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命科学基础教学大纲-课程中心

生命科学基础教学大纲-课程中心

生命科学基础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8122780 课程名称:生命科学基础学分:4 周学时4 (16周)面向对象:生物医学本科生预修课程要求:无一、课程介绍(100-150字)(一)中文简介:生命科学基础是非生物专业的生物基础课程,系统地介绍了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包括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多样性形式,以及生物进化,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英文简介General biology is a basic biological course for non-biology major students. The one term long course has a general introduction for the chemistry of life, the diversity of life (including microorganisms, plants and animals), evolution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and the nature.二、教学目标(一)学习目标生命科学基础是医学院的专业基础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不仅包括宏观各结构层次上生命系统多样性和统一性,而且包括微观各结构层次上生命系统本质的一致性。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认识和掌握生命科学最基本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要求学生树立生物体具有形态、结构与功能统一的观点、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以及生物具有多样性和进化论的观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生命现象的综合能力,为今后学习医学院各门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可测量结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生命科学概念,了解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特点。

基本概念包括生命起源,生命的化学基础,生物多样性和动植物的分类系统,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特点,微生物的特点与人类的健康,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生态系统和生物进化。

三、课程要求(一)授课方式与要求授课方式:a.教师讲授(讲授核心内容、总结、按顺序提示今后内容、答疑、公布讨论主题等);b.课后阅读和团队合作(按照讨论题内容进行和课堂推荐参考文献,分小组进行阅读和讨论发言起草工作);c.讨论课(由主题发言和质疑-应答两个环节组成,学生在讨论中如能进行尖锐质疑,则会在其绩效记录中有所体现);d.期末闭卷考试课程要求:熟悉基本知识、培养思维和表达能力及合作精神、提高中外文科学文献的阅读能力,形成对生物研究的认识,培养对生物研究的兴趣。

说明:由于课程的性质,授课教师将特别重视讨论环节,每位选课同学在课程开设期间须至少发言3次,作为听众的同学如能对他人发言进行有分量的评价和质疑,可予以加分。

教师也将当场或下次授课时对讨论课情况进行点评,对存有的疑问进行解答或评论。

(二)考试评分与建议期末考试占40%,讨论课发言占30%,课程作业(专有名词解释,小讨论)占30%。

四、教学安排第一次:生命科学导论1.课程介绍、教学方法、考试等;2.生命起源与基本特征;3.生命科学学科历史、发展及其分支学科,生命科学研究的特点;4.生命科学基本理论概述:达尔文进化论、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说、中性突变理论、中心法则等;第二次:生命的物质基础1.多糖:单糖、双糖、多糖以及主要功能,糖摄入和肥胖的关系;2.脂类:饱和脂肪酸、甘油磷脂及其衍生物磷脂酰胆碱、类固醇(例:胆固醇)、萜类(结构单位为异戊二烯)的结构式、脂类的主要功能,与人类健康的关系;3.蛋白质:氨基酸及其通式,肽键,a-螺旋,b-折叠;蛋白质结构水平(一、二、三、四级);蛋白质的变构与变性;4.核酸:核苷酸结构,DNA与RNA的差异,DNA双螺旋结构,RNA的主要类别;磷酸核苷(例:ATP),环磷酸核苷(例:cAMP)。

第三次:生命的细胞基础1.细胞基本形态与功能;2.真核、原核细胞:主要介绍两者在细胞核和膜系统方面的差异;3.植物、动物细胞;主要介绍细胞壁、液泡与质体三种结构的差异;4.细胞代谢:主要介绍能量代谢、光合作用等;5.细胞核基本构成、遗传物质基础6.细胞周期;主要介绍核被膜的裂解与再生,纺锤体的形成;染色体的运动等;G1期、S期及G2期的特征。

