不同,分类标准各异,土地的分类方法和分类结果多种多样,按照地貌特征可以把土地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按土地的土壤质地划分可以分为黏土地、沙土地、壤质土地土地等,按土地所有权划分可以分为私有、国有和集体所有制土地。

不过最为常见的土地资源分类还是依照土地的经济用途进行的,分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1]。

一、研究区概况江津区位于重庆市西南部,东邻巴南区、綦江县,南界贵州省习水县,西接永川区、四川省合江县,北靠璧山县、九龙坡区、大渡口区,是渝川黔结合部的一个丘陵山地区。

全区幅员面积3218 km2,辖23个镇、3个街道、1个风景名胜区.总人El 146万人。

200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市设区以来,江津区的建设进入了鼎盛时期.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城市变化日新月异,是重庆市规划建设的区域性中心大城市,是重庆市建设的“一小时经济圈”发展核心的增长极,江津区的发展还要承担起带动周边县市发展的责任,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全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土地利用的发展,土地资源的利用具有显著意义[2]。

二、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据2010年“西部大开发土地资源调查”,江市150以上的坡耕地为27431.18hm2,占耕地总量1/5以上,多数缺乏必要的水利设施,耕作方式以顺坡耕作为主,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14.58×104hm2,占幅员面积的46.35%。

按平均侵蚀模数计算,则土壤侵蚀总量高达951.5×104t/年,导致耕地地力下降;据调查全市低产田土、低产园、低产林的比重大,农用地生产效益不高,2004年农用地单位产值为154.59万元/km2,是重庆市地均产值的1/3。

江津市城镇建设用地布局不够合理,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分散,工矿用地缺乏论证和规划,导致建设用地利用率低,存在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

2004年江津市建设用地地均二、三产业产值为27.30万元/11m2,低于重庆市建设用地地均二、三产业产值(40.11万元/11m2)。

全市未利用地15893.3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94%,数量少而分布零星。

相对具有可开发价值的荒草地1423.55hm2,占幅员面积的0.44%,人均仅仅0.00lhm2。

裸土地和滩涂开发利用难度大,投入多,且易破坏生态环境,开发价值不大。

江津区各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如表l所示。

表1 1998—2007年江津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统计表[3]三、土地利用分区土地利用分区是土地利用合理布局和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手段。

根据汀津市土地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和土地利用的现状特点,以及规划期内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定位,将全市土地划分为三大土地利用区:北部沿江地区、中部丘陵地区和南部中低山地区,并提出各分区内土地利用管制的建议。

全市及各分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土地利用强度效益指标见表2、表3。

表2 江津市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比较[4]3 江津市土地利用强度效益指标比较[5]表(一)北部沿江地区1.基本概况。

该区位于重庆大都市西南的城乡接合部和联结川南黔北的中继站,包括朱扬、石门、吴滩、油溪、德感、双福、几江、先锋、支坪、珞璜、龙华、白沙12个建制镇,区域面积1315.27 km2,占全市幅员面积的40.86%。

该地区气候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生长。

该区为全市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2004年该区GDP达到82.6亿元,分别为中部丘陵地区、南部低中山地区GDP的4.11倍和7.28倍;、全市的城市建设用地几乎全集中在该地区的几江和德感;大量的工厂企业也分布在该区,尤其是德感、白沙、珞璜等镇;交通用地的铁路全分布在该区,境内的公路路网密度相对较大且等级较高。

2004年该区的地均GDP为628.02万元/km2,单位建设用地固定资产投资为2264.49万元/km2,建设用地地均二、三产业产值分别为2563.12万元/№2、1496.79万元/km2;上述指标均高于全市水平。

2.土地利用管制。

①该区域是城镇建设用地和工矿用地重点布局区,也是优质高产农田的集中区域;②该区域的工业和城镇建设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以主城区的城市组团为中心,小城镇为依托,交通干线为纽带,工业园区为支撑进行布局。

