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溶液
目标
1.掌握溶液的组成量度的各种表示方法及有关计算,渗透压在医学上的应用。
2.熟悉(1)Henry定律与气体吸收系数的关系;(2)稀溶液的依数性及相应的计算;(3)渗量浓度。
3.了解(1)溶解度与溶质和溶剂的关系;(2)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内容
1.重点阐述(1)溶液的概念;(2)重点阐述渗量浓度。
2.详细讲解(1)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度,Henry定律,气体吸收系数;(2)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摩尔浓度及溶液组成量度的其它表示方法;(3)溶液的蒸汽压和Raoult 定律,溶液的沸点升高及凝固点降低,溶液的渗透压及其计算。
3.一般介绍(1)溶解度与溶质和溶剂的关系;(2)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及其生理功能。
第二单元电解质溶液
目标
1.掌握(1)酸碱质子理论;(2)水溶液中的质子转移平衡及溶液pH值的基本计算。
2.熟悉(1)难溶电解质沉淀平衡的基本规律及溶度积原理;(2)有关溶度积的基本计算,了解沉淀生成和溶解的基本原理。
3.了解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的基本概念及活度和活度系数的计算关系。
内容
1.重点阐述(1)酸碱定义;(2)酸碱反应的实质及酸碱的相对强度。
2.详细讲解(1)水的质子自递作用、水的离子积和溶液的pH值;(2)酸碱溶液中的质子转移平衡;(3)稀释定律、同离子效应及各种酸碱溶液的pH值和近似计算。
3.一般介绍(1)离子互吸理论,活度和活度系数,离子强度与活度的关系;(2)沉淀平衡的平衡常数;(3)影响难溶电解质溶解度的因素;(4)沉淀的生成与溶解。
第三单元缓冲溶液
目标
1.掌握缓冲溶液pH计算、缓冲容量基本概念及影响因素、缓冲范围及缓冲溶液在医学上的意义。
2.熟悉缓冲溶液的缓冲作用、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
3.了解缓冲溶液的配制原则和公式计算。
内容
1.重点阐述(1)缓冲溶液的概念、缓冲作用、构成缓冲溶液的条件、一般缓冲溶液的组成;(2)共轭酸碱体系。
2.详细讲解(1)缓冲作用的原理;(2)缓冲溶液的pH计算;(3)缓冲容量的概念及影响缓冲容量的因素,缓冲范围;(4)血液中的缓冲系。
3.一般介绍(1)缓冲溶液配制的原则和公式计算;(2)缓冲溶液在医学上的重要意义。
第五单元原子结构和化学键理论
目标
1.掌握现代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和分子间的作用力。
2.熟悉原子轨道的能级顺序和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3.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特性和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内容
1.重点阐述(1)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2)重点阐述杂化轨道理论(sp3杂化、sp2杂化和sp 杂化)。
2.详细讲解(1)原子轨道的能级顺序;(2)氢键的形成条件及表示方法。
3.一般介绍(1)核外电子的运动特性和运动状态;(2)van der Waals力。
第十二单元烃
目标
1.掌握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的主要化学性质。
2.熟悉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的基本结构、命名方法,各类烃之间的鉴别方法。
3.了解有机化学反应中的电子效应(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各类烃的物理性质和一些烃在医学上的应用。
内容
1.重点阐述(1)烷烃的化学性质;(2)烯烃的化学性质(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二烯烃的结构特点和化学特性;(3)炔烃的化学性质(加成反应、氧化反应和金属炔化物的生成等);(4)脂环烃的结构和稳定性,脂环烃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开环反应);(5)芳香烃的化学性质(各种取代反应、烃基苯的氧化反应等)。
2.详细讲解(1)烷烃的结构特点(σ键)、同分异构现象和烷烃的命名;(2)烯烃的结构特点(π键和σ键的区别)、同分异构现象和烯烃的命名;(3)炔烃的结构特点(叁键的形成)、同分异构现象和炔烃的命名;(4)脂环烃的命名;(5)芳香烃的结构、命名、芳环上取代基的定位规律。
3.一般介绍(1)烷烃的物理性质;(2)烯烃的物理性质和有机反应中的电子效应;(3)炔烃的物理性质;(4)脂环烃的物理性质、脂环烃的分类;(5)芳香烃的物理性质、分类、致癌芳香烃。
第十三单元立体异构
目标
1.掌握(1)产生几何异构现象的条件及Z、E构型的命名方法;(2)对映异构体的构型及表示方法(D/L、R/S)。
2.熟悉偏振光、旋光度、分子的对称性和手性及比旋光度的计算方法。
3.了解(1)乙烷、正丁烷的构象异构,直链烷烃的稳定构象;(2)环己烷及取代环己烷的构象异构,a键,e键;(3)旋光仪测定旋光度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内容
