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看(一)》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篇Classroom recording teaching design of "take a look (1)"《看一看(一)》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看一看(一)》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篇章2:二年级数学《看一看(一)》教学设计篇章1:《看一看(一)》课堂实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知道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积极主动参与观察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二、教材分析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的第一课时。
本节所要观察的是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在第一册学过“位置与顺序”,已经知道长方体有前后、上下、左右6个面;在第二册的“观察物体”中,对“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形状不一样”也有所体验。
在这个认知基础上,本节课要在观察长方体的活动中,体验最多只能看到它的3个面,发展空间观念,同时,会辨认长方体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为今后从正面、侧面和上面三个方向观察物体打基础。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是一所市重点实验小学,教学设备比较先进,有多媒体教室。
本班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城区。
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说话有条有理。
这节课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类课。
学生已经学会从两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本课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上发展到从三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所提供的情境,让全体学生参与观察和探索。
四、课堂实录片段一师:今天我们来观察物体,你们猜一猜要观察什么物体呢?(有的学生说电视机,有的学生说房子,还有一位学生说外星人。
全班同学笑了,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师:同学们学习离不开自己面前的课桌,老师上课离不开讲台。
今天老师就请大家观察这张讲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它,能看到什么?片段二师:下面我们分五个小组活动,请第一小组先到前面来观察这张讲台。
(学生安静下来)你们各自选择一个位置观察,再交换位置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指导这个小组学生变换观察的角度,进行有序的观察,为其他小组的观察活动起示范作用。
)第三小组上来观察时,班上最调皮的阳志江同学绕过桌子的侧面,一下子就钻进了讲台下层的格栏里躺下了。
师:你在干什么呀?阳:老师您瞧,我在观察讲台桌的下面。
我躺在里面,只看见桌子的下面,其他面都看不见了。
(我赞许地对他点点头,学生观察的兴致更高了。
)师:刚才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观察了讲台,先在小组内交流。
师:哪一个小组先汇报?请说一说你们是站在哪个位置观察的,看到了什么?(学生的小手举得高高的,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1:我们小组的同学站在这里看(他指了指讲台桌的左侧,一位同学插嘴说:这是旁边。
另一位学生又说:这是侧面。
)师:你们认为哪种说法好?生1:我认为左侧面好,因为桌子有两个侧面。
站在讲台桌的左侧,我看到了讲台桌的左侧面和上面,桌子的上面有粉笔盒。
师:喔,看到了两个面。
生2:我们组的同学站在讲台桌的前面,也看到了讲桌的两个面:上面和前面。
生3:站在讲台桌的一角观察,可以看到三个面:上面、侧面和前面。
我们组的结论是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讲台桌的形状也就不一样。
师:你们小组真能干,同学们还有补充的吗?生4:我们组看到的讲台桌的形状和生1是一样的,不过,我站在这边,(指了指讲台的右侧,又想了想)就是右侧面。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还有不同的吗?生2:我们组有的同学是蹲着看的,蹲在前面就看到前面一个面,蹲在侧面就看到侧面一个面。
我们的结论是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讲台桌的面的个数也不一样。
生3:我们组的同学还趴在桌上,只看到上面一个面。
我们觉得最少可以看到一个面,最多看到三个面。
生5:我可以看到5个面。
师:站在哪里可以看到5个面?你示范一下,行吗?(生站到桌子上)生5:我只看到了一个面。
(他不好意思地挠了挠脑袋。
)师:你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也不错。
通过实地观察,发现了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对于长方体来说,最少可以看到它一个面,最多可以看到它三个面。
师:(打开书本)图中老师、淘气、笑笑分别看到讲桌的哪一面,先想一想,再连一连,做完后把你的想法与同桌进行交流。
生6:我认为淘气看到上面和侧面,与第三幅图连起来。
生7:不对,他站在桌角,还能看到前面,应该与中间的图连起来。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孩子。
生8:笑笑可以看到侧面和上面,连第三幅图,老师站得高一些,只能看到上面,连第一幅图。
……片段三师: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不论它的大小,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现在每人都拿出一个自备的长方体,看看这个结论是不是正确的,然后,再打开书本,找一找怎么称呼所看到的三个面。
自己看书认识长方体的上面、侧面和正面。
生9:老师,我们俩的牙膏盒一样,为什么同一面有的同学叫它侧面,有的同学叫它正面呢?(生9竖着拿,同桌横着拿。
)师:谁能帮他解决问题?生10:朝上的是上面,两边的是侧面,牙膏盒放的位置不同,名字就变了。
生9:我明白了。
五、教学反思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牵着学生走。
