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抗震防灾问题研究

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抗震防灾问题研究

85
通道,以提高中小学校的应急疏散能力; 3) 居住区公园、 中小学校、 商业设施、 社区医疗、 老年公寓等宜集中设置, 以减少 周围建筑倒塌等不利因素影响并综合提供 充足的开放空间用于疏散、避难(图 6)。■
注释 1) 采用较高抗震设防要求、有避震功能、 可有效保 证内部人员抗震安全的建筑。 《城市抗震防灾标准》 GB 50413-2007 2) 紧急避震疏散场所: 供避震疏散人员临时或就近 避震疏散的场所,也是避震疏散人员集合并转移到 固定避震疏散场所的过渡性场所。通常可选择城市 内的小公园、小花园、小广场、专用绿地、高层建 筑中的避难层(间)等 固定避震疏散场所: ; 供避震疏 散人员较长时间避震和进行集中性救援的场所。通 常可选择面积较大、 人员容量较多的公园、 广场、 体 育场地/馆,大型人防工程、停车场、空地、绿化 隔离带以及抗震能力强的公共设施、防灾据点等。 《城市抗震防灾标准》GB 50413-2007 3) 防灾避难的场地中,除去水面、构筑物、高差较 大不利于避难使用的空间以及受建筑倒塌影响的空 间,余下的实际可以利用的场地空间,称为有效避 难场地。 参考文献 [1] 金磊. 中国安全社区建设模式与综合减灾规划 研究[J]. 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7,3(1):5-10. [2] 游壁菁. 从都市防灾探讨都市公园绿地体系规 划—以台湾地区台北市为例[J]. 城市规划, 2004 (5):74-79. [3] 滕韶华,荆其敏 主编. 天津建筑风格[M]. 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266.
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抗震防灾问题研究
卜雪
曾坚
1 关注城市居住区抗震减灾问题研究的必 要性 我国城市发展的“节地、节能”政策和 土地利用的集约化要求促使城市居住区空 间向高层化、 紧凑化发展。 城市居住用地的 土地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加之 当代城市生活对公共交通、 能源、 通信以及 社会公共服务(如交通、 消防、 医疗)的依赖 不断提高, 因此从某个角度讲, 城市居住区 遭受自然灾害损失的 “风险系数” 呈不断增 大的趋势。因此许多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 城市社区抗震防灾应急系统的研究和建设。 1999 年 7 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二次世界 减灾大会通过的管理论坛强调:要关注大 都市及都市的防灾减灾,尤其要将社区视 为减灾的基本单元。 事实证明, 今天再不关 注社区的安全减灾建设,城市可持续发展 目标将无从谈起。
整体抗震防灾能力。 示例2为建于上世纪90 年代的“安居型” 居住区,整体结构采取典 的三级结 型的 “居住区—小区—组团” 构。 各小区设置了面积较大的集中绿地, 为 居民紧急疏散和短期避难提供了场所。但 由于各小区采取分别的封闭式管理,设置 有限的出入口,居民对居住区级绿地等其 它避难场所的使用路线加长,路径选择少, 增加了城市外部救援难度。好在小区较大 规模的集中绿地面积弥补了这些不足。示 例 3 为建于 2000 年前后的梅江居住区( 局
[1]
摘要/ 对影响城市居住区抗震防灾能力的关键性规划因 素进行了分析,提出通过提高居住区规划编制和法规体 系的防灾控制力、优化居住区土地利用和公共空间布局 结构以及整合重要公共设施空间以提高城市居住区抗震 防灾能力的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 居住区规划 抗震防灾 策略 paper makes analysis of the key factors of planning, which influence the capability to resist earthquake and prevent disasters in urban residential district. It advances that the tactics and measures for improvement should be by way of enhancing the control capacity in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planning, optimizing land use and structural arrangement of public space and integrating the space of public important utilities. KEY WORDS/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resisting earthquake and prevent disasters, tactics
1 居住区内抗震避难疏散空间布置要求(左), 居住区各级集中公共绿地布置要求(右)
规划控制要素之一(图3)。 图 4 中的 1、2、3 例为天津市各时期典 型居住区抗震防灾空间分布结构的分析示 意。示例 1 为上世纪 80 年代建设的南苑居 住区( 原名王顶堤居住区) ,该居住区采用 “居住区——扩大居住组团”的二级空间结
