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挑山工(教案+课堂实录+原文)

挑山工(教案+课堂实录+原文)

《挑山工》教案教学理念:要卓有成效地进行合作学习,不仅要以突现自主为前提,而且要关注合作与探究同行。

鼓励学生感悟语言文字,体会思想感情,发表个性化见解。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与合作学习技巧;2.通过讨论探究,交流对话,合作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3.使学生懂得课文内蕴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执著追求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简介挑山工后,多媒体展示挑山工奋力登攀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联想,在引发兴趣的情境中,初步体验:这些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往山上挑货物,的确令人敬佩。

二、质疑问难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看看自己有什么不懂的地方;2.以开放的理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至少10人)。

对认真读书,善于动脑,能提出有创意问题的学生,及时予以表扬。

三、合作探究1.朗读感受形象。

①引导学生弄清楚挑山工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的(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第一部分,画出挑山工“登攀”的语句,同桌交流)。

②让学生把文中描写挑山工登攀的语句连起来读一读,并对照课文插图,想象挑山工朝着一个目标艰难地不断地奋力登攀的形象(同桌互相朗读、评价后,选代表在班内朗读,感受挑山工的艰辛、执著)。

2.合作梳理“三遇三见”。

要求:在阅读课文基础上,以小组合作方式填写下表规定的内容。

教师要走进学生,巡查指导,确保有效学习(小组内先分工、互动、议论,然后在班内展示、评价)。

相遇次数相遇地点看见挑山工在干什么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3.合作感悟难句含义。

①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整体思考“哲理”。

②用多媒体展示合作学习问题:a.你认为山民走得很慢,反而常常跑在我们前头的原因是什么?b.“我”为什么会愉快地(“心悦”)接受挑山工的说法?“我”真心实意地佩服(“诚服”)挑山工的什么精神(突出“心悦诚服”理解)?c.挑山工的话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我”最需要的是什么?③合作学习要求:组长要合理分工,并在自读自思的基础上展开议论、争辩,形成升华性结论。

④教师要强化点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形式“亮点”,并在展示、评价中及时引导整合,使学生感悟到位。

4.指导朗读山民的话。

要求突出重音,注意语速,语气。

可采取教师范读、同桌试读、个别展读、民主评读和全员美读的步骤,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升华其理其情。

四、体验整合先引导学生在课文插图下写几句最想说的话,然后个性化展示。

鼓励学生说有创意的话,有哲理的话,也可写赞美挑山工精神的话,以表白自己敬佩的情怀(让学生先写后说,多元化表白情怀)。

课堂实录:师:昨天我们划了这一课的词语,并提前抄写了,课文读了吗?生有的说读了,有的说没读。

师:那再认真读两遍。

生读书,教师巡视——督促学生迅速进入读书,鼓励那些读得认真投入的学生。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读得很正确,也很顺,但从你的读中,大家都听出你还不是很理解这一段。

你读书的时候不少同学听得很认真,这既是对你的赞扬,也是他们会学习的表现。

他们一定在听读中又听出许多新的东西。

谁接着读?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读真好!同学们从你的读中听出你读懂了这一段。

请坐。

接下来——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几个字的音没读准。

像“马”“岭”两个字单个出现你一定不会读错,但在文中你读成了第二声,什么原因?刚才两遍没有用心读没把它们读顺,是不是?(生点头)像“咧”是第三声,你读成第二声,是受平时方言的干扰。

以后要看准了读,再用点心,好吗?也请坐。

接下来——生读第四自然段。

师:问句读得好。

接下来——生读第五自然段。

师:挑山工说话的语气读得很逼真,说明你很会读书。

好的,请坐。

你接着往下读。

生读第六自然段。

师:以后读书声音要大点,因为你和你的声音很重要,大家都想听到。

最后一段想读的都来读。

全班同学都一齐读起来。

师:味道不对啊!再来一次吧。

生又读,这一次好多了。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读了三遍课文了,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生:我读了课文知道了挑山工工作是很辛苦的。

师:是啊!生:我知道喝山泉水牙齿很白。

师:是吗,你要是在那里每天就不用刷牙了是不是?众生笑。

生:我知道挑山工走路是怎么保持平衡的,他们是靠一条胳膊甩来甩去保持平衡的。

师:对。

从你们刚才的汇报看出你们还没有来得及触及课文深层的东西。

不急,下面再给你们五分钟时间,你们再读一下课文。

课文的作者游览泰山,发现了挑山工,完成了一次奇妙的精神之旅,让我们也走进课文,透过语言,去向作者问一问。

然后,想一想如果你是老师,来教这篇课文打算提什么问题给学生答?生读书。

师插话:看谁在较短的时间里读得效果却最好。

不少同学很投入。

师:好,时间到了。

谁第一个来当老师,向大家提问题?生:我要是老师,我会问挑山工为什么走的路长又挑着东西,还比游人走得快?师:这是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你这个老师当得好。

哪位同学能回答?生;因为游人走走看看,而挑山工一个劲地走。

师:这个问题课文里有答案吗?生;有,第二自然段就说了。

师:你读读。

生读。

师:对啊,大家一起读读。

除了第二自然段还有吗?生;还有,就是挑山工说的话里也回答了这个问题。

(生读——)师:这个问题弄明白了吗?生齐:明白了。

师;还有哪位老师要提问题?生:我要是老师我会问“我”为什么要画下挑山工并把它挂在书桌前,并说需要它?师:你也是个好老师,你这个问题问题到点子上,很好!哪位同学接受挑战?生;这很简单,是因为我需要挑山工的精神。

