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西容县真武阁的“杠杆结构”

广西容县真武阁的“杠杆结构”

广西容县真武阁的“杠杆结构”梁思成1961年12月末,我和黄报青同志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参观访问,承蒙自治区党委调查研究室贺亦然同志的指点,知道容县有一座在二层楼上内部有四根悬空不落地、柱脚离楼板面约一寸的奇特结构。

我们在广西建筑科学研究所建筑研究室杨毓年工程师的陪同下,于新春1月4日到达玉林;翌晨在玉林地委严敬义同志陪同下转容县,并在浦觉民副县长引导下,来到了东门外人民公园,登经略台,攀真武阁,亲眼看到了这一带遐迩称颂的悬空柱的罕见的结构。

的确名不虚传,百闻不如一见。

我从1931年从事中国古建筑的调查研究以来,这样的结构还是初次见到。

我们上下巡视一周,决定这次调查以研究这座建筑的结构为主题,艺术处理的细节手法则在时间条件下给予必要的注意,在一天的时限内,做一次尽可能说尽的测绘,测绘工作主要由黄报青同志操劳,我不过做了些摄影和细部的描画、零星测绘等杂活而已。

由于在经略台和真武阁工作的时间实际仅仅七个小时,文献资料也仅凭一部《县志》,而且结构和力学又不是我的专业,差错遗漏,势所必然,恳请读者指正。

一、台和阁的环境及现状经略台在容县县城(城墙已拆除)东门外人民公园内,在距城里许绣江岸上;台上建三层高阁——真武阁。

台阁面向南,偏西约26度。

绣江是容江的别名,是黔、浔江的支流,由西南来,流到这里,在城西略转向东南,又在台下转向东北。

经略台就筑在江北岸这个微微突出的弧形转角上。

台的两侧,沿江有土堤,高出台后地面约3—4米,显然是一道防洪堤坝。

台面又高出堤面约3米,高出冬季枯水的江面目测约十余米。

在这里目测江面,宽约200余米。

这一喧江面叫做龙潭,但枯水季节,水流宽不及百米,对岸沙滩广阔,并不给人以“潭”的印象。

从台上登阁无眺,对岸平原宽约10公里,东南远处都峤山巍峨矗立,奇峰参天,气势极为雄壮。

经略台左右和后面(即东西北三面)现在辟为人民公园,面积约一公顷至二公顷。

台西就原有水塘(现在抽涸),以水泥墁地,做成“溜冰场”,并利用塘边做成四五级的“看台”;场的四周植树已成荫。

台东迤北一片产地,布置成不等边五角形图案的花园,中心建六角亭一座。

更东堤坝上沿江新建廊屋一列。

溜冰场与花园之间以一条路为界,路与台的轴线平行。

由公园门经此,直到台的西侧,拾级东转达台上。

台之西,溜冰场之南,有两面三刀个亭子:北面一个在缓坡上,内有唐代铜钟一口;南面一个在堤上,大致在经略台前部的纵轴线上。

台的西南,堤顶有老榕树一株,其它树木则多是细树。

临江陡岸上的树都是解放后为护堤而种植的。

总的说来。

西面树木多而东面比较少。

台下江面上停泊着十几只木船,看来台以西一段江岸也是容县东门外的码头所在。

高约5米的经略台和它上面高约13米余的三层楼阁真武阁就矗立在这样一个环境里。

二、经略台和真武阁的历史“经略台”是由唐代诗人元结而得名的。

元结于乾元、大历间(公元760年前后)曾任容管经略使。

明清以来的《梧州府志》、《容县志》以及台上的一些碑文,都把他和台扯在一起,并且把台叫做“经略台”。

想来只因他是唐代著名诗人,政绩比较昭著,好事之徒便牵强附会,把他和台联系起来。

这样的事情实在太多:山西就有数不完的“豫让桥”,广西还有更多的“刘三姐歌台”!就台的现状推测,显然是利用法岸防洪堤修筑的。

可能远在唐代以前,为了保护容州城名于绣江洪水的威胁,就已沿江筑堤。