实际上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这堂课学生兴致盎然,都投身于自己探求知识的活动之中,学得有声有色。
他们认真观察,独立思考,互相研讨,终于发现了知识,领悟了知识。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
以前,上课总是要求学生双手叠放,身体笔直坐好,这样做既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又压抑了他们的思维。
这节课我尝试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放开手脚参与学习。
如学生观察物体时,自由选择观察的角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观察,有的同学站着观察;有的同学蹲着观察;有的同学趴着观察;还有一位同学钻进桌子里面观察。
他们积极参与活动,开展激烈讨论阐述自己的理由,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如果教师看见调皮的学生就板着脸,看见站到桌子上就认为行为不端正而批评,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到严重挫伤。
宽松的学习环境,能让学生的思维自由翱翔。
观察讲台桌后,学生交流观察结果,大家各抒己见。
最后总结出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物体形状不一样。
学生经历了探究的过程,这些知识是通过他们自己主动构建起来的,改变了以往教师单一传授的局面,注重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的体验。
一堂数学课没有疑问是不正常的,如果学生能发现问题,说明学生在倾听在思考。
如学了三个面的名称后,有一位学生提出:为什么同一个牙膏盒相同的面却有不同的名称。
我没有直接告知答案,尽可能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表达能力也在交流、争论中得到提高。
六、案例点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1创设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儿童年龄特征,自始至终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学习过程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观察,用自己的语言交流;既有独立思考,又有互相借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2建立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整堂课教师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和学生打成一片。
学生学习环境宽松、学习兴趣浓厚;学生在课堂上乐学、敢学;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
同时,教师还为各层次学生创设了充分展示自己,表述自己见解的平台,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3体验了一种“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情感。
教学中紧紧围绕数学与生活这一主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4营造了一种合作、交流、探究的氛围。
如:教学面的名称时,利用小组合作探究方法,互相补充,把自己认为正确的各种情况逐一说出来,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充满生机与活力,培养了学生合作、创新的意识。
点评人:李正梁(湖北省潜江市教研所)七、编者点评片段一中的分组观察讲台桌的活动安排不够合理,当一个小组的学生观察时,其他四个小组的学生在干什么?这样组织数学活动很有可能造成时间不够用,完不成教学任务。
建议在设计数学活动时要考虑到活动的有效性,要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充分活动,以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如这个地方教师可以准备5个粉笔盒(每组一个粉笔盒),将粉笔盒放在学生课桌上,让学生同时进行观察,效果可能好一些。
用“猜一猜要观察什么物体”引入新课,不如开门见山:“今天我们要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大家在教室里找一找有哪些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呢?”并请学生“指一指、说一说,自己文具盒的前后、上下、左右6个面(这是第一册第5单元‘位置与顺序’的一道习题)”。
再让学生猜一猜,想一想“如果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然后再进行观察,通过实践检验各自的猜想。
篇章2:二年级数学《看一看(一)》教学设计【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教学目标:1、会辩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经历从不同方位观察简单物体的过程,初步建立空间的观念。
难点:辩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1、实物投影图片或挂图:(1)“看一看(一)”主题图;(2)“连一连”的内容;(3)“认一认”的内容;(4)“练一练”中的第3题。
2、红袖章一个、彩卡一个。
设计思路:辩认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在一年级时,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空间想像能力较差,部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想像、推理、交流。
本节课分三个层次组织教学活动。
第一层次: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开始,利用四人从不同方位观察“×××”的情境设置,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激发学生多方位观察事物的兴趣,为探求新知做了铺垫。
第二层次,师生互动,探求新知。
为了使学生想象出不同方位看到的讲桌的形状,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中三人与讲桌的位置关系及看讲桌的方向,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让学生身临其境验证结论,从而使教学难点“连一连”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