生:我需要挑山工的坚持精神。

生;我需要不怕困难的精神。

生:我需要挑山工坚强的意志。

生:我需要挑山工说的哲理。

师;已经下课了,下节课再接着研究,好吧!下课。

第二课时师;好上课了。

同学们上节课对老师的问题都有了自己的答案,很好!那么这个哲理是什么呢?作者没有写出来。

我们能不能帮作者一下把它写出来?生;能!师:这么有信心!这样,我们每个人把它写下来。

写下来的话就不能太随便,要说得美一点,因它是哲理嘛!提示一下(板书:目标快慢),挑山工和游人的目标都是一样的,是什么?生:登上山顶。

师:那么一个看起来快却慢,一个看起来慢却快。

老师只能提示到这,写吧!生写。

师巡视中插话:看谁写得独特,写得美。

几分钟后——师:谁第一个来读自己写的哲理?——曾:在你认为你做出超过别人的事时,往往已经有人超过你了。

师:真是一个哲理,把它写在黑板上,他往往很独特,有个性,有创造!还有谁写得跟他不一样?——生:踏踏实实地走,终有一天会走到终点。

师:也写到黑板上。

(师转向黑板)写好后写上自己的名字,对,再加上中国,用括号。

(众生笑,一生举手)师:好,你说。

就要这样,写好就要说。

生:不管谁走得快还是慢,只要目标明确,坚持不懈就能取得好的成就。

师:也好,写到黑板上。

我知道有的同学写好了,不愿与同学分享,大家看看哪位同学会写得好,推荐一位,我也推荐一位,比比看,啊个推荐得好,你们先来。

生:专心致志的人一定比三心二意的人先达到目标。

师:还是你们有眼光,写得真好。

也把它写到黑板上,别忘了写上大名。

(转向大家)我推荐谁呢?快快帮老师这个忙,给老师争口气。

生:就写好。

师:其他同学也可以自告奋勇。

孩子你直接到黑板上写吧。

(一生举手。

)师:你要说?生:老师写得很长可以读吗?师:可以!生:这好比学习,学得慢的人要是能够坚持认真学,就一定能学好。

相反,学得快的人如果自以为自己聪明,就一边学一边玩,那也会学不好,学不过学得慢的人。

师:好啊!几句朴素的话却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

(部分生笑,师看黑板。

有生小声议论金丢字了——)师:我相信你写好后会检查的。

(生写好,师提醒检查,生把“人”补上。

)同学们齐读:因为自己基础比别人好,而以为能一步登天时,这往往是失败的关键。

(该生学习基础好。

)师:建议把“关键”改为“原因”。

黑板上写的都是名言,而这些名言都是根据课文写出来的。

(指黑板),你说说你是根据课文哪些内容写出来的?生:我是根据挑山工的表现写出来的。

师:你读读具体的句子吧。

生读得很对。

师:你也读读有关的语句。

生也读得很对。

师:孩子你也读读。

生读了第五自然段后面几句话。

师:孩子你也读读。

生也读第五自然段。

师:孩子你也读读。

生也读了有关语句。

师:好了,我们一起来读读他们写的这些富有哲理的话。

生齐读。

师:(指黑板)我要把的名言送给等同学,因为他们需要。

建议你们把它挂在书桌前;(众生笑)我要把的名言送给等同学,也建议你们把它挂在书桌前;我要把的名言送给我自己,因为我从中发现了我比较笨但只要踏实,也能走到终点,我要把把它挂在书桌前;(生大笑)我要把的名言送给像一样的人,也愿他们把它挂在书桌前。

最后让我们再读读这些至理名言。

生读。

师:孩子们,老师在登泰山时就看到了挑山工,而且想到了这篇课文。

当我累得气喘吁吁不想再登时,是挑山工给了启示和继续攀登的力量。

我想这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今天我们虽然没登真的泰山,但是我们却登上了精神的泰山,有了这座泰山,我们一定能看到辉煌的日出!生鼓掌!师;路还是要一步一步地走,下面我们听写一下本课的词语。

原文: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

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两头垂下几根绳子,挂着沉甸甸的物品。

登山的时候,他们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垂着,伴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保持身体平衡。

他们的路线是折尺形的--先从台阶的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台阶,就到了台的右侧;便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次转身,扁担换一次肩。

他们这样曲折向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

担了重物,如果照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上直下,膝头是受不住的。

但是路线曲折,就会使路线加长。

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奇怪的是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你轻快地从他们身边越过,以为把他们甩在后边很远了。

你在什么地方饱览壮丽的山色,或者在道边诵读凿在石壁上的古人的题句,或者在喧闹的溪流边洗脸洗脚,他们就会不声不响地从你身旁走过,悄悄地走到你的前头去了。

等你发现,你会大吃一惊,以为他们是像仙人那样腾云驾雾赶上来的。

有一次,我同几个画友去泰山写生,就遇到过这种情况。

我们在山下买登山用的青竹杖,遇到一个挑山工,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

他扁担一头拴着几张木凳子,另一头捆着五六个青皮西瓜。

我们很快就越过了他。

到了回马岭那条陡直的山道前,我们累了,舒开身子躺在一块被山风吹得干干净净的大石头上歇歇脚。

我们发现那个挑山工就坐在对面的草茵上抽烟。

随后,我们跟他差不多同时起程,很快就把他甩在后边了,直到看不见他。

我们爬上半山的五松亭,看见在那株姿态奇特的古松下整理挑儿的正是他,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

我很惊异,走过去跟他攀谈起来,这个山民倒不拘束,挺爱说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