台的位置,如前所述,正在一个孤形突出部分,无论从军事上、防洪上乃至游观风景上,都很自然地成为一个最有利的地点。

在这里筑这样一个台是很恰当的。

即使它和元结确曾有些关系,我们也无须深入考证了。

按我国古代传统,从曹操的铜雀台到今天还存在的北京北海团城等等推测,台之上大多有楼阁,所以从一开始,台上就很可能已有楼阁殿堂。

从《县志》的各种记载可以推论,明代以前,这台可能平时仅供游乐,有时亦可作军事上了望指挥之用。

但按清康熙间知县徐发的碑记,“明洪开十年(1377年)……经略一台遂改为真武阁矣”。

其原因是:“容俗民居缉篱编茅,往往不戒于火,谓南山(想指都峤山——梁)耸峙,实为火宿,祀北帝(按:即“四神”中的玄武,亦即龟蛇——梁),所以镇离火也。

”从那时起。

经略台上的殿阁便成了奉祀真武大帝的真武阁。

我认为有必要明确分清台和阁是两回事,像徐发以及后来许多人那样把台和阁混为一谈是不对的。

台上原有的建筑已难考。

《县志》录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的“武当宫碑”提到“匝劂麓,梯劂磴,入劂阈,陟劂堂……”“迨嘉靖庚戊(1550年),颓敞芜秽,乡耆……等力慕葺修完固,黝丹垩饰,鲜明艳直,门堂寝室,神栖有几,鼎丹炼气,道术有处……”但到了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杨际熙“重修武当宫碑”则谓“嘉靖庚戊……集众慕修,财辑制狭,仅取栖神而已。

”这些文献虽记述含糊,但可由此推测台上原有的不是像今天这样的仅仅一阁,而是一组建筑,但只有“堂”、“室”而没有楼阁,且规模不大。

杨碑接着写道“万历元年(1573年),……复憾前修之未务,思以旧贯而扩充之。

……慕就多金,于是大兴土役,……扩基寻丈,筑土坚乔;创造楼阁三层,隆栋蜚梁,斗窗云槛;辇神像,安轩仙人,好楼仙将,帅列傍侍;而钟磬,而鼎炉,而廊舍,而垣墙,而疱厨,巍乎其有成也。

……”从这篇记录里可以看到,这次工程把原有台基扩大了一丈左右;台是夯土的;台上创造了楼阁三层,那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这座阁;阁内安置了神象和胁侍的仙人像和钟、磬、鼎、炉;而且还修建了廊舍、垣墙、乃至厨房。

比起原有建筑,这显然是一个规模更大的组群,而且是按照宗教仪式和道士生活的需要而布置的了。

在这组群之中,当然以三层楼阁为主体。

从《县志》的“城郭全图”看,“古经略台”大阁周围还有些附属建筑,这和其它地区所见的台上组群,例如河北安平县圣姑庙、涿县普寿寺、北京团城等的传统做法是一致的。

台东部凸起的部分,可能就是廊舍、庖厨所在。

但是今天所见,台上仅一阁矗立,神像仙人固已无存,连那些廊舍、垣墙、庖厨也不存在了。

到了清初,这座道教的真武阁可能就已成为佛寺。

尔后曾有“心斋禅师,北流人,咸丰二年(1852年),住持古经略台,清修梵行……”千百年来,在中国宗教史中,释老之间,有时固然相互斗争,但更多的是“互助合作”。

和尚道士也往往可以互相“转业”。

所以由和尚来住持一座真武庙,或者以一座真武庙用作佛寺,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查《县志》所载,自从明万历元年(1573年)楼阁三层建成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雍正十年(1732年),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O,同治十二年(1873年),见于记录的修建共六次。

