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7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7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教案)——模板
《7的乘法口诀》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7的乘法口诀》是在2-6乘法口诀学习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充分利用学习2-6乘法口诀的思考方法和学习经验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

教材以七巧板拼图通过操作填表呈现用7连加的结果,使学生建立“1个7,2个7,3个7,……,7个7”与“7、14、21……49”之间的对应关系,为进一步编出7的乘法口诀做好准备。

学生根据已有的乘法口诀的学习经验,独立编制7的乘法口诀。

随后的“想一想”让学生应用编出的口诀进行计算。

教材在安排上述内容时,注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索。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1、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编制7的乘法口诀,初步记住7的乘法口诀。

2、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有关表内乘法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能力目标:
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学习、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体验7的乘法口诀来源,理解每一句口诀的意义。

教学难点:熟记口诀,利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教学策略及方法:
针对本节课知识教学的特点、教学内容及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预设采用创设情境法、类推教学法、引导教学法、观察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来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预设按照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联系生活,拓展延伸——总结收获,回顾提高的模式进行教学。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导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新知的学习来说尤为重要,本节课的导入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心理特征进行,利用去羊村参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即是对学生已掌握的2——6的乘法口诀的再次温习,又能唤起学生强烈的
求知欲望。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拼拼摆摆——整体猜想——自编口诀——验证口诀——记忆口诀这几个步骤来完成的。

推导7的乘法口诀,是在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之后,学生已掌握了一些编制口诀的思路与方法。

对于7的乘法口诀,我不再做过多讲述,而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迁移,大胆实践,尝试着自己编写口诀。

教师从中抓住学生汇报的契机,进行适当的点拨与引导,让学生说出所思、所想,让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进行知识的互补、沉积与积累。

观察比较,记忆口诀。

相邻的两句口诀之间有什么规律呢?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运用自己发现的规律去记忆口诀时,就不会在感到枯燥疲惫,而会主动积极的去记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口诀记忆之后,采用全班一起背、开火车背、对口令等形式,扎扎实实地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3、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在巩固练习这一环节,我创设了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进行各种数学活动,及时内化对知识的理解。

首先,我安排了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练习,让学生初步体验成功的乐趣,形成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积极、愉快和富于想象的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接着让学生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这个环节体现了让学生体验数学化的过程,也起到了前后呼应的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

这样的练习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有助于其应用意识的培养。

4、总结收获,回顾提高。

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感受,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学生畅谈学习收获和遗憾,使学习的氛围和谐,在和谐中发展。

总之,本节课努力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和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教材把编制乘法口诀让学生去完成,留给学生更大的空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