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论文题目:小学生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学生姓名 ** 学号 W17203300133001 类型网络教育专业教育管理层次本科指导教师 ** 日期20XX年3月27日目录摘要1 引言1一、错别字产生的原因1 二、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分析1 (一)、错别字的出现与汉字本身的结构特点有关。
2 (二)、错别字的出现与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关。
2 (三)、错别字的出现与教师的重视程度有关。
3(五)、错别字的出现与当前的社会语言环境有关。
3三、解决错别字现象的策略4(一)、利用汉字的造字规律进行识字教学。
4(二)、幽默是马达,游戏是法宝。
4(四)、示范是关键,模仿是习惯。
5(五)、注意及时复习巩固5(六)、培养学生改错意识培养良好的习惯6四、结论6参考文献 6 致谢 7小学生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对小学生的识字要求越来越高。
但在识字与写字相结合的过程,却产生了错别字现象。
本文主要从心理学角度来谈小学生错别字现象产生的原因及一些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错别字;识字;习惯引言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是培养小学生智能的重要途径。
识字能帮助小学生更好的认识客观事物。
基于识字这样的重要地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目标中规定小学生要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左右会正确书写,并且有一定的速度。
在小学的识字教学中要求把识字和写字相结合起来。
因为,小学生的空间辨认能力差,识了字如果不书写,就很容易遗忘。
然而在这个写字的过程中却出现了错别字现象(特别的中低年级)。
错别字现象影响了小学生的书面表达、交流和更好的认识客观事物。
它亦使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受到一定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心理角度阐述小学生的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及一些解决对策。
一、错别字产生的原因《辞海》中对错别字的解释:错别字即“本无其字而写之”。
另,武秀梅认为所谓错别字,就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
错字是指写得不正确的字,也就是写的字不是字。
而别字,则是用其它的字代替应写的字,这样的字是字,只是不该用在这个场合。
对于小学生来说,写错别字是一种普遍现象,随着年级的增高,识字量增大,错别字也随着增多。
二、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分析产生错别字,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错别字的现象极为普遍,消灭错别字需要多方力量共同的重视和努力。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思想上重视,方法上用心,措施上有力,学生笔下书写出来的汉字一定会日益正确的,学生的错别字现象会越来越少的。
主观原因(一)、学生由于年龄小,思维发展还不完善,导致观察事物笼统不精确,辨别、认知事物的能力都比较差。
因此,学生在认字和写字的时候,往往对一些字形相似的字产生感知失真,以致张冠李戴,移花接木。
特别是以下几种情况:1、字形相似,只有一两笔不同:如未-末、己-已、处-外;2、字的笔画相同,但位置不同:如上-下、干-土、庄-压;3、字的结构相同,但位置不同:如陪一部。
(二)、小学生的视、听、知觉是有选择的,所接受信息的强弱程度,影响他们的思考。
强化了的信息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而这种“先入为主”的效应容易掩盖其他信息。
如教师在教“迎”字时,强调不要画蛇添足多一撇,而学生在学到“柳”字时就容易受到先前的影响,而将“迎”字错写为“柳” 字了。
(三)、由于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自控力不强,写作业时浮躁,做完不检查,粗枝大叶,急于求成,也是学生写作业中出现错别字的另一重要因素。
了解了学生易写错别字的原因,有助于我们采取相应的有效的对策,以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
客观原因(一)、错别字的出现与汉字本身的结构特点有关。
汉字本身属于表意文字,许多汉字笔画比较多,因此汉字难记难写,跟拼音文字比较起来,汉字的出错率相当高。
一字多音,一字多义,同音字、形近字多,这些是汉字的特点,也是学生在学习上的难点。
理解字义,在某种程度上比识字更复杂。
而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且课外阅读较少,缺乏感性认识和经验积累。
因此,对字义理解含糊是导致学生写错别字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错别字的出现与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关。
1、不求质量,只求数量。
有些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经常是一个嘈杂的氛围,在得不到安静的状态下,他们往往容易养成做作业不专心或东张西望的坏习惯,手上在写,脑子里却在想其他的事情,所以在作业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同样的词语写两遍,往往第二遍就会和第一遍不太一样,或者部首变了,又或者少了笔画了都有。
这种粗心的现象和学生做作业时不仔细,做完不检查的不良习惯是脱不了关系的。
2、不求正确,只求速度。
在书写时,学生之间往往会出现比“速度”的现象,不管是在默写时,还是在做作业时,有些学生会受好胜心的驱使,更出于想玩耍的诱惑,他们为赶时间匆匆动笔,无论是否对某些字暂时遗忘,也不能静下心认真回想,自然,错误就无法避免了。
3、不求过程,只求结果。
有些学生书写汉字时不注意笔顺的规则,只想着“依葫芦画瓢”写出这个汉字,却忽视了这个字笔顺的准确性。
如此一来,学生对于这个字的强化记忆就形成了一定的困难,更加难以形成字与字间的联系,牢记字形。
这种做法往往一不注意就写出错别字了。
(三)、错别字的出现与教师的重视程度有关。
在众多的语文教学大赛中,展示的也都是阅读教学的风采,很少有识字教学的天地。
其实,识字教学是写字教学的基础,小学生如果对汉字的音形义全面掌握,那么它就成了错别字产生的根源。