第四次:生物多样性概论1.生命现象多样性与统一性认识;2.生物分类概述、阶元和界的划分:五界系统和六界系统的认识。

第五次:病毒与人类疾病1.病毒起源与生命进化;2.介绍病毒基本结构、功能与病毒分类:举例:噬菌体等;3.病毒与病毒病:举例常见人类疾病病毒;病毒载体与现代医学研究工具第六次:原核生物细菌1.细菌来源:古生菌和真细菌;2.细菌的形态结构;3.细菌的繁殖、营养与呼吸方式;第七次:细菌与人类的关系1.细菌与人类的关系;2.蓝藻及原绿藻的结构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第八次:原生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起源1.真核细胞的起源;2.原生生物基本特征、形态与结构;3.原生生物多样性:鞭毛、纤毛、肉足纲等,举例草履虫、原生菌等;4.原生生物的运动性: 吞咽、阿米巴运动;5.原生生物与多细胞生物起源。

第九次:专题讨论:生命的化学基础第十次:真菌分类与疾病1.真菌多样性与进化(真菌界)2.真菌起源与进化;3.真菌的基本结构、新陈代谢;4.真菌与生态系统;5.真菌分类:酵母、霉菌;6.真菌药用、病原与人类疾病及治疗。

第十一次:植物的形态与结构植物的形态与解剖概论:分生组织、永久组织(表皮、机械、疏导、分泌等)、植物营养器官基本构造(根、茎、叶等);第十二次:植物的生理与功能1.植物的起源、进化与主要特征:细胞壁、光合作用、维管束、幅射对称等;2.植物的向光性生长,植物5种主要的激素,农业中的应用3.植物的生物钟4.植物自身的抗虫害,抗微生物以及在农业中的应用第十三次:植物的分类与进化1.植物的新陈代谢:发育与生殖、养分与气体交换等;2.低等藻类植物概述:甲藻、红藻、褐藻、绿藻(高等植物祖先)3.苔藓植物门:形态特征、生活史特点、多细胞的生殖器官(颈卵器)的出现、胚的形成、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等;4.蕨类植物门:形态特征、孢子体、,维管系统、陆生环境适应性、配子体、蕨类植物的生活史等;5.裸子植物亚门:形态特征、孢子体发达、胚珠裸露、花粉管、种子裸露、生活史、裸子植物的药用价值;6.被子植物亚门:形态特征、生活史、孢子体高度发展和分化;体型、生境和营养方式的多样性;雌蕊形成了子房、花柱和柱头;传粉方式的多样化;配子体的进一步简化;特殊的双受精方式和新型胚乳的出现;7.被子植物的主要类群之一:双子叶植物纲基本特征及代表物种,以豆科(木本或草本,叶互生,蝶形花冠,2体雄蕊,单雌蕊、荚果)和十字花科(草本,十字花冠,四强雄蕊,侧膜胎座,角果)为例;8.被子植物的主要类群之二:单子叶植物纲基本特征及代表物种,以百合科(单叶,花被6片,排成两轮,雄蕊6,子房3室,中轴胎座、蒴果)为例第十四次:专题讨论:药用植物与中医药第十五次:动物的多样性与进化(1):无脊椎动物1.腔肠动物门:主要特征与种类;辐射对称、二胚层、原始神经系统;(1学时)2.扁形动物门:主要特征与种类;两侧对称;出现中胚层(肌肉组织和实质组织);无体腔;消化系统仍不完全;排泄系统为焰细胞(原肾管);神经细胞开始从分散到集中,产生了所谓的脑;代表种类,日本血吸虫(生活史)、猪带绦虫;3.线形动物门:主要特征与种类;假体腔;具角质膜,发育完善的消化管;代表种类:人蛔虫及简要生活史;4.环节动物门:主要特征与种类;同律分节(包括神经系统也按节排列);真体腔的出现(说明真、假体腔的区别);闭管式循环系统;多数种类的排泄器官为后肾管;代表种类:沙蚕、环毛蚓、医蛭;5.软体动物门:主要特征与种类;身体划分为头部、足部、内脏团三部分;具有贝壳(由外套膜分泌);真体腔退化,假体腔沦为血窦,开放式循环;用鳃呼吸;排泄系统为肾脏(后肾管);4对神经节(脑神经节、足神经节、脏神经节、侧神经节;6.节肢动物门:主要特征与种类;具备发达的外骨骼和蜕皮现象;具各种形式的呼吸器官(陆生:气管、书肺、水生:鳃、书鳃)均为体壁的内陷和外突;简单的开管式循环系统--血液只输送养料,氧气由器官送达全身;异律分节(分头、胸、腹);附肢分节;感觉器官发达;代表种类:主要介绍甲壳纲、肢口纲(鲎)、昆虫纲;7.棘皮动物门:主要特征与种类;介绍后口动物,次生性辐射对称体制和海洋生活即可,教材P.560)代表种类介绍海参(食用)、海胆(胚胎发育的实验材料);8.脊索动物门:主要特征与种类;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包括尾索、头索动物亚门:海鞘,只提及幼体具完整的脊索而成体退化,只保留在尾部即可;头索动物亚门:文昌鱼(终生具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第十六,十七次:脊椎动物门1.脊椎动物亚门基本特征及分类;举例:圆口纲,介绍七鳃鳗。