2 抗震减灾对城市居住区公共开放空间的 需求 城市抗震防灾除了要提高建筑、基础 设施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破坏造成的直 接损失外,还要从系统的角度, 从预防、应 急处理、 灾害控制等环节提出相应对策, 防 止或减少震害导致的间接损失。城市抗震 减灾的工作主要体现在震前防灾、震中应 急疏散以及震后避难、 重建三个阶段, 需要 相应的物质空间系统的支持。在接到地震 警报时,居民可以在灾害应急处理组织的 协助下进行震前疏散和避难。震前的疏散 和避难是短期的、 预防性的应对措施, 居民 可选择就近的绿地、 广场、 操场等空旷场地 搭设临时帐篷,也可以进入高抗震等级的 防灾据点 1)避难。 城市居住区内分布的震后
表 1 各类避难疏散场所与我国居住区公共空间的对应关系 各类避难疏散场所 紧急避难疏散场所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 收稿日期:2008-09-18
服务半径和基本面积一般要求 约 5 0 0 m 服务半径,面积不小于 0.1hm 2 小于 2 k m 服务半径,面积不小于 1 h m 2
ABSTRACT/ This
避难场所主要包括紧急避难疏散场所和固 定避难疏散场所。2) 台湾“9・21 地震”10 个灾区的有关资料显示,居民对于避难场 地的选择可以归纳为几个特征: 靠近自家 居所, 可以就近待援以及处理财务等事宜, 环境熟悉, 有归属感, 居民互相认识可互相 照应。 就避难场所而言, 大多数就近避难场 所 “均在灾区居民步行可及范围之内, 约为 500-600m”[2] 可见地震灾害发生时,居住 。 区内科学合理的避难疏散场所设置对减少 居民伤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应急疏散 和短期避难场地应就近结合组团、小区集 中绿地及其他开阔场地设置,与住宅以及 小区外部有便捷、安全的疏散通道相联系, 并符合无障碍标准。固定避难疏散场地应 具备一定的生活基本条件,宜采用面积较 大、 具有一定生活条件、 交通条件良好的社 区公园、 大型公建设施。 固定疏散避难场地 选择地势较高、 排水条件好、 卫生条件好的 地段。城市居住区抗震防灾除了要求具备 充足的避难疏散场地以外,还要防止地震 次生灾害的发生, 主要是防止火灾。 为减少 次生灾害损失,需要将居住区划分为若干 防灾单元,设置防火分区和防火隔离带。 居住区避难疏散场所系统是城市防灾 应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成为城市抗 震防灾规划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我国 《城市 抗震防灾规划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 以及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的相关内 容分析可看出(图 1), 城市避难疏散场所设 置与我国居住区公共空间(以居住区各级集 中绿地空间为主)的设置存在着一定的对应 关系(表 1)。因此,通过优化城市居住区土 地利用和公共空间布局结构,可以有力地 提高居住区避难疏散空间的抗震防灾能力。
3) 开放空间系统中的“有效避难场地” (图 4
翟北片区居住区规划中采取了类似的公共 绿地空间组织模式,并采用公共开放空间 连续、中小学和社区服务中心设置于居住 区独立地块等方法提高其使用效率、可达 性和安全性。 3.3 重要公共设施规划 从抗震防灾的角度来看,城市居住区 内需要特别关注的重要公共设施包括三类: 有大量人流集散的建筑设施, 如商场、 中小 学等;行为能力弱、 需要特殊照顾的人群使 用的建筑设施,如老年公寓、幼儿园等;居 住区抗震防灾的关键公共服务设施,如消 防站、 医院等。 居住区内重要公共设施的规 划设计要进行防灾“脆弱性分析” ,除了需 要关注选址避开可能引发次生灾害的不利 因素以外, 还要考虑交通条件、 场地条件的 要求。如中小学校规划需考虑接送等候的 家长、 车辆对居住区交通产生的拥堵, 在这 些时段发生地震灾害将对人员疏散和外部 救援带来极大的难度。因此在居住区中小 学规划设计中应采取如下策略: 1) 适当提高中小学用地面积标准,加 大建筑后退道路的距离,设置专用的家长 等候区和临时停车场,减少交通干扰; 2) 有条件的地区中小学宜设置在居住 区独立地段,设置多个方向的出口和应急
对应主要居住区公共空间 组团、居住小区(街坊)级绿地、广场 居住小区(街坊)、 居住区级绿地 (社区公园)、 广场
固定避难疏散场所、防灾公园
83
建筑学报
防灾减灾
PREVENT ION AND MITI GATION
3 提升城市居住区抗震防灾能力的规划对 策研究 3.1 居住区规划编制及法规体系的抗震防 灾控制力研究 我国对城市抗震防灾能力的法规控制 主要是通过建立专项法律法规、编制抗震 专项规划和运用一般规划、建筑法规中的 防灾条款等综合途径来实现(图 2)。 我国城 市抗震防灾能力控制主要侧重于城市宏观 整体和微观建筑尺度,即通过编制城市抗 震防灾专项规划、制定城市整体空间层面 的抗震减灾设计标准和严格执行建筑设计 层面的法规、标准来保证城市空间的抗震 防灾能力。我国城市抗震减灾规划一般为 城市总体规划层面,主要针对城市防灾重
社区医疗 带状公共绿地 学校 老年公寓 社区商业
中小学用地 公共绿化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生产防护绿化用地
5 国外某居住区公共绿地空间组织模式(左), 邢台翟北片区居住区公共空间组织模式(右)
6 集中设置居住区重要公共设施有利于提高综合抗灾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