中、高年级以学生自学为主,课堂上只是简单读读生字,没有重视生字的字形分析与字义的理解,对易混字、易错字的辨析不够,写字的时间大都不超过5分钟,远远达不到学生熟练掌握生字的程度。
(四)、错别字的出现与新课程要求的识字量的增加有关大量的识字、写字任务集中在中、低年级。
新课程一年级语文的识字教学,就有些许难度。
要识的生字缺乏有序性,大量生字是随课文出现的,学生往往要先学合体字,再学组成该字的独体字,这就造成了识字的难度。
到了二年级,不仅识字量加大,而且字的结构难度也加大。
新课程提倡的“大量识字,大量阅读”带来的是学生阅读量和识字量的明显增加,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利的一面:增加了字词混淆的机会,因此错别字的增加也是难免的。
(五)、错别字的出现与当前的社会语言环境有关。
人是社会中的人,他无时不刻不与他人与社会发生着相互的作用。
小学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会导致错别字的产生,那是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如果父母或亲密的同伴经常要写错的字,那么小学生极有可能受他们的影响而要写错那些字。
小学生在社会的相互作用,也会导致错别字的产生。
现在的广告、标志牌及报刊杂志中,出现的错别字的频率越来越高,甚至教科书上也会出现错别字,而小学生又不可避免的要与这样的杂志书刊报纸接触。
这势必会对小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
小学生的字储备量是相当有限的,他无法很好的辨别一个字到底是不是错别字,所以小学生在看书学习的过程中,就可能导致一些错别字的产生。
教师的教学方式的问题:在小学阶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大。
教师的教学方式会对错别字现象产生影响。
识字教学是写字教学的基础,小学生如果对汉字的音形义全面掌握,那么就可以顺序准确的把字写出来。
如果没有全面掌握,那么它就成了错别字产生的根源。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帮学生建构合理的音形义结合的字型模式,这要求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利用汉字的特点和构字规律,识字教学要把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起来。
要把识字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
要把识字和听说读写结合起来。
在现在的小学生识字教学中教师如果没有掌握构字的规律,音形义结合力度不够,识字教学方式没有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这样就有可能导致错别字的产生。
三、解决错别字现象的策略(一)、利用汉字的造字规律进行识字教学。
汉字的字形结构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每个汉字都是由一些零部按一定的组合规律构成的。
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识记器官,从不同的角度启迪学生的思维,进行识字教学,巧教、巧记。
再则可借助已学过的汉字学习新字,既复习了旧知,又巩固了所学,还提高了学生识字的能力。
如熟字加部首组成生字;给熟字换偏旁组成生字。
还可以将猜迷、顺口溜融入识字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
(二)、幽默是马达,游戏是法宝。
低年级学生识字存在的问题是:学得快,忘得也快。
解决这个难题,通过实践,我发现巩固识字的最佳办法便是让学生进入轻松、有趣的玩耍氛围中记住汉字。
低年级孩子年龄小,自制力弱,学习以无意注意为主。
他们天性好动,而创设幽默的氛围,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情境中识字,寓教于乐。
让学生真正喜欢汉字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另外,教育家卡罗琳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
”汉字是最古老又最富有生命力的文字,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关于汉字的轶文趣事举不胜举,学生听了这些故事不由自主地对汉字产生了好奇心。
我们可以经常开展一些游戏,学生的兴趣会越来越浓。
总之,低年级学生喜欢做游戏、喜欢比赛,教师适时地开展对教学有帮助的游戏活动,就会将原本枯燥的识字变为学生爱学的活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识字,在活动中无意识地达到识字的目的,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示范是关键,模仿是习惯。
日常教学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形:在写字课上,学生基本上都能一笔一划地认真书写,写出来的字也较规范。
但是一到写作业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便龙飞凤舞起来,写的字潦潦草草,难以相认。
尽管老师反复要求、多次批评,也无济于事。
原因大部分在老师身上,是由于老师布置的作业量太大造成的。
学生为了按时完成作业,就不得不求快,因为他们的基本功不过硬,如果一笔一画地写就难以按时完成作业,难免龙飞凤舞起来,缺胳膊少腿,张冠李戴,产生错别字。
为此,我们要减少作业量,应求少而精。
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一笔一画地完成自己的作业,对写字不认真或水平差的学生,绝不能用“抄十遍、二十遍”的办法惩罚,而是要求“必须写的符合要求”;不符合要求的,写的再多也不能放过。
逐渐使学生真正达到“提笔就是练字时”的要求,学生模仿性强,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感,其习惯的形成,都具有模仿的因素。
平时,我们教师要以身作则。
备课时,对所教的生字先默背笔画位置,搭配比例与整体的字型结构,难写的字先认真练几遍。
教学时,对于容易写错的字要在示范怎样书写的同时讲清书写的时候应该注意的地方。
同时,我们在识字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做到按照笔顺规则正确、端正、整洁地写字,特别是第一次书写,一定要写正确,因为这时产生的错字很难纠正。
田字格中的字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范本,我们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这些字的笔画、结构,以及各部分的位置,并努力记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