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解读
庄严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上,耸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
纪念碑上,镌刻着毛泽东主席手书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一百多年来,无数革命志士,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一往无前,视死如归,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为后世子孙崇仰。
由萧三编辑的《革命烈士诗抄》,是影响了几代人的一部诗集,它收录了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89位革命烈士共194首作品,包括李大钊、瞿秋白、彭湃、方志敏、王若飞、叶挺等人的作品。
这些诗歌,字里行间充满了革命先烈的浩然正气、崇高节操、奋斗精神。
叶挺的《囚歌》是其中一篇。
抗日战争爆发后,叶挺出任新四军军长,同时指挥部队挺进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叶挺将军遭到国民党当局长期的无理拘押。
先关押在上饶牢房,接着又关入桂林一个潮湿的山洞中。
一年多后,蒋介石又企图软化他投降“悔过”,下令把他押往重庆,单独囚禁于重庆郊区的红炉厂——臭名昭著的中美技术合作所。
敌人为他准备了一座漂亮的小楼,房间里摆放了许多华丽的家具,还许以战区副司令长官之职。
一些国民党要员,以“老同学”“老同事”的身份登门劝降。
但他拒绝领取国民党给的钱,只向朋友借生活费。
他不剃头发、不刮脸,对敌人说:“把这一套收起来吧!现在是国家危急存亡之秋,我叶挺主张抗战,别无他求。
”这首《囚歌》,原以“六面碰壁居士”落款,“六面碰壁”是他当时丧失自由、独自面对敌人威逼利诱境况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