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活学活用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 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 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 是怎样的呢?
参考答案: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宋朝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削弱宰相权利 枢 中 参 度 盐 户 皇帝总揽大权 密 书 知 支 铁 部
院 政 门 (三司) 事 下 (二府)
合理性;保证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
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的风尚。
•消极: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 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
四、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
秦代: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刺史(地方) 汉代:
唐代:
御史台 加强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
宋代: 提点刑狱司
乡试
举人(通过) 乙榜(中举) 第 一 名 : 解 元 第 二 名 : 亚 元 第 三 四 五 名 : 经 魁
贡士(通过) 会元(第一名)
会试
殿试 甲榜
一甲 赐进士及第 二甲 赐进士出身 三甲 赐同进士出身
状元 榜眼 探花
评价科举制
•积极: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
加强了中央集权;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
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影响深远。
清朝的边疆政策:
1、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
2、理藩院:
①职能: ②地位: ③作用: 3、改土归流(西南地区): ①原因: 土司世袭,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中央集权;
②含义:
明代永乐年间(开始); ③过程: 清代雍正年间(大规模);
④意义:
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 民族地区的统治; B、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 纷争的状态; C、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 化交流; D、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 固和发展。 E、它是我国政治制度发展史上 的一项重大改革。
1、设立的时间、原因: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 和门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 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 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 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思考: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原因是什么?
元代:
御史台
清代:
都察院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①最高统治者制度的演变: 王-------→皇帝
②中央官制的演变: 秦朝:三公九卿制-→唐朝:三省六部 制-→元朝:中书省-→明朝:废丞相, 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③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汉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元朝:行省制 ④选官制度的演变: 先秦:世官制--→西汉:察举制--→魏 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朝开始: 科举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线索:
秦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的形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的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的顶峰
从汉到元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封建社会前期):
①政治上: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 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维护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② 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加强民族 交流.防止分裂割据;③经济上:有利于组织水利工程,发展 社会经济; ④文化上:有利于封建文化的发展繁荣。
评价:宰相制的废除:
皇权取得了对相权的彻底胜利, 积极方面:
从根本上解决了秦以来的君权和 相权的矛盾。达到了高度集权的 目的。(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 统治。)
消极方面:
①强化了君主的独裁专制, 社会的兴衰完全维系在皇帝 身上。 ②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2、明成祖朱棣设内阁:内阁制度的形成:
清代公布殿试结果的金榜
秀才看榜图
上图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那种政治制度?
三、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制度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标准 品德 门第 才学 方式 举荐 评定 授官 考试
发展规律: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 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选拔方式趋向严 密、科学
财政
行政
军事
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朱元璋废丞相:
⑴原因: ⑵内容:
⑶评价:
明太祖“罢相”的原因:
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 丞相骄恣擅权(直接原因); 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目的)。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 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犯人凌迟, 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 祖训首章》
——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二: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 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 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 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简、精、速、密。
3、军机处的特点:
简:机构简单,有官无吏;
精: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 密: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政治决策封 闭 性的特征更为明显; 速:办事效率高。
•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 原非宰相!”
——《神宗实录》卷五一一页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相似)
地位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法定,制度赋权 非法定,咨询机构
不 职权 同
对皇权作 用
参与决策 制约皇权
无决策权 不能制约
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设立军机处: 1、设立的时间、原因: 2、职能(演变) : 3、军机处的特点: 4、军机处的评价(作用):
选 官 制 度 的 变 化
选官制 度
察举制
秦汉魏 晋南北 朝 以官举 士来源 基层 以官举 士权操 于上
九品中正 制
科举制 隋唐北宋 明清 考试选官 仕途开放
八股取士 束缚思想
实行时 间
特点
魏晋 南北朝 中正评定 授官依据 成为世族 把持政权 工具
局限
明清科举考试的程序
儒童 血缘政治(先秦)到 官僚政治(秦到清) ▲ 封建政治制度制度 一个核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两对关系:皇权与相权 中央与地方 三大表现:官僚机制(中央、地方) 监察制度
选官制度
北京隆宗门内军机处
4、军机处的评价: ①军机处的建立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 的行政效率; ②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军政大权 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标志着我国封建君 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③弊端:地方政治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越 来越受到压抑。
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 达到顶峰? 军机处设置后,皇帝可通过军机处对地方大臣 直接发号施令,各地大臣也可以向皇帝直接递 送奏折,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权力大大缩 小,从而加强了专制皇权。 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遵旨办事。
君主专制
皇帝
集 中
专 制 主 义 中 央 集 权
中央
中央权力
集 中
地方
地方权力
本质:皇帝独裁,君
主专制
主要矛盾:中央与 地方、皇权与相权
一、中央行政制度:
皇 帝
百官之首 处 理全国政务 副丞相 军务 太 尉 (虚有其位)
秦朝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执掌奏章
下达诏令
监察百官
三公
奉 常
郎 中 令
卫 尉
太 仆
⑴原因: ⑵目的: ⑶评价:
⑴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⑵目的:为了加强君主专制。 ⑶评价:内阁是皇帝为加强君主专制而建立
的政治机构,然而它始终没有取得 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 式的行政机构,其职权范围始终不 明确,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为 防止内阁演变为事实上的丞相,明 朝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结果 导致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 制内阁,是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 的重要原因。
2、消极影响(封建社会后期):
①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导致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受 到压抑并容易导致暴政并且派生了大量的官僚队伍,使政治 黑暗,腐败;②经济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 国落后于西方;③思想文化: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 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也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发 展。
(1)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 (直接)。 (2)为强化皇权。 (根本)
2、设立的职能:
只能跪受笔录,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职能的演变:由最初单纯协助处理军务逐 步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成为辅助皇帝处 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3、军机处的特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 军机处“直(值)庐初仅板屋数 间…… (属员)直舍仅屋一间半”。
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
中央严格 控制地方
相权不断削弱 君权不断加强
特 点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皇 权 不 断 加 强 , 相 权 不 断 削 弱 以 至 消 失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线索
皇帝制度 中 秦朝: 央 三公九卿制 权 郡县制 力 两汉: 中央:内、外朝制;察举制 加 郡县制 地方:郡国并行制 中央: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强 隋唐: , 地方: 道、州、县制 中央:中书门下、“参知政事”、三司、枢密院地 宋: 方 地方:路、州、县 权 力 元: 中央: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御史台 地方:行省制 缩 小 明: 中央: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 地方:行省制 清: 中央:设立军机处、推行密折制 地方: 行省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1.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 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