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读后感
她们是南京城城最漂亮的一群女学生。
这是我想象的,因为女学生对她们来说是个梦,她们是按梦想来着装扮演女学生的,因此就加上了梦的美化。
严歌岑大家耳熟能详,她的作品充满鲜活的生命力,极具故事性和画面感,也许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让你情有独钟,秦淮八艳让你记忆犹新,而她所塑造的金陵十三钗则更让你出乎意料。
这是一部在南京大屠杀的语境中,通过翻转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传统妓女形象,结合了金陵十二钗的悲惨命运,融入秦淮八艳的悲欢离合,创造性的重写了一部妓女从良的故事。
张艺谋导演的倾心力作便取材于它,它被定位为一部面向国际市场的战争史诗巨作!其英文名The flower of war即《金陵十三钗》为战争之花。
影片与原著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当妓女们兴高采烈地脱下一身俗艳性感的行头,换上女学生的素净蓝袍时,洗净铅华,返璞归真的她们干净了,也回归了!最后她们毅然踏上了不归路这时作品的深沉意蕴一览无余,影片开放式的结局水到渠成!
周作人有言女子之以花自命者,未脱依附之习这些战争之花们是当代版的羊脂球鲁迅认为她们在当代具有悼念价值,她们全是可怜人,不幸地上了历史与数目的无意识圈套。
她们由于悲惨,不但不被正视,反而被选择性遗忘,结局不了了之。
故作了无名的牺牲者,成了历史上的失踪者。
正如鲁迅所言:其实他是生前死后,竟与社会不相关的。
它成功的体现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无论真实与否,与历史的缝合有无折扣,作为中国人理当信以为真。
因为人物身上所体现的国格和人格已是最大限度地支持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立场。
若战争也有性别,无论是金戈铁马还是枪林弹雨,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这本应是男儿的决斗场女性却从未缺席。
在各色题材的作品中,女性是危险的物种,注定无处可逃。
直面战争的血腥与残酷,这本应是蓬头垢面、狼狈不堪的妓女。
却被严格岑另辟蹊径地塑造成烈焰红唇、浓妆艳抹。
特别是在弹唱《秦淮景》的顾盼神飞与风情万种让人心醉神迷。
尤其是集千娇百媚于一身的赵玉墨,让人一见倾心,神魂颠倒!尽显秦淮女子的绝代风华,这是场奢华的视觉盛宴,所以说她们是战争之花,是抹在战争黯淡背景上的一抹粉红。
结合电影拜读它之后,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我庆幸生于太平盛世,国富民安,没有战乱纷飞,不用担惊受怕。
我深深的体会到要珍惜生活的点点滴滴,珍惜来之不易的青春与学习机会!回忆那段屈辱不堪的历史,今天我们更应理性爱国!虽不能战死沙场,但在捍卫钓鱼岛主权时应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同仇敌忾,爱我中华!
作为女性,我们更应该洁身自好,自尊自强!告别男尊女卑,展现新时代巾帼不让须眉的的凌云壮志与飒爽英姿!
同时对待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我们不能带上有色眼镜,认为她们低人一等,对她们不屑一顾。
还记得08年汶川地震后慷慨解囊的乞丐们吗?还有那救起小悦悦的拾荒老人。
对待失足女性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不能像书中的女学生那样对她们冷嘲热讽,指桑骂槐。
若我们如此,还能算的上是一个和谐社会一个泱泱大国礼仪之邦吗?
或许我们更应反省自我,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它都是相对成功的。
正好给我们上了一堂道德课与政治课。
它们是互补的,尤其是电影的结局。
都值得每个人的深思,或许我们更应扪心自问,国难当头时,是否会挺身而出?在人性问题上,是否公平公正、问心无愧?
作者:林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