1.重点阐述(1)环己烷及取代环己烷的构象异构(以椅式构象为主);(2)物质旋光性与结构的关系,R/S 构型标记的方法。
2.详细讲解(1)乙烷、正丁烷的构象异构,直链烷烃的稳定构象(优势构象);(2)双键化合物和脂环化合物产生几何异构现象的条件,命名方法;(3)含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对映异构和含两个手性碳原子的对映异构。
3.一般介绍(1)顺反异构体的性质;(2)偏振光和旋光性,旋光仪和比旋光度及对映异构体的性质;(3)D/L构型标记的方法。
第十五单元醇、酚、醚
目标
1.掌握醇、酚、醚的主要化学性质。
2.熟悉醇、酚、醚的结构特点(官能团的结构)、命名方法。
3.了解醇、酚、醚的物理性质、各自的分类和一些醇、酚、醚在医学上的应用。
内容
1.重点阐述(1)醇的化学性质(与活泼金属的反应、脱水反应、卤代反应、氧化反应等);(2)酚的化学性质(弱酸性、取代反应、颜色反应等)。
2.详细讲解(1)醇的结构(羟基)、命名;(2)酚的结构(酚羟基)、命名;(3)醚的结构、命名、醚的化学性质。
3.一般介绍(1)醇的分类、物理性质、硫醇和一些重要的醇;(2)酚的分类、物理性质和一些重要的酚;(3)醚的分类、物理性质和一些重要的醚。
第十六单元醛和酮
目标
1.掌握醛和酮的主要化学性质。
2.熟悉(1)醛和酮的结构特点(羰基的结构);(2)醛和酮的命名方法。
3.了解(1)醛和酮的分类、物理性质;(2)一些重要的醛和酮。
内容
1.重点阐述(1)醛和酮的结构;(2)醛和酮的化学性质(羰基加成反应、α-H的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2.详细讲解醛和酮的命名。
3.一般介绍(1)醛和酮的分类;(2)醛和酮的物理性质;(3)重要的醛和酮。
第十七单元羧酸和羧酸衍生物
目标
1.掌握(1)羧酸及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2)取代羧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2.熟悉(1)羧酸、取代羧酸及羧酸衍生物的结构、命名;(2)重要酰胺的化学性质、巴比妥类药物的基本结构。
3.了解(1)羧酸及羧酸衍生物的分类、物理性质;(2)常见羧酸及取代羧酸在医学上的应用。
内容
1.重点阐述(1)羧酸的结构;(2)羧酸的重要化学性质;(3)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
2.详细讲解(1)羧酸的命名;(2)羟基酸、酮酸特殊的化学性质,酮式-烯醇式互变异构,酮体概念;(3)羧酸衍生物的结构和命名,尿素的化学性质。
3.一般介绍(1)羧酸的分类和重要的羧酸;(2)取代羧酸的命名、结构特点,常见的取代羧酸(乳酸、酒石酸、水杨酸、丙酮酸、乙酰乙酸及其衍生物);(3)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β-内酰胺抗生素、丙二酰脲、胍。
第十八单元含氮有机化合物
目标
1.掌握胺的化学性质。
2.熟悉(1)胺的结构特点及命名方法;(2)重氮盐和偶氮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3.了解(1)胺的分类;(2)胺的物理性质;(3)常见的胺及其衍生物。
内容
1.重点阐述胺的化学性质(碱性、亚硝酸反应、酰化反应,偶联反应等)。
2.详细讲解(1)胺的结构、命名;(2)重氮盐和偶氮化合物;(3)重氮盐的性质(放氮反应和留氮反应)。
3.一般介绍(1)胺的分类、物理性质;(2)常见的胺及衍生物;(3)偶氮化合物。
第二十单元生物大分子
目标
1.掌握(1)重要单糖的开链结构、环状结构、变旋光现象及化学性质(异构化、糖脎生成、显色、氧化、还原、成酯、成苷);(2)油脂的重要化学性质;(3)α-氨基酸的化学性质;(4)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2.熟悉(1)糖的概念及分类;(2)低聚糖(还原性二糖、非还原性二糖)的组成和性质;(3)油脂、磷脂、鞘磷脂的水解产物;(4)甾体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构型;(5)氨基酸的结构、分类、命名;(6)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一级结构和二级结构,维持各种结构的键。
3.了解(1)多聚糖(淀粉、纤维素、糖元)的组成和性质、重要的糖及衍生物;(2)油脂的概念、物理性质,磷脂和鞘磷脂和一些甾体化合物的生理功能;(3)蛋白质的分类和蛋白质三、四级结构。
内容
1.重点阐述(1)单糖的化学性质(异构化、糖脎生成、显色、氧化、还原、成酯、成苷);(2)重点阐述油脂的化学性质;(3)甾体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构型;(4)蛋白质的结构(一、二级),维持各种结构的键,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变性、沉淀、颜色反应、两性电离)。
2.详细讲解(1)葡萄糖、果糖的开链结构、环状结构、哈沃斯结构、变旋光现象,重要双糖(还原性双糖、非还原性双糖)的组成和性质;(2)油脂结构、组成,卵磷脂、脑磷脂、神经磷脂的结构及水解情况;(3)氨基酸的结构和理化性质(两性电离及等电点、脱水成肽、茚三酮反应)。
3.一般介绍(1)重要的单糖及其衍生物、淀粉、纤维素、糖元的组成和性质;(2)油脂的物理性质,卵磷脂、脑磷脂、神经磷脂的生理功能;(3)甾体化合物的分类及重要甾体化合物;(4)氨基酸的分类和命名;(5)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分类和蛋白质三级结构、四级结构;核酸(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