特征:鳃裂7对;无成对的偶鳍;原型尾;无上下颌;2.脊椎动物亚门- 鱼纲:主要特征,出现上下颌;有了成对的附肢;脊柱代替脊索,但仍保留脊索;体多呈梭型,被鳞片;用鳃呼吸,单循环;3.脊椎动物亚门- 两栖类:开始以肺呼吸,由于肺发展的不完善,仍以皮肤作为辅助呼吸器官;单循环变为不完善的双循环;五指(趾)型的附肢,脊柱开始分化,已有颈椎(1枚),头部尚不能自由转动;大脑半球已完全分开,大脑顶部也有了神经细胞;皮肤角质化,解决了部分水分蒸发问题;4.脊椎动物亚门- 爬行类:特征:体被角质化鳞,可防水分蒸发;皮肤干燥;五指(趾)型附肢进一步完善,指趾端具爪;脊柱分化更完备,头部已能自由转动;体内受精,产羊膜卵;5.脊椎动物亚门- 爬行类:鸟类,特征:体被羽毛;前肢变为翼;高而恒定的体温;完善的双循环;6.脊椎动物亚门- 哺乳类:特征:体被毛;皮肤腺发达;中枢神经系统高度发达(大脑体积大,且大脑皮层特别发达);胎生,哺乳。

第十八次:动物的皮肤及其衍生物1.动物皮肤的结构,皮肤衍生物,腺体2.动物皮肤的功能第十九次:动物的骨骼与肌肉系统1.动物的运动,骨骼系统,肌腱2.肌肉组织,肌细胞和肌肉收缩,肌肉的神经支配第二十次:动物的呼吸与循环1.动物的呼吸功能与进化:低等水生动物不需专门的呼吸系统,靠身体表面和外界行气体交换;高等水生动物,如无脊椎动物中的虾蟹类、脊椎动物中的鱼类,用鳃作为呼吸器官;重点介绍鱼鳃的结构;陆生动物的呼吸系统,书肺和气管;鸟类与人类的肺;2.动物的循环功能与进化:动物循环系统的类型和脊椎动物的血液循环系统;闭管式循环和开管式循环,重点讲清何为闭管式循环(一套连续的血管系统,包括心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详细讲述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循环系统结构;人类血液循环的体循环、肺循环和冠状动脉三大循环;第二十一次:动物的消化与排泄1.动物的消化系统功能与进化:动物的消化和吸收方式;细胞内消化、细胞外消化;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食物的酶消化;食物的吸收;肝脏的功能;动物排泄器官的进化及哺乳动物、伸缩泡、原肾管、后肾管、马氏管、肾。

相关主题