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小说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
二、2017全国考查情况:
高考试卷 2017年 1卷 选文体裁 中国小说 《天嚣》(赵长天) 2017年 2卷 中国散文 2017年3卷 中国小说
《窗子以外》(林徽因)《我们的裁缝店》(李 娟) 4选1选择题 4选1选择题 (内容、人物、主题等)(理解内容、主题、人 物形象等) 意象(窗子)含义 句子含义
Ⅰ.补——小说阅读的基础知识
P18
1、人物
A、正面描写
B、侧面描写 C、细节描写 A、开端:引起矛盾冲突的第一个事件
小 说 三 要 素
2、情节
B 、发展:矛盾冲突逐步展开,逐步激化, 达到高潮前的这段过程 C 、高潮:矛盾冲突尖锐、紧张,决定矛 盾双方命运、事件成败和发展前景 D、结局:高潮之后的结果
注意区分“形象”、“特点”及“性格特征” ; 注意从主要情节找主要特征; 注意审查是否与主题契合; 注意使用总分结构,定性+分析; 注意分点概括答题。
《孔乙己》中“我”的作用:线索人物、孔乙己悲惨 遭遇的见证者、贯串全篇。 《祝福》中“我”的作用:线索人物、串连故事情节 、社会的目睹者、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表 现了社会的冷漠。 《我的叔叔于勒》中“我”的作用:线索、推动故事 情节的发展、贯穿全文、与其他人物形成对比。
4 涉 5
4选1选择题 (表达技巧、人物形 象、主题、等) 布局谋篇的好处
及
考 点
6
结尾的艺术效果
人称
语言赏析
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是: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 现手法。阅读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 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 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情节的曲折 在一个小说中,即使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也绝 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跑到底的,而是让他千折百回,最终 才抵达胜利的彼岸,即体现出情节的曲折性。情节的摇摆
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3、情节的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 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承认又在情理 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如何读懂小说
1、理清故事情节。 小说的故事情节实际上是由小说人物的性格、言行生发 的一件件事情的有序组合,有什么样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 ,小说就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和情节。在了解了故事情节的基 础上,可以进一步把握小说人物,理解小说人物的性格和命 运。阅读小说要理清基本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发展线索, 弄清故事的来龙出脉,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 来把握故事内容,尤其注意分析透发展和高潮部分。善于体 悟出故事情节中寄寓的深刻生活哲理、社会现实意义。 2、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小说刻画人 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 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还有肖 像描写、神情描写、细节描写等。既有概括的介绍,也有具 体的描绘;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分析人物形象时 一定要抓住这些具体的描写语句去揣摩、领悟。
解题指导:
1.理清小说的结构 可以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划 分文章结构。 思考:题目要求梳理脉络,要用简明的语言。对于考 生来说,就要清楚一个问题:从哪个切入点来梳理脉 络? 一般建议从主人公的角度
2.寻找小说中的线索
小说中的线索有事物线索,如《药》中的“人血馒头”
有对比冲突线索,如鲁迅的《祝福》,祥林嫂与鲁四老
如“欧· 亨利式的结尾”——在小说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
4.情节叙述顺序
•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 分明,层次清晰。 •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 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 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 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 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 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 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照应上下文。 • ⑤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 清楚,照应得体。
五、几个命题要点:
1.把握故事情节
2.概括探究主题
3.理解小说标题 4.分析写作技巧
5.品味语言特色
6.揣摩人物形象
7.注意环境描写
小说阅读步骤: 1、标序号 2、抓文脉(按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 3、边读边划关键词,适当点评(尤其是有关人 物的活动) 小说解题步骤: 1、审题干 2、定考点 3、根据问题酝酿答题思路及要点 4、准确答题,力求准、全、通
(一)概括、梳理小说情节
常见提问方式:
1.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2. 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3.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4.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 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5.简要概括人物、事件、心理变化的过程。
6.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小说的情节: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 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 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 决的整个过程。
题型:
1.情节概括类; 2.情节手法类(情节安排的好处或合理性等); 3.情节作用类(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知识储备:
1、情节的运行方式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中人物设置及其 作用的分析鉴赏能力。题目中问到“我” 的作用,可根据第一人称的写法对小说所 起的一般性作用,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 分析。 • 考点定位:分析作用的表现手法。能力层 级为分析综合C。
(3)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见了晚 辈,也要鞠躬,说话谦和; ②胆小怕事,有点狡黠;撞了玻璃偷偷溜掉, 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 ③有点固执,但不失本性善良;怀疑酒店诚意 ,承认自己责任,不愿借机发财。 (每答出一点得2分。意思答对即可。)
3、环境
A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地点、时 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 B 、社会环境 :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 的历史背景
小说读什么 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感知情节) 2.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分 析人物形象) 3.这个故事发生的特殊环境是什么。 (了解背景) 4.表现了什么主题。(把握作品主题) 5.通过哪些写作方法塑造人物、突出主 题的。(艺术特色)
一、 情节的概括:
情节类常见考点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 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④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二、情节的作用:
①某一情节(或细节)作用分析; ②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的理解; ③小说的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使 用;
3、注意环境描写 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 分析人物形象,我们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 和文中的自然环境。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 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共性)。既要善于从自然环境 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心境等,又要善于从人物间 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4、领悟小说主题 (1)根据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主题。 (2)联系小说描写的典型环境分析主题。 (3)结合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和写作的时代背景 分析主题,即知人论世。 (4)根据作者对人物描写的语言的感情色彩分析主 题。
三、 情节的探究:
①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 ②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情节安排的特点和技巧
把下面概括的情节归类,讨论概括情节的方法。
鲁迅 1.《故乡》:回故乡 —— 在故乡 —— 离故乡; 我 2.《最后一课》:上学路上 —— 上课 寻找线索 (明线与 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 按故事发 3. 《枪口下的人格》: (贝尔蒂)俘 暗线),围 展过程进 敌 —— 护俘 —— 被俘 —— 脱险 —— 绕小说中的 行概括 某一线索进 赴死。 行概括 方法: 玛蒂尔德4.《项链》: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 谁?事?(果?) -还债务-发现项链是假的 方法:在线索 林冲 5.《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酒店遇故 前后添加词缀 友--市场买刀寻仇--看管草料场--山 神庙复仇。 (3)抓住场面,按人物活动的场面梳理情节 方法:谁?地点?事(果?) 注意:角度统一,从主要人物的角度叙述 谁?(地?)事?(果?)
爷的矛盾冲突,就是构成情节的主要线索。此外,还有
人物线索、情感变化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
3.抓住小说中的场面 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 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 式加以概括,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 件事。 场面: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人物在一定场合 相互关联而构成的生活情景。
• 试概括P55《玻璃》情节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
【答案】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 述出来的,真实可信; 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 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 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 “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每答出一点得2分。意思答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