解放以后,据浦觉民副县长说,中央文化部于1956年曾拨款重修(应是1953年—1954年拨款的——编者注)。

现在台上仅有的的建筑就是那座三层的真武阁。

阁内神像已全部无存。

阁的本身也没有任何墙壁隔扇,事实上是一座四面通风、高达三层的庞大“亭子”;台上更没有廊舍、埂墙、庖厨等等阻碍视线,的确是一个登高临远的好去处。

台上也平坦修洁,唯一的附属建筑是解放后所建的对着登台石阶迎面伫立的一座六柱重檐、形似牌楼的“门亭”。

(此门亭不是解放后所建——编者注)。

“门亭”的大小、权衡、风格和阁本身很和谐,为台阁增置一个恰如其分的小“序曲”。

三、真武阁的“杠杆结构”建筑真武阁建于1573年,到今年1962年,已将近四百年了。

但在中国建筑史上,它却默默无闻。

这次偶然的机会,得一瞻“风采”,我认为它应该引起我们极大的重视。

它的价值不在于经略台和元结的关系,也不在于它的三百八十九岁的高龄,而在于它的罕有的结构方法。

阁高三层,高出台面约13.20米。

底层平面总面阔(柱中到柱中)13.80米,进深11.20米。

就其底部檐柱来说,面阔是三间,进深也是三间。

但底层内总前后各有四根金柱,形成底层的内槽。

这八根金柱直通到上层檐下,到了中层和上层就成了檐柱。

因此底层的檐柱事实上等于一周回廊柱。

这样的用柱方法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的阁的特殊的外形轮廓。

但是进一步分析,就可以发现这座阁的柱网布置特殊之处。

先从侧面看,当心间宽5.60米,次间各宽2.80米,次间刚刚是当心间的一半。

但在正面,当心间虽然也宽5.60米,而次间则宽4.10米,呈现比较宽阔的气概。

但再看内部金柱,当中的四根与正面和侧面的檐柱纵向取中并列,形成5.60×5.60的正方形,但在其左右两侧面,在距离侧面檐柱2.80米实测仅东测一个尺寸,为2.77米,恐有测误,否则施工有微差)的位置上,又加金柱一根,成为上两层的角柱。

而在底层正面没有和它相应的檐柱。

这样的柱网,是由于上面特殊结构的需要而布置的。

同时也可以看到,2.80米是平面柱网的模数,它是四面廊檐的宽度,而当心间则恰恰是它的一倍。

由于内槽增加了一缝金柱,就在外立面上取得了传统的当心间比次间仅略宽少许的比例。

这八根金柱是上两层全部荷载的支柱。

它们所形成的长方形非常接近我国传统的平面5:8的长宽比。

由底层通向中层的楼梯位置在阁的东北隅,下面砌石台,北上五步,折而西上两步,然后再折而向南,由两金柱之间上十四步,到达中层。

在中层楼板之下,八根金柱之间,相互以梁枋联系,形成“目”字形平面。

当心间左右(南北向)的梁上,各施斗拱四朵,上承楞木四根,以承托中层楼板。

前后(东西向)的枋上没有斗拱,但在枋下又加类似由额的枋一根。

环绕着八根金柱所形成的内槽一周的回廊以“一面坡”的屋顶形成阁的宽大的下层檐,在结构上起着扶持八根金柱的作用。

中、上两层的结构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重点。

中层内部有四根很大的金柱,柱脚却离楼板面约2至3厘米,悬空不落地。

但因信脚离楼板极近,乍看并不给人以悬空的印象;然而一经指出,就不能不使每一个上楼的人为之惊叹!上得楼来,底层的八根金住已经变成中、上两层的檐柱,而在阁室里面,又添了四根金柱。

由下向上看,可以看见这四根金柱穿过上面的楼板,直上上层。

前后两金柱之间,还有承重梁一道,上安楞木,以承上层楼板。

从这四根悬空的金柱上,还伸出三层枋子,穿过檐柱(即底层的金柱的上部),向外伸出成为斗拱,以承托外面宽深的瓦檐。

看这四根金柱上面的这样沉重的荷载,而脚下悬空,乍看确是颇为费解。

更上一层楼,到了上层,就更令人为脚下的悬空柱捏一把汗了,柱头上承托着大梁一道,上面还有二梁,更上则立脊瓜柱以承托巨大的脊檩。

同中层一样,从柱上也伸出枋子三层,穿过檐柱成为斗拱以承托上层檐。

想到瓦上还有那么多条很大很重的梳璃正脊、垂脊、戗脊和脊上附加的花饿,还有那大面积的“望板瓦”,板瓦与筒瓦等等,就更加感到这四根柱上的荷载实在不轻,因而悬空的柱脚更显得“神乎其神?了。

这座阁的结构的确是很巧妙的。

上文已经提到,底层的八根金柱承托着中、上两层的全部荷载,到了中层和上层,这些金柱又成为檐柱和角檐柱;而另外又出现了四根悬空的金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