并保证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重点交通、水利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布局与相关行业规划相衔接,使其与区域的发展相适应;③城镇建设应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和空闲地,禁止建设占用规划确定的永久性绿地和基本农田。

通过建设农民新村和农村居民点,使有条件的农村居民点逐步集中,节约用地。

(二)中部丘陵地区1.基本概况。

该区位于江津腹部地带,包括石蟆、慈云、贾嗣、李市、西湖、夏坝、广兴、杜市等8个建制镇,区域面积826.01 km2,占全市幅员面积的25.66%与其它两区比较,耕地所占比重最大,为38.75%,中部丘陵地区园地比重较高,为10.34%。

人均园地面积为0.023hm2/人,高于其他两区。

2004年该区地均GDP为243.07万元/km2,单位建设用地固定资产投资为848.02万元/km2,建设用地地均二、三产业产值分别为576.21万元/km2和614.85万元/km2;耕地单位面积粮食平均产量6343.80k加m2,高于全市水(6271.35k舭m2)。

2.土地利用管制。

①该区域为江津市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的重点区域,要严格控制区域内基本农田转变用途,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或者占用;国家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建设项目选址需要占用基本农田的,必须经国务院批准,同时按照占垦平衡的原则开垦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确实无条件开垦的应按规定交纳耕地开垦费;②区域内划入基本农田的可耕地,管制措施按基本农田对待;③切实保护耕地,控制耕地的转变用途,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

要有计划地进行土地整理、复垦和中低产田土的改造,在提高耕地质量的同时,扩大耕地的有效面积。

(三)南部中低山地区1.基本概况。

该区位于渝东公路沿线,笋河流域沿岸大部分区域,西南大通道江津段横穿境内,与贵州接壤,包括塘河、永兴、嘉平、蔡家、中山、柏林6个建制镇及四面山管委会,区域面积1077.8km2,占全市幅员面积的33.48%。

与其它两区比较,该区农用地比例最大,但耕地比例并不大,主要原因是全市林地主要分布在该区,2004年林地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55.57%,人均林地面积为O.252hm2/人,分别为北部沿江地区、中部丘陵地区人均林地面积的11.8倍和6.3倍。

该区建设用地较少,这也是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2004年该区地均GDP为105.25万元/km2,建设用地地均二产业产值为436.13万元/km2,建设用地地均三产业产值549.15万元/km2。

上述指标均低于其他两区及全市水平。

2.发展定位。

南部中低山地区为江津市的绿色生态屏障,高效生态农业走廊,渝川黔旅游“金三角”的黄金旅游带。

2.土地利用管制。

①该区域为林地集中区,土地主要供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和林业生产及其配套的服务设施使用,不得擅自转变用途;②严禁各类建设占用天然森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加强林地管理,严禁乱砍滥伐;③保证区域内重点交通、水利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布局与相关行业规划相衔接;四、结语土地分区是实现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的重要手段,为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根据规划期内江津市社会经济在不同空间层次中的定位,明确其区域协调发展的宏观背景;结合区域发展战略对土地利用影响的分析,对土地利用的结构和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根据区域内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情况、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强度效益等方面的差异;将全市划分为三大土地利用区:北部沿江地区、中部丘陵地区和南部中低山地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各分区的发展方向及土地利用管制的措施,具有可操作性,为实行土地利用的别化管理,制定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提供了切实的依据。

参考文献:[1]王敬国张玉龙陈英旭.资源与环境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2]常丹青刁承秦 . 重庆市江津区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互动关系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9,26(3):22-27.[3]常丹青刁承秦 . 重庆市江津区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互动关系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9,26(3):22-27.[4]李倩刁承秦.江津市土地利用分区研究[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34(5):12-34[5]李占军刁承泰. 西南丘陵地区县域农用地经济效益评价研究——以重庆江津区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8,15(4):15-1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